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用合唱浇筑歌剧的地基 | 人物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4-10-10

陈冰

文 | 陈茴茴


每逢寒暑假,陈冰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合唱团,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去排练的路上。见到她时,她刚结束自己担任总监的兰州音乐厅合唱团的考核工作,返京后又立即投入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赴英演出的准备工作中。身兼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党总支书记、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总监等多职,繁忙工作之余,每年能有一段完全和合唱团待在一起、集中钻研作品的时间,陈冰已非常满足。


从2006年初入中央歌剧院接触歌剧合唱开始,陈冰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是自己参与合唱排练的歌剧,演出时她会一直站在侧台,确保合唱团员在台上可以看到她,下台后成为第一个迎接他们的人。她一直记得一位师姐对她说的话:“合唱团的所有人,包括指挥在内,要融合在一起,处成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家人,才能最终展现契合的声音和音乐理想。”


这些年,无论是舞台侧台、指挥台还是讲台,对陈冰而言,变换的只是工作的身份和内容,不变的是她对歌剧、对合唱的热情。



初为指挥

一腔热情踏入歌剧世界



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陈冰在老家潍坊和父母一起过年。大年初五这天,她突然接到导师、指挥家俞峰的电话:“你在哪里?中央歌剧院大年初八要排练歌剧《杜十娘》!”陈冰立即说:“俞老师,我马上订回北京的车票。”当时的陈冰并不知道《杜十娘》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更不会想到这将是一部为她开启多扇缘分之门的歌剧。


在中央音乐学院,陈冰学的是乐队指挥专业,之前没接触过歌剧,也没接触过合唱,由刘湲、奚其明作曲的歌剧《杜十娘》是她接触的第一部中国原创歌剧作品。这部歌剧的音乐介于调性和无调性之间,具有交错性,节奏变化很复杂,是一部较难的作品。第一次走进中央歌剧院,陈冰的工作是担任钢琴伴奏,同时协助演员、合唱团团员在合排前学唱唱段。多年后回想,陈冰才发现自己那时干的其实就是“Coach”(艺术指导)的活儿,冥冥中结下了自己与艺术指导这份工作的缘分,此为后话。


那次排练为陈冰打开了歌剧排演的大门,在之后的研究生阶段,她独立完成了《波西米亚人》《女人心》《蒂托的仁慈》等歌剧的排演。2007年,她指挥首演的大型历史题材原创歌剧《刘邦大帝》获得一致好评。2008年,她作为法国指挥家普拉松的助手,在法国作曲家拉罗创作的歌剧《伊斯国王》的中国首演中担任合唱指挥和副指挥,受到中法双方的一致赞扬和普拉松的赞赏。


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冰正式进入中央歌剧院工作并成为院里合唱团的常任指挥。尽管有了多部歌剧历练的经历,俞峰仍担心徒弟对当一名合唱指挥有想法,特意嘱咐她:“你不要觉得做合唱指挥很容易或低人一等,真正的合唱指挥,是要能驾驭歌剧合唱和交响合唱的,不比指挥交响乐简单。”

在中央歌剧院,陈冰的排练是出了名地严格,“不管是谁,坐在这个位置就要唱好!”她要求大家排练时精神高度集中,不允许团员在排练时看手机和中途上厕所。“紧起来”的节奏让部分长期处于松弛状态的老团员颇有微词,部分人还因为管理严苛或专业见解不同和她发生过冲突。面对冲突,她据理力争,对专业要求和管理制度从不相让,甚至给大家留下“脾气暴躁”的印象。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她的严格为合唱团带来新的面貌——合唱团排练效率上升,团员精神面貌变好了,最重要的是,专业水准不断提高。而且,她与大家的矛盾向来只存在于台上,出了排练室一切烟消云散,仍旧是很好的朋友。在中央歌剧院工作期间,陈冰和团员们处成了一家人,出去演出,她坚持和大家挤绿皮火车,同吃同住。“合唱团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他们上台,我在侧台,那段时间我真正变成了合唱团的一部分。”


2017年,陈冰调离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的老团员更怀念和她相处的时光,至今很多人仍会时不时给她发信息,聊聊合唱和家常。前几日,她还接到一位老团员发来的信息:“陈指,团里这几天开始排《波西米亚人》,翻开谱子我就哭了一场,上面全是你带着我们排练时的痕迹。”原来,之前每排一部新剧,团员们拿到手的谱子都是陈冰提前学完的,上面会清楚标注她对每部歌剧合唱部分的音乐处理,细致到每个气口、音节的发音、辅音收的位置、元音开口的大小等。这些谱子很多老团员现在还在使用。陈冰说,这是自己一直沿用至今的工作习惯,“我觉得这一点极大提高了我和合唱团的排练工作效率。”


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十多年,陈冰始终在排练演出的一线,担任数十部中外歌剧,以及多部交响合唱的合唱指挥,获得业界高度评价。在《杜十娘》《霸王别姬》《鄞州九歌》《辛亥风云》《北川兰辉》等多部中国原创歌剧的排演中,陈冰身兼数职,以艺术指导、合唱指挥、乐队指挥等不同身份参与排演。



变身艺术指导

成为歌剧舞台上的多面手



2013年,陈冰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深造,师从合唱指挥大师唐纳德·帕伦博(Donald Palumbo)。学习期间,陈冰每天都“泡”在歌剧院里,一天看好几部歌剧演出,深入后台观看歌剧的合成制作过程。她观察到,大都会歌剧院里有不少像唐纳德·帕伦博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专业水准指挥乐队、交响乐作品绰绰有余,但他们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于站在指挥台上的那一刻,还蕴含于他们作为艺术指导帮助演员、合唱团理解指挥和作品,最终使整个舞台完美呈现的点滴工作细节中。


这次学习让陈冰有一种“被重塑”的感觉。她开始明白,早年间自己排练时的暴躁从何而来——排练中发现了合唱团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不知道如何帮助大家。“人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心生恐惧,这种恐惧让人暴躁不安。”而这次学习让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为此,2015年,陈冰申请前往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攻读歌剧艺术指导专业。在美留学期间,她指挥演出了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布鲁斯吉诺先生》、马斯奈的《灰姑娘》等多部歌剧。2017年,陈冰顺利毕业并获艺术家文凭(博士),回国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教职。201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成立后,她担任合唱团总监至今,同时兼任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总监。


再次参与合唱团排练,陈冰敏锐地发现自己变了,暴脾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胸有成竹。最重要的是,她对工作使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合唱指挥,转变为把歌剧的合唱部分夯实,达到完美状态后交到歌剧导演或乐队指挥的手中。陈冰开玩笑说,如果说以往大家心目中的艺术指导是指导一个人(歌剧演员),那么她的工作内容是指导一群人(合唱团),帮助合唱团修掉不合适的“边边角角”,从而完美融入一部歌剧的呈现中。这个工作融合了指挥、声乐指导、钢琴伴奏、舞台监督等职责,有时她还要代替乐团指挥,当歌剧演员、合唱团排练和演出时,在旁边“打小拍子”。

变身多面手的陈冰开始在更多、更广的舞台上施展身手。近年来她指挥排演了“王府版”《图兰朵》、《乡村骑士》等多部经典歌剧,《山海经·奔月》《白毛女》等中国作品,还排练指挥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勒《第二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等交响乐音乐会。

陈冰指挥歌剧《白毛女》(片段)


2019年7月,她担任杭州爱乐乐季闭幕式马勒《第八交响曲》三个合唱团的总指挥,并于2019年12月指挥中央音乐学院与宁波交响乐团演出莫扎特歌剧《魔笛》。

陈冰指挥歌剧《魔笛》


陈冰带领下的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和兰州音乐厅合唱团近年来也开始崭露头角,受邀参加国内多场重要演出,张国勇、余隆、李心草等多位指挥家都非常认可陈冰的专业水准。每次有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参与的演出,张国勇都会给陈冰打电话:“小陈冰(为区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民乐指挥家陈冰,业内将两人分别冠以“大陈冰”“小陈冰”称呼),排练你必须去啊,你去了我就放心了。”圈内人也将她誉为“音乐与技术双佳的人才”。



为人师

承上启下是也



1981年,陈冰出生于山东潍坊。她的父亲在山东省潍坊歌舞剧院从事作曲工作,早年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为此期许女儿“长大也要上音乐学院”。陈冰3岁跟随父亲学音乐,5岁起先后师从曹克恩、尹鹰、凌远等多位钢琴家学习钢琴,并多次受到石叔诚、赵晓生等钢琴大师的指教,少年时代就多次获得省级、市级钢琴比赛第一名。17岁,陈冰开始学习指挥,师从已故指挥家、教育家徐新和指挥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2000年,她以专业课、文化课分数双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其间因品学兼优连续五年获得全额奖学金并保送研究生。


如今回归校园,成为00后、05后孩子们的老师,陈冰深感时代在变,专业在变,学生们也在变。现在的孩子比前辈更自主,但也更迷茫。很多时候她会思考,作为教师可以带给现在的孩子们什么?而一路来教育过、扶持过她的老师们给了她答案。


从17岁跟着恩师俞峰学习起,陈冰不仅在专业上深得老师传授的“真经”,在为人处世与对待专业的态度等方面也深受其影响。在歌剧合唱领域一步步深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后,想起2006年老师让她回京排《杜十娘》的那个电话,陈冰突然觉得,也许那时老师已经看出她适合当合唱指挥和艺术指导的潜质。俞峰曾在陈冰的谱子上写下过两句话,一句是“慈不掌兵”,告诫她身为指挥,必须要严格要求,无论是掌管乐团还是合唱团,都需要树立严明的纪律;一句是“无欲则刚”,当你没有私心杂念的时候,做事情就会纯粹,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或不好的影响,沉下心深耕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么多年,这两句话一直如座右铭般鞭策着陈冰。

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学习期间,唐纳德·帕伦博每次都亲自将陈冰接到后台,他一直把陈冰视为自己的歌剧同行,而不仅是学生,所谓的教学在他眼里更多是同行间的交流切磋。大师在专业上的精进和游刃有余,对求学者以礼相待、虚怀若谷的态度,为她树立了一个师者的独特范本。


今年6月17日,在指挥家郑小瑛的促成下,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首届毕业生原班人马回母校再度演出《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同时他们指导在校生们组成学院组,也排演了这部西方经典歌剧。陈冰带领学生参与排演。通过这一轮母语的洗礼,学生们对整部剧的理解与感悟明显比原来更深了一层。郑小瑛特意将陈冰找来,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陈冰,你可能不了解在‘北上广深’之外的城市推广歌剧的困难。”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郑老师一直推广中文版歌剧的苦心。


近年来,国内歌剧事业繁荣发展,对艺术指导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它在音乐学院中仍属小众专业,该专业对报考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大众对其了解有限,导致该专业报考难度大、人数少。陈冰说,每次有学生想考她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她都会先和他们聊聊对这个专业及就业的想法。她希望考进来的学生将来能真正投身相关领域的工作,这样她才能将上一代师者传递给她的技能与期望,以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学生,真正完成为人师者承上启下的责任。


- THE END - 

↓ 点击图片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4.8.21目录


王健回国这一年…… | 人物


中国团队获11个金奖冠军,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新西兰落幕


两位中国青年小号演奏家折桂国际小号大奖


当一个合唱指挥成为“网红”


弦乐参加乐团招考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中国需要更多“贵阳交响乐团”


失传半个世纪,徐悲鸿之女、钢琴家徐芳芳发现并首演江文也的《徐悲鸿的彩墨画》


Q:想订阅《音乐周报》?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乐周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