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

林志义 体育与科学 2022-06-09


林志义

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质性研究




各位读者好,我与杨海晨老师合作的《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基于SSCI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下文称《迭代》)一文很荣幸能够发表于《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5期,并受邀与大家分享该文的写作背景与思路。


对于扎根理论和质性研究的兴趣缘起于我硕士阶段。毕业后,我对质性研究及扎根理论等方面文献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阅读,如斯特劳斯的《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弗里克的《扎根理论》、卡麦兹的《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格拉泽的《Theoretical sensitivity:Adva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ed theory》以及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并积极参加陈向明、王宁等老师关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的线上学术课程学习。


期间,我们在阅读国外文献时发现,《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上相继发表了两位学者共4篇关于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的辩论性文章,其中便涉及了“资料的收集-分析同步进行、资料收集方向不断修正、理论生成循环上升”的迭代过程论述(详见《迭代》原文)。


受此系列讨论的启发,SSCI后续相关文献在方法规范性上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无论是这4篇文章还是其他论著,对于究竟如何展开迭代,迭代对于扎根理论乃至质性研究的重要性如何等问题的讨论一直付诸阙如,这便使得一些致力于从事扎根理论的研究者无法获得明确的指引。同时,在阅读采用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的体育学案例时发现,当前多数作者采用线性化的研究进路,即资料收集-分析的二元化,在全部访谈结束之后才展开分析,不涉及复调,还存在访谈提纲内容一成不变、调查样本预设式选取等问题。如此必然会导致如下一些问题。


1.线性化的研究设计会导致资料收集浅尝辄止。如果进行了深入的资料收集,研究者往往会发现资料中有很多内容可能会成为理论创新的支撑材料,但因为研究设计不具可调整性,实际情况往往是无法从广阔的资料现场中挖掘出有见地的理论。2.对于具备反思性的研究者而言,因前期调研采用了非生成性研究设计,他们在资料分析时往往会发现研究资料不足或很多样本属于无效样本,这就导致他们必须重新进入现场获取资料,如此必然会增加沉没成本,甚至有研究者可能会因面对前期堆积的大量无用材料而产生畏惧感,从而丧失研究自信。3.对于“浮躁”的研究者而言,他们则可能会对资料不足的窘境选择视而不见,并仓促地进行饱和度“伪装”,以致形成既不具备创新性,又不具备解释力的结论。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扎根理论迭代过程的具体流程展开论述,并就体育学领域采用扎根理论作为方法的研究成果展开反思。


为此,我们以“迭代”为主题,对国内外体育学采用扎根理论作为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并展开批判性阅读。在扎根理论的迭代思维指导下,形成由“访谈提纲修订、理论性抽样、连续性比较及迭代过程总体性认识”为核心要素的研究框架。针对这些要素,对各文献的研究设计展开归纳,并结合这四要素,从方法学层面就既有研究成果的经验、不足及成因展开分析,以期对后续想从事扎根理论乃至质性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启发性建议。


需要申明的是,该文对迭代过程展开讨论并不是想成为“方法警察”,更不是意图引导大家踏入程式化、机械化的方法主义陷阱,而是为了唤醒学界对质性研究“经验-观点碰撞”这一生成性研究设计、累积性发现逻辑的原则性认识。因为只有经历了经验资料与理论分析之间的反复碰撞,才能渐进式地接近结论,最终形成学术研究所强调的知识增量。我们甚至还期望通过对扎根理论迭代过程的审视与反思,激起学界在进行质性研究时的工匠精神,使学者们能对质性艺术品进行反复打磨,以形成兼具深度见解和广泛解释力的学术产品。





文献引用格式:

林志义,杨海晨.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基于SSCI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1,42(05):72-82.




往期回顾 

苏炳添晋级百米决赛| 苏炳添对话程志理:运动行为志——短跑技术实践叙事

奥林匹克运动新图景与中国体育发展新理路——《体育与科学》“多棱镜中的东京奥运会”云学术工作坊综述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5期

新思考:“综合型学术访谈录”应该怎样写?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