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显信 唐诗源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

周显信 唐诗源 阅江学刊 2023-01-13


周显信教授


唐诗源


作者简介:周显信,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唐诗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从历史维度来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三次创造性结合,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经验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勇于修正错误。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续写与新时代结合的新篇章,善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自觉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高干部理论思维能力,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夯实执政党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百年探索”(19FKSB01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品格研究”(18MLB001)



原文目录


一、百年大党探索“结合”的发展历程

二、百年大党实现“结合”的基本经验

三、新时代续写“结合”新篇章的实践向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成功之道。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坚定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指明了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努力方向。




一、百年大党探索“结合”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立足中华大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接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篇章,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一)毛泽东实现第一次结合,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反对教条主义,“结合”思想初步形成。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和对象,初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革命结合的问题,孕育出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井冈山时期,他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1930年5月,他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严厉批评当时党内讨论问题时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告诫党内同志:“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这标志着毛泽东结合思想的初步形成。


发表“两论”著作,阐明“结合”的哲学基础。1937年,毛泽东发表了《矛盾论》《实践论》,厘清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两论”分别从认识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并对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在方法论上给予了明确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总结建党以来历史经验,指明“结合”是党的历史任务。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1939年10月4日,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全面总结了18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经验,明确提出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根本要求。


“结合”原则被写进《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意志。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


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2.开辟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道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求在城乡对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具有中国特色。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的二重性,运用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他认为:“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就是运用从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过的赎买政策。”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道路。”


3.提出“第二次结合”命题,开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河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影响。


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主持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定稿会上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进行了“破题”和积极探索,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导致毛泽东对八大确定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偏移,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


(二)邓小平实现第二次结合,带领中华民族富起来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认为,“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1981年3月18日,他同《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谈话时说道:“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他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还说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他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提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结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往往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总结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不仅破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难题,而且为建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方向。


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江泽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方法,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基本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强调要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紧密结合,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源泉。


胡锦涛提出了“十个结合”重要论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摆在第一位;创立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方向;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习近平实现第三次结合,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


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新发展阶段新经验的全面概括与总结。


总结党史国史等发展规律,阐明“结合”的重要历史地位。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概括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等,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大的时代活力。


顺应“结合”时代要求,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举措。


展望21世纪发展前景,依靠“结合”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新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入了新境界。




二、百年大党实现“结合”的基本经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顺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主题的转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成长为世界巨人,从世界的边缘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成为我们改革再出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不断推动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它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内容。



毛泽东以传统文化“实事求是”为底蕴,赋予马克思主义深刻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了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通过延安整风,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在中共七大上,把理论联系实际上升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系统阐发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首次写进党的纲领;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解放思想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形成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思路。


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指导新时代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014年3月,他首次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他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他认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


他反复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以上率下,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这句话清晰地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而不是它的个别观点和字句。


1959年2月,毛泽东在同智利客人谈话时指出:“中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


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的和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同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


江泽民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可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主要)原理,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自觉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所谓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捍卫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所谓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开辟新发展格局。


(三)牢牢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要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矛盾问题精髓的重要观点:“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可以说,《矛盾论》的发表,使中国共产党真正从哲学上清算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地剖析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结合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两者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分割开来;他们都违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片面的相对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真理;他们的思想都不符合于客观的全面的实际情况。”


正确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科学方法论。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科学分析中国革命的基本国情、依靠力量、革命对象,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他正确分析中国民族资本家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二重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创新性改造方法,带领中国人民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四)善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具体实践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和转化的中间环节,这就是实践观念。所谓实践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模型或理想蓝图。因此,实践观念具有中介性,它既不是理论理念,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实践,它是理论理念的具体化或物化,是具体实践的方案、蓝图或模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抽象的,要变为人民群众改变历史的伟大力量,必须进一步具体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化,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的晴雨表。


毛泽东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我们党的土地革命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让广大农民成为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实现了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巨大变革。针对当时国内外关于改革开放变与不变的质疑,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瑞士比较法研究所胜雅律教授认为,“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它灵活地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制定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的根本举措,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但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变化。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坚定指出:“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自觉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曾经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带来严重的危害。


何为“左”?何为右?毛泽东指出: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还没有到的时候,你要勉强办,就叫“左”倾。


“左”倾干扰表现为超越实际情况的现状,把明天的事情放到今天来做;右倾干扰表现为落后于实际情况的发展要求,思想跟不上实践的发展变化。无论“左”倾还是右倾的错误干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性。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反对“左”倾错误思想为逻辑起点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时常遭到来自右倾思潮的干扰。


1981年3月,邓小平在《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


1987年,他在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指出:“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存在‘左’和右的干扰。‘左’的干扰更多是来自习惯势力。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


(六) 勇于坚持真理,善于修正错误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和基本立场。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政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修正错误的伟大政党,也是在不断战胜错误的过程中走向成功的百年大党。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他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有缺点的布尔什维克,可是我们之所以既有缺点而又能称为布尔什维克,其道理就在于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有决心去改正自己的缺点。”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当然,由于认识的反复性、实践的探索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错误同样难以避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一方面,对待错误要坚决予以克服,不能听之任之。他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宁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另一方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提出要宽容失败。


他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时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三、新时代续写“结合”新篇章的实践向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中国共产党将站在第一个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开启第二个百年的历史新起点,续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新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就是要把心思和功夫用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上面。



(一)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决定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是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我们党经历了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前的“艰难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准确定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偏离摇摆”、改革开放时期的“回归扬弃”到新时代实现“理论突破”的曲折认识过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因就在于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科学认识当时的基本国情,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为了解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首先,以高质量发展统领经济建设。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策略;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有效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畅通经济双循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次,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抵御社会风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稳定程度的辩证关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我国政治安全;增强全党忧患意识,自觉做到居安思危;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确保“一国两制”贯彻执行。


再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高擎共同的精神旗帜;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厚植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


(二)以伟大梦想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既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从而形成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爆发出气壮山河、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就是要唤起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自觉,团结起来为实现自身利益共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范畴,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在党的十九大上,他再次庄严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众所周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赋予传统文化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思想强烈的时代内涵;中国梦是人民的幸福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实干兴邦的奋斗梦,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团圆梦,需要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三)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思维能力和执政本领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局是理论思维的首要前提,以辩证思维解决矛盾是理论思维的核心内容,以创新思维攻坚克难是理论思维的关键所在,以法治思维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是理论思维的价值目标,以历史思维把握规律是理论思维的重要视域,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原则。


领导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发表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他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干部的七种能力,政治能力摆在第一位,居于统帅地位;其他六个方面的能力,是干部真抓实干、坚决贯彻党的决策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属于具体表现。


提高“执网能力”,走好网络时代群众路线。当前我国互联网事业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搭建了党同人民群众交流的新平台,开拓了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丰富了民主监督的新渠道。习近平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


据统计,2020年前10个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收到各级领导干部答复网民留言的数量49万条;该板块自2006年上线以来,累计促成解决民生问题的数量达到200万件。在网络化生存的今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坚持“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实现网上问政与线下调查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努力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西方媒体和一些政客为了阻挠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大肆渲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了“灾难”和“不确定性”。


习近平深谙矛盾个性与共性的问题精髓,对此,他一方面反复强调中国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他坚定宣示中国梦、中国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断扩大世界人民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


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不同文明相互交融的共生共荣过程。

一是习近平反复向世界阐释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同频共振、相互融合。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二是习近平提出了独特的“鞋子论”,宣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他主张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三是习近平向世界宣示中国道路的普遍价值。他在党的十九大上豪迈地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是习近平明确提出对外宣传要讲好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五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制度优势。抗击新冠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也昭示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迫在眉睫。


(五)夯实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体力量。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主体力量强大,则“结合”实现得就比较顺利;党的主体力量弱小,则“结合”实现得就比较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是新时代续写“结合”新篇章的根本前提。


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党的领导力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恪守党的初心使命,永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其次,加强制度立党,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近年来,中共中央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再次,倡导“两个伟大革命”,打铁需要自身硬。新时代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最后,要抓住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锻造“五个过硬”干部队伍。具体说来,即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这“五个过硬”对于解决党内政治生态中存在的不良问题,针对性、关联性很强,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的必修课。






备注:为适应微信排版及手机阅读需要,原文中所有参考文献从略,请见谅。




原文出处:


周显信、唐诗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阅江学刊》,2021年第1期,第5-16页。


周显信,唐诗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J].阅江学刊,2021(1):5-16.





责任编辑:李海中    

微信编辑:徐逸菡

校对:沈丹、来向红、李海中

作者照片:周显信、唐诗源提供

文中插图:源自互联网

复审:来向红

终审:渠红岩



往期 · 推荐


本刊特稿 | “需要”视角下的“存在”概念——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

本刊特稿 | 论中国战“疫”的哲学理念与世界意义

本刊特稿 | 伽达默尔“效果史”意识的互文性阐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