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自述】所有体育教师行动起来,为消除污名化而努力

张志斌 体育与科学 2021-08-04

    张志斌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体育基础理论



大家好,相信读者中有很多人是体育教师,也一定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听到过对体育教师的偏见、身份歧视以及各种各样不礼貌的称呼,但是好像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加以应对,也较少以研究的视角深入思考出现这样的偏见、身份歧视的原因。在这里,我以自述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发表在《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逻辑与自我救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思路。


一、选题的由来



作为一名体育教学一线的大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常常被非体育专业的同事误解。例如在教学楼遇见认识但不熟悉的其他专业的老师,作为礼貌,会相互问好致意,但往往除了收到礼貌性回复之外,会额外被问起:“你来教学楼干嘛?”当你回答来上课时,对方更惊讶,“你们体育还有理论课?”一时让人无言以对,这样的对话时至今日依然会发生。当被这样问及时,除了尴尬,也发人深思,久而久之,便萌生了对体育教师被误解、被轻视、对体育学科存在明显的偏见等这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也关注到,在电视媒体、网络中也常常出现主持人、明星、网络大V用调侃体育教师的方式来说明某人某方面无知的现象,例如大家最常听到的“你的数学是体育教的吧?”“你的历史是体育教师教的吧?”2018年1月11日,青岛电视台《青岛全接触》栏目主持人小单对合肥“高铁扒车门”(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因阻碍高铁关门导致高铁延误)事件进行了报道。在节目中,主持人语出惊人地说道“你说这要是一个体育老师还不算违和”,随即引起广大体育教师在网络上广泛抗议与声讨,并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最终该主持人被停职并在网上公开向体育教师道歉,然而这并未平息体育教师的愤怒和抗议。



梳理发现,近年来媒体上类似以体育教师为话题的争议还有很多,例如,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魏坤琳在担任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其中一期的“科学评委”后,方舟子在网络上发布评论称,魏坤琳是“伪专家”,只不过是一名“体育老师”,引发体育界一片质疑与声讨。上海东方卫视的一栏节目中,节目嘉宾对另一个嘉宾一道简单数学题答错,脱口而出“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除此之外,诸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棒子”等带有明显贬低之意,且有损于颜面、人格的称呼也长期困扰体育教师群体,已经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体育教师身份污名化特征


因此,系统梳理社会大众对体育人,尤其是体育教师群体污名化问题就成为我的研究题目。不梳理不要紧,一梳理还是令人震惊的,无论是社会的视角、还是学校视角;无论是历史的视角、还是当前的视角;无论是年轻体育教师视角、还是年长体育教师视角,对体育教师的偏见、歧视、以及各式各样的污名化是长期的、根深蒂固的、持续的。也愈发显示出此类问题的严峻与尖锐,也显示出思考并尝试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



二、研究的准备与展开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群体的污名化问题,系统查阅了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师的文献,通过文献发现,大量研究阐述了体育教师污名化的现象,分析总结了一些原因,但整体而言,抱怨、痛斥、批判不公正对待是主流思路。从学理层面梳理和阐述的还较为欠缺,从体育教师自身角度进行深刻反思的意识还不足,提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比较薄弱,尤其是体育教师对持续的污名化问题的自我反思较为不足



基于上述认知,我联系了所在城市的大学、中学、小学的一部分体育教师,就“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体育棒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典型问题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体育教师群体对上述问题的态度和观点。通过访谈发现,无一例外,大家均表现出对上述问题的深恶痛绝,但同时也发现,大家对上述针对体育教师群体的偏见、歧视、污名化行为并没有好的应对策略,个别的还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别人发生过肢体冲突和不愉快,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体育教师污名化问题研究的兴趣和决心。在文献资料、访谈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与回顾了体育教师污名化的问题,对体育教师“污名”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然后从历史、大众、心理、科学研究、自身进行了体育教师污名化的原因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文章标题和内容也是不断调整与优化,注意理论分析的学理性、逻辑性。站在更长的时间范围、更广泛的社会视角,分析体育教师污名化的原因,使体育教师污名化的原因分析更深刻,也更有说服力。在文献梳理过程中,除了对体育类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之外,还重视从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的视角发现相关的研究线索与依据,例如参考了《技术污名化的传播机制:基于系列邻避事件的分析》《清除“污名”:约翰·密尔(论自由)文本的形成》《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教师身份受损:“污名化”的风险及应对》《学科承认的方式及其价值》《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等文献,跨学科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使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更扎实、分析论证更严谨、研究结果更可靠。


该篇论文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体育教师污名化的自我救赎,正如文中指出,对体育教师的窘境,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不断进步比抱怨与辩驳更具现实意义正是由这样的认知,确立了体育教师的自我救赎思路。这也是这篇论文相比以往体育教师相关研究较为新颖的地方,提出对污名化的抵制、批判与惩戒、进行印象重构、社会角色的强化等具有现实操作可行性的建议,使得该研究具有更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三、一点思考和后续研究的指向



正如有学者指出:“体育的实施,其功效不仅在锻炼个人身体而已,亦为延续民族生命的要素。中国如不欲图强则已,如欲图强,非提倡体育不可,但提倡则非培养优良之体育师资不可!”体育教师的水平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发展,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人格魅力,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就目前现状看,体育教师污名化的问题、工作认同、身份认同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教师地位、待遇的问题。更是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落实健康第一,调动和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精神保障问题重视体育教师的身份认同,扭转体育教师污名化问题,涉及体育教师也是“教师”,且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体现重要价值的问题。也涉及体育教师素质提升、形象重塑、专业发展等系列问题。



只有纠正体育教师的污名化,给予体育教师专业认同,体育教师才会在“育体、育人、育心”的专业工作中渗透个人的专业精神和体现个人的使命担当。也只有体育教师不断进步、持续努力,以实际行动破除偏见,以工作成效彰显职业价值,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才能高质量完成,进而课程偏见、学科偏见、身份偏见也会逐渐消除。因此,如何体现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既“育体”“育人”又“育心”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最后,希望所有体育教师行动起来,为消除偏见与污名化而努力。




张志斌.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逻辑与自我救赎[J].体育与科学,2020,41(03):66-71.




往期回顾 

从方法到价值:自我民族志的书写与反思

美国学者劳伦斯·文内尔学术思想史研究:从“媒介体育”拓展为“传播与体育”

武术真伪辨:对2017-2020年度武术闹剧式表演事件的思考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诉孙杨案法律解读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