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多少孩子掉进了“培养兴趣”的坑里,错过人生

2017-06-28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看了前段时间热映的《摔跤吧,爸爸》,实实的被打动了。影片中的马哈维亚简直就是个深明大义的酷爸爸!他坚持己见,不顾传统观念女孩不能练摔跤的偏见,在自己严格、督促、系统化的训练下,亲身给无数观众谱写了一则模范化、标杆化的终极理想的路径:孩子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最终生长成才。



我认为片中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之所倚能够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归因于拥有一个曾经获得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他是一个在摔跤过程中,掌握技术、体能、战术、心理等各方面经过过强化训练的男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在人生战场走过一遭,并战胜自我、获得过胜利的人。


他深深明白: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摔跤吧,爸爸》中主角的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在开始学习摔跤时的抗争、排斥以及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的表现,相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


兴趣从来没有那么容易培养起来。所谓的没兴趣,根本就是还没达到熟能生巧之前就自我放弃。


我的女儿去年这个时候报了雅马哈的音乐课,因为起步晚,一开始是从双排键开始学习,没有直接进入钢琴的学习,只是她自己表达的想法还是想学习钢琴,出于长远考虑,还是让她从基础乐理开始学习。大概学习了3个月,孩子开始反抗,不想去上课了,回家也不练习了。各种拖拉,谈条件都来了。每次去上课都告诉她,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必需坚持,态度非常严厉,有时甚至都是哭着上完课的。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接近一年,孩子终于无法忍受了,坚决不去上课了。我们也没有放弃,就把课程停了大概一个月。多次沟通无果后我们想到的是一对一钢琴的学习,前面几次仍然抵抗,但是我们一直在鼓励她,看到孩子一点点的进步就鼓励她,并带她去听音乐会,妈妈也陪着在家一起练琴,给她树立榜样,就这样现在一直坚持着。


但是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父母在尝试几个月之后就放弃,然后选择下一个兴趣班,几个月之后又放弃了。原因基本不变,就是孩子没兴趣了。


在中国,学业的压力,致使一部分家长、媒体孩子还孩子“爱和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自己选择”。“希望他开开心心的成长,快乐就好”。不要逼迫他学不想学的东西。这话听上去像是开明家庭的家长,对孩子予以自由、宽松成长的心态,实则是家长对孩子的放任、是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语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没有哪种学习不是苦的,不是难的。


在这一点伤,作为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家长不能让他自己选择。唯一能给予引导的,就是家长自己。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本来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智慧、力量引发出来。


如果家长以为培养兴趣就是“今年买一架钢琴”、明年让孩子“学学跆拳道”,孩子的学习永远只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永远也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不自信的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自由尝试所有感兴趣的门类,然后决定一个,全力攻破。


转自中国教育研究(ID:hantopedu)

· · ·

更 | 多 | 阅 | 读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点击这里,成为更好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