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OP20·2019 | 入展作品之二十:汪滢滢《洄》

汪滢滢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2019-11-16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的“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于10月1日公示结束。此次活动共收到615份数字文件的投稿,其中有40份作品包含了纸质图像。评委会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的斟酌和讨论,最终评出“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入选摄影师20人/组(其中一组作品的作者为摄影师组合)。展览将于2019年10月29日上午(星期二)上午10点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展期为10月29日——11月17日。欢迎大家前往观展。省摄协将于今起开始陆续推送入展作品,敬请期待。




  汪滢滢 

《洄》


个人简介:

女 ,影像艺术家。获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美国艺术摄影中心"2017先锋艺术家" ,获2018玛格南科恩纪实摄影基金会提名 ,是富士胶片全球签约摄影师。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命题 ,已出版作品集《四十:一九七六》(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8年11月)。作品曾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英国利物浦Open Eye Gallery、美国艺术摄影中心、北京尚巴美术馆、日本东京都富士艺廊、平遥国际摄影周、宁波国际摄影中心、浙江省美术馆等展出。

作品阐述:

因为幼年时父母离异,我一直与生父疏离。关于家庭完整时的印象,除了极为稀少的支离破碎的童年记忆,便是母亲偶尔提及的我的出生地—河北馆陶。


父亲于1960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在河北馆陶王桥村整整17年。这期间经人介绍,他与母亲相识。


1976年,我便出生在了这个与我父母的祖籍地、生长地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文化大革命”之后,父亲得到平反,回到北京工作,我便跟着母亲在北京、杭州两地辗转。接着,家庭破裂后,我与兄长、母亲一直生活在杭州,也与我的出生地—河北馆陶一别经年。然而,原生家庭的分崩离析带来的成长困惑一直困扰着我,对父亲形象的陌生感造成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这也成为我最大的心理问题。终于在2015年,我踏上返回出生地馆陶的“洄游”之路,试图用影像探访原生家庭尚完整时的线索,以完成对亲密关系及自我身份的认知。同时,我也记录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离异后,生活就不再有交集的父母的晚年生活。在跳出亲子身份的框架后,以同样是成年人的心态观察他们相似的晚年生活习惯,我达成了因原生家庭造成的情感伤痕的疗愈以及与它的和解。


在对出生地、原生家庭的“再观察”“再整理”的过程中,影像、文字和涂鸦成为主要的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一些剥离了色彩的地形风景的画面上拼贴电子绘画或旧照片,完成内心对“出生地”复杂而厚重的情感抒发;使用文字、涂鸦和图像并置的方式,延展图像叙事的语言边界。整个作品中,并未出现正面的、清晰的父母或父母这一代人的肖像,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回避与疏离;而相反的,对出生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肖像的正面记录,却似是一种“相同命运”的寻找和复刻。洄,是故土的召唤,更是内心长久以来希望跨越破碎家庭与自我之间复杂情感纠葛的渴望。得益于影像所具有的对问题的重新梳理和思考的特性,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的数次“洄游”中,我建构了一种呈现与面对原生家庭问题以及消化它的方式。


  评委评语

顾铮:

以照片为素材书写个人史看上去不是那么困难,因为照片可以成为叙事的线索。有照片在,就有叙事的可能。但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不被既有的照片所束缚,不被照片打扰自己的思考而坚定地展开基于自己历史观的视觉叙述。汪滢滢的《洄》在如何将个人史与大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叙述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洄》








































视频



编辑:胡晶晶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