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北大同一天公布新动作!热潮之下的人工智能……

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2019-08-11


5月18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顶尖名校同一天举办校园开放活动,公布学校今年的招生政策。据悉,“人工智能”成为两校开放日共同的关键词。

 

北大启动“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培养


北京大学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人才。

 

据报道,自2018年起,北大工学院在“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融合北大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双一流学科的实力,联合人工智能、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心理与认知科学等一流学科的力量,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新华社报道称,这一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仿生结构设计、智能感知、人机交互、微纳操作等技术开发应用,首批招生20人至30人。

 

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启宁表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科技革命进程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北大希望能培养出掌握机器人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助力中国科技发展。

 

清华成立人工智能学堂班


开放日当天,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堂班(简称“智班”)宣布成立。

 

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将担任智班首席教授。

 

智班旨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领跑国际的拔尖科研创新人才,并通过其广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打造学科间的深层交叉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结合;并在助力不同学科发展的同时,深化对人工智能前沿的理解并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据了解,智班将从2019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首批预计招收30人。

 

智班的培养特点为广基础、重交叉。

 

在本科低年级,将通过数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宽广的基础;

 

在本科高年级,将通过交叉联合AI+X课程项目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前沿相结合,在以人工智能促进不同学科发展的同时,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的发展。

 

姚期智院士认为,中国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面临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缺乏创新性的跨领域应用系统,另一方面是在算法和理论方面缺乏突破。

 

针对这两方面,姚期智院士于2011年创办的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学科交叉,智班的成立正是水到渠成,将通过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来推动我国的人工智能和学科交叉应用的发展。

 

据悉,智班将成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第八个实验班。


 

作为承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的载体,清华学堂计划自2009年推出、2011年全面启动以来,已建成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和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等七个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基本与学校的一流学科布局同步,促成了清华整体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人工智能专业很火!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等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并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同时提出“实施‘人工智能X’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推动智能教育发展。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据统计,在新增审批专业中,呼声极高的人工智能专业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位居第一。至此,人工智能专业也正式进入本科专业“大家庭”。

 

除了这些文件和通知外,不少高校也一直在行动。包括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也“官宣”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的话题一直被热议,其火热程度也可以从各方面窥见一二。


人工智能的校企合作何解?


虽然近几年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人工智能学院,这种布局趋势体现出国内高校的主动性与行动力,但仍存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需要调动等现实挑战。对此,国外大学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2017年9月7日,麻省理工学院与IBM宣布成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实验室以IBM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命名,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硬件、软件、算法的基础研究与广泛应用。为此IBM计划在十年里给麻省理工投入2.4亿美元。

 

双方这次携手的特点在于强调持续性与全面性:合作周期长达十年,覆盖人工智能领域的四大支柱(算法、物理学原理、产业化应用、共享式繁荣)。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这种“十年之约”的周期明显延长,便于制定长期战略,不断推进合作的深度。这正是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期望找到的“耐心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IBM沃森人工智能系统近年来负面新闻不断,有内部人士爆料其医疗产品给出错误诊断,甚至开出不安全药物。面对如此一个“烫手山芋”,难怪IBM急于与麻省理工展开长期的深度合作,重建外界对沃森的信心。

 

新实验室的筹建由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院长与IBM人工智能研发副总两人牵头。实验室的地点选在毗邻麻省理工校园的肯德尔广场IBM研发中心,新实验室可容纳上百名该校师生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尤其是与医疗健康及网络安全相关的探索。

 

成立不到一年半,这里已收到来自麻省理工各学院共186份高质量的课题申请书,其中50份获得了资助。

 

这种合作还激活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18年2月,莱夫校长宣布启动“IBM智能探索”,新实验室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IBM智能探索的定位可凝练为侧重基础科学的“核心”与强调广泛应用的“桥梁”,分别对应两个重大问题:从工程学的视角来看,人类的智能究竟如何工作?我们如何运用对智能的深度理解来造出更聪明、更有用的机器,以造福社会?

 

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宣布斥资10亿美元新建苏世民计算学院,将IBM智能探索进一步实体化。这所新建学院的50人师资团队里有一半来自非人工智能领域,由麻省理工的其他学院联合任命。

 

应用领域除了医疗诊断、无人驾驶等技术,还包括相关的法律及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场所的影响等。

 

从新实验室的探索到“核心+桥梁”的内涵提炼,再到新学院的成立,麻省理工与IBM的案例拓展了我们对校企合作的想象力。

 


本文整理自教育部官网、麦可思研究、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叶雨婷)、新华社(魏梦佳、赵旭)、澎湃新闻(廖瑾 张晨阳)。


是时候解锁师生交流的新方式了

从毕业生数据“透视”学生工作

如何改善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深读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