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橡胶,就没有“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进击的多肉 物种日历 2019-07-27

我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橡胶——画图写作用的橡皮檫,激情时刻必备的安全套,救死扶伤专用的医用手套,摩擦摩擦似魔鬼步伐的运动鞋底,还有汽车轮胎、雨衣胶鞋、海绵粉扑,以及立志当海贼王的路飞(emm,人家毕竟是橡皮人)。没有橡胶,以上所说的基本都将不复存在。

不过本体还是草帽。图片:《ONE PIECE》

天然橡胶多靠它

所谓的橡胶,分为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目前的橡胶制品,一大半以上都是以合成橡胶为原材料制成的。合成橡胶主要是石化工业的产物,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则是属于天然橡胶的全盛时代。造就这一辉煌的,便是橡胶树了。

位于普吉岛的一片橡胶树林。图片:AxelBoldt / wikimedia

天然橡胶由植物的胶乳加工制成。自然界中,能分泌胶乳的植物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和种植业培植的条件。相比之下,橡胶树产胶稳定,采胶便利,能规模化种植,所以成了现今99%的天然橡胶的来源

如果你学过有机化学,或许会记得胶乳中起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顺式聚异戊二烯。图片:Smokefoot / wikimedia

认识橡胶树

橡胶树学名为Hevea brasiliensis,是大戟科橡胶树属的落叶乔木,因其掌状复叶由三片小叶组成,所以又叫三叶橡胶树。它们的种子坚硬,可以加工成手串;花小而黄,尝之有辣味(不要乱吃)。

橡胶树的花、叶、种子。图片:Vinayaraj & AxelBoldt / wikimedia

枝头以及开裂的果实。图片:Vinayaraj / wikimedia

野外的橡胶树一般能长到30~40米高,而目前橡胶园里的橡胶树大多比较低矮,这其实是为了方便割胶,长期人工培育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种植园内的橡胶树在长至5~6岁时就可以开始割胶了,胶乳产量在15岁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跌,40岁左右的老树,基本割不出胶乳。

割胶后。图片:Andreaskrappweis / wikimedia

以前,年老色衰的橡胶树一般面临着被砍伐、给新人让位的悲惨命运。但最近人们发现,橡胶树的木材经过一定流程的加工,可以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家具和木质地板,这也算是迎来了树生的“第二春”吧。

生在南美,成名于东南亚

目前世界上天然橡胶产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几乎都来自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长期霸榜,而且还都出产畅销海外的“拳头”产品。印度和中国则是后起之秀,排名紧随其后。

不过,橡胶树并非是东南亚的原产,它们的老家在遥远的南美大陆,亚马孙密林的深处。很早之前,巴西土著就懂得获取橡胶树的胶乳制成橡胶球玩乐,更实际一点的,把胶乳涂在脚上当鞋子用,起到一定防水防滑的功能。

“随便摩擦,滑倒算我输。”图中的胶鞋还没来得及切掉多余的边角。图片:Rotor DB / wikimedia

18世纪中期,法国探险家拉·孔达明(Charles Marie de La Condamine)将天然橡胶从巴西带回了法国。这种新奇材料立刻引发了全欧洲的关注,人们开始不断地研究橡胶的作用。然而,天然橡胶遇热发软、遇冷变硬的缺点,使之没办法被运用到更多领域中。

1844年,美国人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发明橡胶硫化技术,提高了橡胶对温度变化的耐受程度。从此,橡胶正式登上工业舞台,南美洲橡胶树种植产业,也在19世纪中叶迎来了一股热潮。

汽车工业的进步,离不开成熟的橡胶加工技术。图片:pixabay

所以,橡胶树究竟是如何从遥远的南美来到东南亚,并在此发扬广大的呢?

割胶是项技术活

橡胶产业在东南亚的繁荣兴旺,离不开新加坡,这个在地理上极其容易被忽视的国家。其中,新加坡植物园又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时间追溯到1873年,一名英国人将橡胶树种带回国,并在邱园中培育出了幼苗。但是英国的气候并不适合橡胶树长大成材,所以英国人把目光投向了他们的海外殖民地

当时,新加坡、马六甲与乔治市(今槟城首府)这三个马六甲海峡重镇,是英国治下的“海峡殖民地”。1876年,英国人将一些橡胶树幼苗从邱园带到了新加坡植物园。东南亚潮湿闷热的气候正好和巴西雨林相似,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这些幼苗得以茁壮成长。随后,一位历史性的人物出现了,他便是新加坡植物园的第一任园长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

橡胶树下的里德利(左)。图片:mnd.gov.sg

橡胶树的乳汁管密集分布在靠近形成层的韧皮部。早期获取胶乳的方法比较粗暴,一般都是挥刀直接在树上砍一个大口子,然而这一刀下去,很容易伤及树干的形成层,橡胶树可能会死,即使不死也很难继续产胶。由于这种做法,当时巴西橡胶园的橡胶树资源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补给。

里德利经过潜心钻研,发明了一种被全世界沿用至今的办法——连续割胶法。连续割胶法利用专门的工具,与树干纵轴呈约45°角斜着剥掉树皮和一部分韧皮部,形成一道小凹槽,乳汁就会顺着方向流入事先准备好的胶桶中。这种方法不但不伤及树木内里,而且产出的胶乳量也是最大的,大大提高了橡胶的生产效率。从此,东南亚成为了天然橡胶的生产中心。

比较标准的割胶姿势。图片:Ji-Elle / wikimedia

不过割胶很考验胶农的手法,既不能割得太浅,也不能割得太深——太浅出胶少,太深又会伤及树木,久而久之伤口处就会长出瘤状疙瘩。所以新手胶农,一般都会去割老树。

收集好的胶乳,一般要用金属丝网过滤除去异物,加入适量乙酸或甲酸使之凝固,再用水清洗干净,连续几天进行干燥,然后才能存储或者进行交易。这种橡胶,一般被称为“生橡胶”

凝固的胶乳。图片:Nicolas Cegalerba / Biosphoto / mindenpictures

工人正把胶乳加工到橡胶板中。图片:Sylvain Cordier  / Biosphoto / mindenpictures

橡胶之父留下的

除了发明连续割胶术,里德利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不遗余力地推广橡胶种植,人称“疯狂的里德利”(Mad Ridley)。

1896年,马来西亚25岁的峇峇[bā bā](土生男性华人,女性称为娘惹)陈齐贤(Tan Chay Yan)从里德利手中得到了一些免费的橡胶树苗,在马六甲的武吉林当(Bukit Lintang)试种了几十亩橡胶树,几年后初见规模。陈齐贤种植园制成的橡胶胶片品质极佳,旋即震惊大马,他也因此被称为“马来亚橡胶之父”

作为慈善事业的一部分,也为纪念自己的父亲,陈齐贤在新加坡捐赠修建了陈德源大楼,现为新加坡卫生部办公室。新加坡还有一条以陈齐贤命名的陈齐贤路(Chay Yan Street)。图片:blogspot.com;Sengkang / wikimedia

当时,马来西亚的咖啡树正深受病害影响,橡胶产业的成功,无疑让很多人看到了新的商机。之后,割胶技艺日趋成熟,橡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廉价劳动力持续涌入,数以万计的橡胶种植园为东南亚带来了经济腾飞

当地峇峇靠着橡胶产业发家致富的证据,摄于马六甲荷兰街。图片:进击的多肉

不过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天然橡胶卖不动,所以风水轮流转,曾经推倒雨林、开垦种植的橡胶树,现在也渐渐被糖棕等新兴经济作物取代。

人们甚至培育了一种以陈齐贤命名的万代兰Vanda Tan Chay Yan。图片:hoanglong / rv-orchidworks.com

作为橡胶产业在东南亚的起点和传播中心,新加坡植物园于201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新加坡的首个世界遗产。当然,园里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橡胶园。

现在,只有两棵在2009年种下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橡胶树,以及邵氏交响音乐台附近一个由橡胶树干制成的纪念碑,还在诉说着橡胶产业在东南亚萌芽、发展的历史。

如果有机会去新加坡,不妨去植物园听一场别样的音乐会。图片:sifa.sg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299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进击的多肉

喜欢他还可以关注

 进击的多肉 

id: love123dr

有意思的多肉知识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竹荪 | 红树 | 康乃馨

月桂 | 茜草 | 龙舌兰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大戟科 油桐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