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笔谈)
编者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物技术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联合积聚力量,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也使之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学术领域的热点,研究成果丰硕。新一代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人类创造了更加智能的生产活动、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政府治理、法律、安全、道德伦理等方面,人工智能也提出新问题甚至挑战,也是新的学术议题和学术增长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长于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等方面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少。
2021年7月,本刊编辑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编辑部根据专家发言整理并形成笔谈,从不同角度展现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为推动学术界对人工智能课题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社交机器人;机器伦理;数字劳动;算法;社会正义
笔谈导读
人机伴生:从机器人伦理到道德机器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第一,作为文化创新的机器人文化;
第二,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
第三,面向泛智能体社会的伦理考量。
人工智能、智人与神圣人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
第一,为什么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代各种技术中恰恰最易被看到的一种技术?
第二,只要我们知道当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底层,就会知道其实它完全是另外一种 “智”,和人类的“智” 差别很大。
第三,在21世纪,人类共同体的建构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社交机器人与美国伪选举
张爱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第一,社交机器人干扰、影响、破坏、颠覆美国选举的基本行为,颠覆了选举的基本观念和价值,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
第二,如果承认社交机器人是有组织的社交机器人,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这样做的时候,社交机器人究竟能不能创造或者输出政治价值、政治观念、政治能力,社交机器人能不能进行政治决策。
社交机器人领域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高山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目前社交机器人的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四个方面;
第二,社交机器人应用出现的问题及后续研究;
第三,除了关注恶意机器人带来的负面问题,也不能忽略对善意机器人的研究。
永远不会有主宰人类的智能机器人
韩东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会不会主宰人类,甚至淘汰人类?
第二,面对有假说成分的“能主宰论”,“否主宰论”之所以未能取胜,是因为它是在弱人工智能的前提下进行论证。
第三,“能主宰论”关于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的技术论证,基本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整体模仿或系统模仿,一个是本质性构造。
智能伦理亟待重构
孙伟平(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一,人工智能是一项前沿性的基础性技术,是新型的智能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在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人工智能并非“天使般的高新科技”,它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也很令人头痛,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挑战十分严峻。
第三,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伦理道德的主体——人本身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釜底抽薪的变化令传统的伦理道德进入了“革命的前夜”。
第四,伦理道德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人工智能与意义世界的重构
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人工智能的含义;
第二,“意义世界”的含义;
第三,如何重构意义世界。
寻求人工智能伦理的国际共识——以欧盟人工智能伦理建设为例
杨通进(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就人工智能达成全球共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第二,欧盟人工智能伦理建设及其启示;
第三,寻求何种人工智能的全球共识;
第四,如何寻求并强化人工智能伦理的全球共识。
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
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具有多重挑战,挑战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应对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变革,全面而系统的变革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唯一有效选择。
第三,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必须要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那就是我们要重新反思劳动价值理论。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
刘方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所谓“生产工艺学批判”就是把本体论与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
第二,将文字系统作为一种基本的智能生产工具系统并深入探讨,对于人工智能研发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第三,无论在普通大众层面还是在专业精英层面,当前全球范围内有关人工智能的认知皆存在诸多混乱。
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批判研究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数字劳动究竟是什么;
第二,重新思考数字劳动的可能性;
第三,今天需要重新思考劳动问题的核心所在。
算法的边界
吴静(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算法技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
第二,技术不是在生活之外添加了一个新的维度,技术真正所要做的是改变世界,甚至重构我们存在和发问的方式。
第三,算法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对人类行为作出预测,预测的背后是利润问题,这种预测实际上是铆定选择的权利。
第四,在全面进入智能化的时候,有必要重提人本主义。
反思司法人工智能
郑曦(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人工智能运用于司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
第二,现在运用于司法的人工智能面临一些问题;
第三,人工智能运用于司法可能会带来风险;
第四,对于法官而言,一旦运用人工智能,判案责任由谁承担?
数字剥削与社会正义
秦子忠(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第一,剥削及其不正义性;
第二,数字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第三,剥削的多重性与社会正义。
人机交互实现的共情感知基础
崔中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第一,人机交互面临的挑战;
第二,人机共情是应对挑战的方法;
第三,人机交互实现共情的感知基础。
对“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 部分专家发言的评议与澄思
赵 涛(《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一、对杨通进教授发言的评议和思考;
二、对吴静教授发言的评议与思考;
三、对秦子忠副教授发言的评议与思考。
备注:本期先推出全文导览,再按单篇推送,最后作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李海中
微信编辑:刘瑶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复审:刘伟
终审:渠红岩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精彩
崔平 | 七蠹:对老子“自然”概念解释史的批判——以认识论的原创补写为基石
【笔谈系列⑫】江志红|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服务碳中和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