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杨绛先生的缅怀,并不是“如丧科比”
当时,我也曾考虑,是不是要关于这件事写点什么,但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
杨绛先生的那些著名作品,《我们仨》《洗澡》,我虽有所耳闻,但实际并没有拜读,我也没资格自称她的粉丝。
如果让我仓促之中来拟就一篇悼念杨先生的文章,可能最后里面不过也会充斥着“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们仨终于团圆了”这些在朋友圈里传遍了的陈词滥调。
而且说不定我也会像不少网友一样,把一张井柏然做活动时抄写的抒情微博的图片,当成杨绛先生百年生日时的感言,转发出去闹了大笑话。
但还没到一天,舆论风向就悄悄地出现了变化。
知名记者杨时旸的一篇《杨绛死了,你们在朋友圈又一次“如丧科比”》被不少大号转发,在文中直接对所有在朋友圈里缅怀杨绛先生的人开了嘲讽。
“连平时价值观相悖的人们都放下了一切芥蒂,默契地共同缅怀杨绛。这群人都是“朋友圈艺人”,有着强烈的表演性人格。”
“他们是杨绛一生的铁粉,而同时当然也被钱钟书的才华折服;不久之前,他们刚刚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在那之前,又在朋友圈挂上涅槃乐队的歌,泪流满面地纪念科特-柯本,声称自己终于懂得了什么叫“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而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他们又成了NBA的狂热球迷,科比的退役让他们觉得“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样的文字,确实辛辣老到,不愧是曾经撰长文辣评郭敬明和韩寒,跟汪峰撕逼毫不落下风的著名娱记。确实笔力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他的论点真的能够成立吗?
这些平时价值观相悖的人们都放下了互相之间的争吵,默契地共同缅怀杨绛,这真的是因为大家都是朋友圈里的装逼犯吗?
难道因为转发一篇怀念杨先生的文章,就能彰显自身的优越,或者攫取什么现实的利益吗?
至少我知道,这个结论无论如何也不能套用在我身上。
我奶奶的人生经历,就和杨绛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奶奶比杨先生要小十来岁,当年也是大家闺秀,她的家庭当时是济南附近有名的大家族,大地主。济南的南部解放前还是一片农村,而现在的市区英雄山,六里山,一直到七里山的成百上千亩田地,当时都曾是她家的产业。
几年前和奶奶一起看电视时,看到房价暴涨的新闻我还曾跟她开玩笑,说要是当年没分田分地,那你得是亿万富翁了,她努努嘴没说话。
她也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地主家大小姐,而且是家里的老大,她的父亲是一个开明士绅,因此奶奶成了村里第一个不缠小脚,第一个能上学,第一个到远方读书的女孩。
后来她还跟我叙述,她年轻时去青岛上女子中学,嫌学校的饭菜不好吃,偷偷跑出来到码头上买当地老乡打的野生大对虾,一只有手掌那么大,那种鲜味,现在再也吃不到了....
再后来,解放军击败了国民党占领了济南。由于她父亲曾经给济南的地下党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帮八路军救治伤员,供给给养。她的家庭并没有像当时绝大部分的地主家庭一样成为新政权消灭的对象,但也失去了所有的财富和地位。
在这时,她认识了我爷爷,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新四军,后来一直打到济南战役后被留下来参与军管的共产主义老战士。他比我奶奶要整整大十二岁,是当时军队里很少见的笔杆子,也是我至今见过的最博学,最智慧,求知欲最旺盛的人。
他们的结合,一开始也一定是磕磕绊绊的,毕竟互相之间有年龄的差别,之前经历的差别,阶级的差别......
由于出身不好,她没有资格进入梦想的大学读书,而是分配到了一所小学里做了三十年的小学教师。
可以想象,像她或者杨先生那样的身份和出身,在那个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的时代会遇到怎样的待遇。即使你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也会有好事的“革命群众”来踩你的脸,用一切机会羞辱你,来取得一点点病态的满足。但我爷爷一直想方设法地保护和保全她以及她的家庭,让他们最终都没有在运动和饥荒中死去,
在文革里,我爷爷尽管出身八代贫农根正苗红,也因为乱七八糟的派别斗争而被打倒,被一群革命小将戴了高帽子天天拉去游街示众。亏了他平时为善积德,关键时候还有人愿帮他说句话,这才留下一条命来。文革开始最疯狂的两年过去后,还被关进干校反省学习,一两个月才准回家探一次亲。
我无法想象,她这样一个当年的地主家大小姐,是怎样做到自己一边拉扯着四个还在长身体时候的孩子,一边尽力地节省出一点食物和钱给监禁中的丈夫,以及同样在受难的父亲和妹妹的。也不知道她在那几年最痛苦的日子里,遭受到了怎样的对待,有怎样的遭遇。后来她对那段经历从来不提,我们也就无从得知。
暴雨之后总有彩虹,再后来,就到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爷爷回到了工作岗位,过了几年就到了年龄离休了,她也从教坛上退下来,四个儿女后来都成家立业,身边环绕着孙子和孙女,安享天伦之乐。当然,其中最淘气的一个就是我。
我爷爷十几年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奶奶现在也已经接近九十岁了。
她的一生没有写成什么像样的著作;她在职业上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就在一所小学里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他们也并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财富。
但你绝不能说,他们的一生没有意义。
我无法想象,假如这些社会斗争和政治运动都没有发生,我的奶奶,杨绛先生,以及千千万万在运动中失去生命,失去工作的机会,失去宝贵的年华的知识分子们,能够为这个国家做出多少贡献,写出多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建出多少工厂,医院和学校;教育出多少人才。而中国崛起的进程能够因此而提早多少年。
像杨绛先生,我的奶奶,以及无数现在还健在的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他们守护着这个民族弥足珍贵的一段记忆。
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中国人曾经在政治的狂热下,如此疯狂而粗暴地迫害了一代国人中最优秀的精英,而这段历史又给祖国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
但愿中国人能够永远吸取那个年代的教训,让理性和文明成为我们民族的信仰和底线,但愿她们的经历再也不会在中华大地上重现。
杨绛先生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远远不只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也超越了她在那些年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克服困难完成的作品和译作。
她本人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受难者的象征,每年她的生日,全国各地各个阶层纷纷而来的贺信贺电,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大家对一位长者,作家,翻译家的敬意,而是一种更加深刻而有力的情感。
有些事情,我们依旧牢记,有些人,我们永不遗忘。
这种共同的民族记忆,超越了政治立场的分野,超越了社会阶层和行业的界限,不分南北,不分老少。
有些见多识广的人,见识多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一切都不再相信,他们嘲笑我们的怀念是在装逼,是“朋友圈的艺人”,那就让他们去嘲笑吧。
在任何时代,总不缺一群苍蝇在嗡嗡地取笑骏马的忠诚,天鹅的纯洁和松柏的高洁,但这些没有信仰的人,永远也但当不了这个民族的脊梁。也永远无法遮掩真正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