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丨毛泽东对于孔子、《论语》态度的几番变化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23-11-06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论语》是毛泽东最为熟悉的,也是运用最自然、最自如的。

1936年毛泽东在接见埃德加·斯诺时说: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的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则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回忆他识字便是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学来的。《论语》可谓是毛泽东读书的童子功,他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的谈话中说,“小时候读孔夫子的书”是“背的,可是不懂”。

从青年时代开始懂孔子、懂《论语》开始,毛泽东对于孔子、《论语》的态度经过了几番变化。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上学时尊孔子为圣人,五四时期对孔子有所否定,之后对于孔子的态度总体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虽“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但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宝贵精神财产。毛泽东在晚年则对于孔子更多的是批判的态度,不过这也没有表面这么简单,对此依然也要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分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时期,对于孔子、《论语》的运用可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政治家、战略家读《论语》,而非本本主义、腐儒、考据式地读《论语》。我们从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论语》运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政治家毛泽东的“时中”智慧。

“不逾矩”之“矩”则是毛泽东本人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对于孔子、《论语》时而肯定,时而又有否定,时而态度严肃,时而态度幽默,并非没有章法、前后不统一。毛泽东对于孔子、《论语》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在最根本上都是对于孔子真精神的把握,是对于孔子精神的真继承与真发展、大发展。循此,则对于毛泽东与孔子的深刻精神联系具有豁然贯通之感。

1949年9月16日,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在批判美国白皮书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充满自信地指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国有了共产党,总比孔夫子高明一点吧”,又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毛泽东对于共产党要比孔夫子要高明一些的期望,代表着建设新文化、新文明的文明抱负,这并非字面上的要与孔夫子一较高下,而是要在精神实质上最大地在现代中国发展孔子的精神,可谓是“时中”的智慧。设想孔子若活在现代中国,很大可能也会赞同、采用我们的很多做法。由此,我们才能对于毛泽东说孔夫子是革命党有深刻的理解。毛泽东1954年在一次讲话中说:“孔夫子是革命党,此人不可一笔抹杀,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毛泽东一生中对于孔子的态度完全是历史主义的,除了看到孔子在历史上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孔子在现代的精神继承以及现代的改造、发展。

孔子、《论语》较之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法家的《韩非子》,具有“下学而上达”的特点,毛泽东对于孔子的“下学”与“上达”这两面都有深刻的把握。1964年2月,他在出席春节座谈会时指出:“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他的传统不要丢。”

毛泽东具体解释说:

孔夫子出身贫穷,放过羊,当过吹鼓手,还做过会计,会弹琴、射箭、驾车子,还搞历史书,他学会了“六艺”。孔子的教育只有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教出了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大贤人。现在的课程就是多,害死人。

这些对于孔子的叙述都是结合《论语》中包括“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等多条的语录,深刻地把握了孔子“下学”的面向。

1938年初,毛泽东出席抗日军政大学的一次干部大会,勉励在座者要学习孔夫子,“我们三四百人,可否出几个孔夫子”,这是对于孔子“上达”的期望。

我们还看到毛泽东对于孔子的批评中寄寓的现代改造。193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孔子虽是圣人,但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耕地。几天后,他又引用《论语》更进一步批评孔子及其弟子不实行劳动。他说:

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也不少,“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可谓盛矣。但是他的学生比起延安来就少得多,而且不喜欢什么生产运动。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中国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劳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新道德。1939年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提出了对于孔子的“知仁勇”的道德论的现代新诠释与现代改造。他说:

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国民党在这方面最喜引孔子)有原则的区别。例如“知仁勇”,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知仁勇被称为“三达德”,是历来的糊涂观念,知是理论,是思想,是计划,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论、政策等见之实践时候应取的一二种态度,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勇像现在说的“克服困难”了(现在我们说的亲爱团结,克服困难,都是唯物论的,而孔子的知仁勇则一概是主观的),但还有别的更重要的态度如像“忠实”,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不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还有仁义对举,“义者事之宜”,可说是“知”的范畴内事,而“仁”不过是实践时的态度之一,却放在“义”之上,成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仁”这个东西在孔子以后几千年来,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家所利用,闹得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浅。我觉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

毛泽东基于人民的历史观与道德论对于孔子加以现代的改造,这一现代改造的精神与毛泽东所表彰的六祖慧能《坛经》的精神也是具有多方面的内在相通性的,一则是《坛经》对于佛教的改造,其中包括平民化,二则是平常心的立场与文风。

毛泽东视孔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并通过深厚的历史意识、文明意识让“圣人”贯通古今。(本文作者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节录自《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一书,略有编改。)



阅·读·链·接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ISBN:978-7-5174-0979-3定价:42.00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波澜壮阔的民族觉醒史、奋斗史与复兴史,是党领导人民并始终与人民一起书写的文明更新史。百年来,党内大批政治家、知识分子和普通党员,通过直接的阅读或间接的接触,与人类文化经典发生密切联系,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道路、民族复兴与文明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书通过梳理《尚书》《论语》《群书治要》《传习录》和《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天演论》等中外经典文化著作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深入探讨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文化和革命实践产生的影响,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00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历史图景。

本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博览群书杂志社共同策划,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全书纵论古今、新见迭出,一系列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兼具文化博雅斑斓、理论思辨深邃和史蕴宏达醇厚,堪称一部独具风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阅读史、文化史、心灵史。


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节前提醒丨酒后驾车要受处分!
节前提醒丨这些“饭局”党员干部不能去!
节前提醒丨宅家玩微信,党员干部这些行为要注意!
节前提醒丨礼尚往来要有度,这些礼品不能收!
节前提醒丨节日发福利,这些违纪行为不能有!
大家都在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实务指南 | 纪律从这里来 | 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百年纪事 |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九讲 | 再塑 | 中国道路与中国道理 | 纪律通识 | 《实践论》《矛盾论》精讲 | 纪检监察系统全员培训200题  | 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案例指导 | 百年廉论

//
联系方式

方正书苑:010-59592471/59592469

邮购部:010-66560645

邮箱:fzfx0933@163.com

官网:www.lianzheng.com.cn


⬇️更多内容,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点击“分享”“在看”和朋友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