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冬奥会:冰雪文化启蒙与体育旅游产业推进策略

於鹏,等 体育与科学 2022-06-09


2021年10月18日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奥运会发祥地——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成功。10月20日火种顺利抵达北京。火炬将在北京、延庆、张家口等地传递,北京将成为“双奥运”之城,中国人对冰雪文化有了一次飞跃式的切身感的体验、理解与接受,这也是中国人为世界冰雪文化发展贡献智慧的契机。为此,《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于10月11日举办了主题为“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线上工作坊,邀请上海报业集团资深编辑吴驷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俞晓威博士作为主旨发言专家,就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以及如何借助北京冬奥会拓展中国冰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围绕编辑部提出的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1


冰雪文化的行为特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三亿人上冰雪”




《体育与科学》主编程志理编审在论坛开场白中说,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后,冰雪运动与冰雪文化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习总书记“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下,“北冰南移”“北冰南展”的宣传,也产生了有效的传播学意义。从中国参加冬季奥运会的战绩看,中国人在冰上的成绩相对突出,雪上项目表现一般。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我们的项目布局全面展开,同时,借助北京冬奥会拉动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消费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国际雪联公布的2019年数据显示,全世界从事冰雪运动以及相关的各行各业的人数总量为二亿七千万,中国“三亿人上冰雪”就为世界冰雪运动贡献了一半的人数,这是体育大国的标志,也是北京申办冬奥会能够打动国际奥委会表决投票人的地方。2021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延庆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把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雪上运动搞上去,推动建设体育强国。巴赫也赞扬道: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


程志理继续说,中国是低纬度国家,民众对冰雪文化相对陌生,只有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会形成冰雪环境,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冰雪有切身感,从小喜爱滑冰滑雪,冰雪文化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谈资。但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对于“冰雪”仅仅知晓一个概念,或者抱有一份惊喜与好奇。王智慧也谈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在申办冬奥会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们对冬奥项目的认知可以称得上是各占1/3的态势,即冬奥会的整个项目布局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中国人是熟悉的,另外有三分之一是我们可以通过选材、训练便能够参赛的,还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是我们完全陌生的。今天看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国民近距离了解和普及冰雪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对民众而言,也可以说是一次冰雪文化和体育参与的“启蒙运动”。路云亭认为结合冰雪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习总书记说的“三亿人上冰雪”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三亿人”可以理解为人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辞。例如李白所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里的“三千尺”并不是说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而是一种修辞;第二,“三亿人上冰雪”是一种理想状态,即“三亿人”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蕴含着对冰雪项目在我国规模化发展的期待;第三,“三亿人上冰雪”是一个可达成的指标。鉴于“三亿人上冰雪”指涉的是大规模群体参与,其实现不仅需要规模化的社会动员及社会回应,而且考虑到相关项目参与动机、参与持续性等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我更倾向于第一种和第二种解读,即“三亿人”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指标化的量词,而是一种形容,表示一种对冰雪项目在我国规模化发展的期待。程志理说,针对“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需要充分发挥传播学的作用,即仪式化的功能、动员的能力和运动的发动。俞晓威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三亿人上冰雪”提出了思考,他说应该更多的从国家层面上做一些思考,或者说跳出体育看待这个事情,这个口号的背后放置的是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就是整个国家战略在某一个点上的体现。




2


 北京冬奥会:中国的社会群体行为




大型赛事的举办,给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国家形象塑造、城市面貌改变以及市民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带来积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对申办大型赛事的积极性,2022年除了北京冬奥会,还有杭州亚运会,延期的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等,这一系列赛事的举办,也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社会形象诉求。


2.1 北京冬奥会的文化承继


路云亭指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群体性仪式活动相对较少,包括北京冬奥会在内的体育赛事本身就是大型的仪式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纪念性价值要高于其实用性价值。


王智慧也认为每一次重要的体育赛事会给我们国民的心态造成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相对短暂、不持久,更多地表现为“阶段性”或者“潮汐式”的集体欢腾,但如果将在此期间所形成的文化记忆、集体记忆、社会心态加以持续化巩固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新发展阶段体育文化的赓续也要与技术嵌入和现代性紧密结合。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和思维观念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以现代性为表征的技术理性思维嵌入后,整个社会的运行和认知方式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从数字泰勒主义、技术资本主义,再到大数据算法的发展,无不表征着技术深度嵌入社会并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面对技术理性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趋势,如何通过技术拓展文化传承的空间,进而在以冬奥会举办为契机的城市建设中处理好由技术和资本主导的城镇化、观念化与传统文化、奥运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关系,给后代留下永恒的文化遗产和一个传世的家乡便成为我们所应思考的命题。同样,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契合,进而赓续奥林匹克文化、拓展冰雪文化空间和民众冰雪参与的切身感也将是2022冬奥会举办与冰雪文化承继的一个亮点。同时,北京冬奥会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冰雪文化盛宴,它必将建构一个城市文化记忆的宝贵资产,如何拓展冰雪文化空间,给后人留下一份饱含乡愁的冰雪参与切身感和文化记忆,这也是北京冬奥会举办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2 冰雪运动中的身份认同


程志理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说,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坏事情,有了中产阶层社会就会稳定下来。从欧洲各国和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来看,80%左右的中产阶层是国家秩序维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旺盛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大型赛事与中国的社会群体行为有很强的关联度,程志理说了一个切身感的体会,今年六月下旬他去张家口参加北京冬奥会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做冰雪体育旅游拉动体育产业的研究项目论证,在崇礼雪场参观,获得的信息是原有的三大雪场近年来都是挣钱的,除了北方人,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消费者占了很大比例,典型标志就是消费者的中产阶层特征。中高层收入群体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是自然需求,还是时尚需求,抑或身份认知需求,这都是很好的讨论话题。


路云亭也指出,经济数据中的中产阶层,他们的主体就是北上广深的人群。冰雪运动装备很贵,那些器材的科技附加值也高。今年7月,韩国宣布进入发达国家,对于发展起来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引带起来的冰雪文化消费是否也预示着中国步入小康社会?路云亭针对程志理提出的问题——中产阶层人群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是源于自然需求,还是时尚需求,亦或是身份认同,做了分析。他说,这三者很难分割开来,雪有一种天然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雪能吸收噪音,有一种静怡之感,雪带来了安全感,有助睡眠,等等。这是人们喜欢冰雪的自然需求。关于时尚需求,有许多南方的冰雪爱好者去雪场,他们带着孩子一家三口四口去,这个就是时尚生活方式。冰雪服饰已经先于运动项目进入中国百姓人家,成为一种穿着的时尚。关于身份认同,路云亭没有做过深入调研,但是他觉得这可以作为体育社会学的课题来做。


关于身份认同的社会学课题研究,王智慧也深表赞同,冰雪文化以及冰雪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冰雪参与具有彰显阶层和阶层身份的文化符号特征。一方面,身体活动以及身体活动中蕴含的隐性和显性的社会文化特质对人的社会化进程具有教育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种身体文化也带有区分身份标识和建立群体区隔的作用。冰雪文化的参与和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一种阶层品味,也就构成了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模式以及群体区分的机制。如何消解这种阶层和群体的区隔,使冰雪文化大众化、普及化,将是冬奥会以及后奥运时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3 社会群体行为的呈现


讨论中吴驷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北京冬奥会引发的社会效应”问题,首先是举国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人留下的回味直至今日,它是举国效应的最佳体现,北京冬奥会亦然,会再一次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话题。其次是传播效应正如前边大家说到的冰雪运动与冰雪文化,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冷门运动项目,大家对冰雪文化的感知度很低,需要专业知识的讲解和解读,像央视五频道项目主持人陈滢解说,真的抵得上千军万马,具有强大的传播效应。但是她解说还是凭语言的优美来呈现,还不是真正地进入专项里面,还不具备运动行为切身感。解说真的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第三是商业效应。商业开发和利用是推广运动项目,促进群体行为的法宝。“谷爱凌现象”就典型地具有商业影响力。谷爱凌大家可能这两年刚刚知道,她是一个美国华裔混血儿,入籍中国,变成了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她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故事短片《冰雪之约》的女主角。曾经在冬奥会上取得卓越成绩的运动员,比如申雪、赵宏博、杨杨等人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够大,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影响力还不足。我们看看谷爱凌,她不仅签下了凯迪拉克和瑞幸这样声量的品牌,还连续签下了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万国手表、蒂凡尼和维密等等代言合约,再加上之前签约的安踏、三棵树、蒙牛、奥地利红牛、GOSKI滑雪、科颜氏、瑞士滑雪板Faction Skis、雅诗兰黛、慕思寝具等多个国内外品牌,被产品广告商“疯抢”的谷爱凌,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中国体坛的超级新星。谷爱凌如果在北京冬奥会上得了冠军,冷僻的自由滑雪运动就会被拉动起来。


3  

冰雪运动的观赏:冰雪文化消费的现代意义




古人云“腊雪乃大寒之水”,水作为生命存在的重要物质,一直和人的发展和人类族群的发展密不可分。水孕育了生命,人逐水而居。河神、雨神崇拜,无不体现出对水的依赖。冰、雪的组成成分,和水无异,但是呈现出的物理形态给人更多的遐想。人的亲水性在冰雪运动上得以延伸。


3.1 人和冰雪的关系


人和水的关系很密切,在夏季奥运会中主要体现在游泳项目中,在冬季奥运会中就体现在与冰、雪的关系层面。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产生了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中又催生出人与冰雪的关系,这很神奇。路云亭说,冰雪运动项目体现了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里牵涉到进化论。比方说我们人类来源于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对水的依赖感强,从羊水里出生的人天生具有游泳的能力,人随时需要补水,人是一个很容易脱水的生物物种,这说明我们离开海洋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从文化寓意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与冰雪的关系就是生命本体的补水关系,这是冰雪运动项目研究的运动行为志论题。


3.2 冰雪运动的核心魅力


吴驷从哲学家、小说家和艺术家的文本中,摘录了有关冰雪运动的言说,萨特喜欢滑雪,他在《存在与虚无》中说:在雪地上行走是件苦差,但滑雪却是件乐事。从现象学上来讲,雪本身在你脚下变化,不将自己展现为黏滞和附着的东西,而是变得坚硬与顺滑。雪托着你,而你在上面流畅地滑过,像爵士歌曲的音符一样轻松。东野圭吾的小说《风雪追击》,将缜密的故事逻辑与快节奏的滑雪运动结合起来,带来一种奇特的、快节奏的、充满紧张感的阅读体验。草根歌手庞麦郎的歌曲《我的滑板鞋》,虽说是讲轮滑的,但也能诠释冰雪运动的奇特的、快节奏的、充满紧张感的特征。吴驷还讲到一件人们不太注意的冰雪事件,就是滑雪界的一个世界奇迹。我们知道攀登珠峰是一步步艰难而上的,同样从珠峰上滑下来更是人类壮举。1971年一位日本人从珠峰山巅滑雪而下,但是他没有成功,最后是垂直降落下来;200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亚探险家卡尔尼察用5个小时的时间,从海拔8848米的珠峰之巅滑到山脚的营地,成为滑雪征服珠峰的第一人。


我们分析体育运动的魅力,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离不开运动项目所使用的器材和材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比如说乒乓球的运动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器材的历史。冰雪运动与陆地、水上运动最大的不同,就是运动者所接触的材质的特殊性能。冰和雪是在特定的环境气候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材质。 特殊材质决定了运动的核心魅力,冰雪运动的核心魅力源自对摩擦力的挣脱。在陆地上行进我们的脚明显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摩擦力,但是人在冰雪上感觉是顺溜的,可以一路潇洒地滑过去,不容易驻停,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解析冰雪运动那种内在的给人带来冲击的魅力。


3.3 冰雪运动的观赏性


从冰雪运动的魅力谈到冰雪运动的观赏,程志理说冰雪运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比如冰舞,冰舞的基本技术是芭蕾,冰舞的伴乐是世界名曲,冰舞的叙事方式是舞台剧,冰舞表演的场景是有梦幻效应的童话世界。冰舞具有人体雕塑感,身体塑造与动作展示的奇观效应。吴驷也说冰舞可以说是人类竞技运动发展的一个绝品,属于最具审美力的运动项目。它靠超人的速度起跳,旋转,那种追求极限的旋转。我们看转多少圈,看空中的姿态,还有落冰、点冰的精确度。那种稳定度,那种速度和爆发力,就是对摩擦力的一种挣脱。


关于冰雪运动的观赏性吴驷还说到速滑,速滑被称之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由人力驱动、非机械辅助的运动项目。我们知道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运动都是有机械助力的,速滑运动没有。冰刀和冰面之间阻力极小,唯一的阻力就是空气,由此带来了特定的审美感受。另一个和摩擦力较量的就是冰壶运动,它是一个摩擦力与反摩擦力较量的运动项目。借助比赛双方的磨冰和擦冰,控制冰壶的路线。擦冰是冰壶运动中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东西,看似枯燥恰恰体现了冰壶运动最核心的内涵。路云亭也表达了对冰舞的赞赏,冰舞还有一个好处是均衡,两性关系均衡。参与和观赏冰舞的人群,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差不多。足球就不一样了,足球运动的观赏与参与,还是男性偏多。冰舞的故事有均衡感,剧情有均衡感。可能最神奇的还是冰球,人在冰面上打曲棍球,难度很高,滋生出一种高妙的游戏形态。



4  


北京冬奥会作为大型赛事:影响力研究




王智慧结合我国在东京奥运会所取得的参赛经验,对如何提升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影响力给出了系统分析。王智慧认为,在对大型综合赛事进行分析时,应该更深入地梳理它背后的机制,我国在东京奥运会上的整体表现便给我们提供了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的契机,即从理论高度促进体育学认知的发展与转变。首先,基于我国在一些赛事项目上的突破,构建与这些突破项目相适应的新理论,以理论引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补充的方式促进项目长期发展。在既有的“经验积累”“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是我们用来提升体育学,包括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以后,着力提升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次,用理性思维看待“金牌”与“冠军”的关系。从政策层面关注运动员的实际境遇,避免过度的渲染和炒作,降低“功利主义” “世俗主义”的倾向。我们应对金牌、冠军保持理性认知,即“金牌”和“冠军”虽然代表着竞技体育领域的最高荣誉,但是并不能代表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如果将金牌多寡作为评价运动员成功与否、评价体育项目发展情况的唯一依据,并不利于我国体育的长期良性发展。关注运动员的真实境遇,使体育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无论是对提升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中国文化影响力,还是提升民众冰雪文化和体育认知影响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王智慧结合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的参赛经验,提出从四个方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影响力的举措。首先,借助冬奥会运动的承办,推动冬季项目的整体布局。从我国既往参加冬奥会项目的整体布局上来看,基于项目开展和普及限制呈现了一定的参赛局限性特征,本次作为东道主参赛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参赛项目布局,这为民众全面观赏和体验冬奥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其次,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促进国民的健康认识和冰雪文化启蒙,促进体育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相融通。再次,以社会资本积累与动员,破解体育与城市发展困局,提升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影响力。即落实“先土壤后庄稼”的战略原则,涵养体育文化,发挥文化的功能性作用,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以文化内生力量的更新、激活、改变传统的体育发展认知和定位。结合城市优势,发挥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禀赋,在互构中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发挥到极致。对内,将体育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构建起以人民为核心的幸福体育观;对外,展现出浸润文化魅力与体育特色的大国形象,自内而外扩大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国内外影响力。第四,淡化区隔、提升认知,推动冬奥文化与冰雪文化由现代化向现代性转化,处理好冰雪文化自我传承与制度支持的关系。实践文化层面上,兼顾文化的模式性与可塑性,利用政策意义上的操作实现普及与宣传;认知层面上,调整冬奥会与冰雪文化各个要素的结构关联,通过文化引导改变消极文化因素的作用机制;自我传承和自我再造层面上,避免单纯提供介入性、制度性资源支持,构建切实可行的冰雪文化自主参与环境。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加快城市冰雪项目布局发展,提高民众的冰雪参与的切身感和愉悦感。



5 冰雪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与东北经济拓展的策略


《英国医学杂志》1923年就开始介绍法国的冬季运动项目,法国旅游局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在Peira-Cava(靠近阿尔卑斯山)布局冰雪运动营地,吸引地中海地区的游客,随后又打造比利牛斯山脉的休闲运动度假胜地。欧洲国家在利用冰雪自然资源与体育运动发展经济上,积累了完善的营销与体育产业策略。


程志理在论坛的讨论环节,提出一个冰雪运动旅游拉动体育产业规模,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规划策略。他说,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都被政府定为“十三五”期间需大力发展的服务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旅游业与体育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两大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的繁荣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方式。欧美体育产业主体结构是以运动员为对象包装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五大部分,即体育赞助、电视转播、冠名权、特许商品开发和门票。我们国家在改革期,职业体育有待完善,以包装运动员为主体的竞技表演的体育产业收益,在与欧美国家的比较中还是极低的。职业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诸如体育经纪、新闻传播、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相对苍白。基于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体育旅游应该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发挥体育功能,使体育资源成为旅游吸引力,以及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对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程志理说,他2018年主持了“江苏省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政府招标项目,研究中提出“体育旅游一体化”的理念。体育与旅游在文化行为上具有一致性,作为个体文化消费行为同一性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观赏、竞技参与和运动体验为特征的个体文化消费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充分利用自然气候环境,在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高纬度地区,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旅游,是拉动诸如交通、餐饮、住宿等体育产业规模效应的最佳时机。北欧的冰雪产业布局,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把已有的、成熟的冰雪观光旅游产业链延伸,做成观赏、竞技参与和运动体验为特征的冰雪文化消费,以此成为拉动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5.1 冰雪文化的启蒙


王智慧说,目前的冰雪运动参与群体具有有闲和有钱的显性文化特征,其中包含多元的社会心理期许,蕴含时尚、阶层等多元符码隐喻。如果想实现冰雪文化的普及推广,消弭消费区隔、促进消费普及成为当前所需,而这种消弭和促进的前提便需要对民众进行冰雪文化的启蒙,即提升参与主体的个体认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宏大语境下“自上而下”地建构冰雪运动的意义,将之作为民族国家的一种战略和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自下而上”的体育认知和参与需求逐渐兴起,即价值观念的建构不再仅仅从民族国家视角出发,而是回到个体的体育参与与价值观念的认知和普及上来,在“个体-共同体-民族国家”的逻辑渐进过程中,通过体育参与的价值延伸建立规则意识、提升心理弹性,使体育参与具有更高层意义。由此,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期间民众的体育启蒙,对形成积极的体育认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使体育参与与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在认知上达到一种契合。以民众对冰雪文化和体育文化认知的提升为启蒙点,对身体和生命本身的知识实现理性认知,使民众形成一种敬畏生命、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学会生存、适应生活的主观价值认知。其次,对身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本质实现理性认知。即提高个体在参与冰雪项目中的实践认识与体育技能的提升。最后,要着力引导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价值和意义上的认知。即将体育作为延续生命长度、提升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变被动选择为主动行动的思想启蒙过程。


5.2 冰雪运动行为的内涵


王智慧指出,在冰雪运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机制没有在社群中被完全发动起来,所以导致了体育政策对底层体育参与者的干预存在“效能衰减”的现象。如果想真正生成冰雪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要实现“自下而上”的社群动员。即依靠社群、意见领袖、草根体育组织内的精英带动,实施“先土壤后庄稼”的战略原则,通过涵养体育文化、激发文化内生力量来改变民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真正普及冬奥文化和冰雪文化,不仅要做到能够为生活所需,而且也要做到为生活所用。这个“所需”及“所用”不是指完全参与,而是指能够从精神、观赏、体验或者教育层面上各取所需。这也是借助北京冬奥会提升冰雪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和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俞晓威提出,当我们在谈冰雪文化的时候,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按照一个研究的逻辑来进行这个问题的思索,我们在聊对策性问题之前,对成因或者对整个现状的描述,以及对整体事物的把控应该到达一个成熟和共识的层面。以他本人在加拿大学习、工作12年的经历,从一个亲历者、参与者的角度,他给大家介绍了加拿大冰雪文化,以此衍生出对我国冰雪文化发展的启示。从加拿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角度出发,冰雪项目的开展是一种自发的生存需要,它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加拿大冰雪运动开展历史悠久,而它突出的娱乐性决定了冰雪项目的蓬勃发展,以大众娱乐作为切入点给我们冰雪运动的推广带来了启示。冰雪俱乐部、社区和校园的冰雪组织,以及国家层面的优先扶持政策,使得加拿大在冰雪运动项目人员参与基数,竞技运动水平等都呈现出较高的水准。在冰雪文化的推动方面,加拿大的做法是弱化竞技,强调娱乐,谋划夏季项目冬季化,以及人和动物共同参与,在营造和谐共生的社会文明理念上下足了功夫。


5.3 着眼于冰雪运动生活化的东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5.3.1 以冰雪体育小镇为点

体育休闲小镇建设和规划是近年来的热点,路云亭讲体育小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冰雪小镇。冰雪小镇是最实际的,体育旅游效益也是最好的,因为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冰雪运动竞技与运动乐趣合二为一。


王智慧说,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中常常忽略文化基因以及文化赓续的作用,由此也造成了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基因和主体要素缺失的弊端。近年来,随着文化主体性认知的觉醒,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和自然地理环境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冰雪小镇建设和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也同样不能例外,打造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冰雪产业集合体将是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旅游发展的目标之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实践层面要兼顾文化模式的可塑性,利用政策意义上可以操作的空间进行冰雪文化的普及宣传;第二,从认知层面要提升民众的冰雪参与认知,通过提升冰雪文化素养激发冰雪文化参与和消费的内生动力;第三,在组织机制上要调整政府在体育治理中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关联,避免提供单纯性的制度性资源的支持,着力实现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助力冰雪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5.3.2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面

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后,提出过“北冰南移”“跨项选材”等操作思路,从实践情况看,有一定的局限性。程志理提出,真正有实践价值的,恰恰是如何利用冰雪运动的大众化娱乐的自然环境属性,把东北地区的冰雪文化传统做大做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文化消费的心理期许,从而拓展东北地区冰雪文化消费,拉动东北经济发展,甚至是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发展。


吴驷从调查数据说,每年冬天长白山一带有大量的南方游客,广东排第一位,他们一呆就是一周半个月的,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消费方式。如果有几百万人形成这样的候鸟现象,到了冬天南方人往北方飞,不仅东北经济有戏了,中国的冰雪运动也有戏了。吴驷说冰雪旅游是体育旅游里最强盛、最兴旺的,人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种刺激力,那种震撼力,你在东北的雪场上,听到“唰——唰——唰”的声音,那种身体感的刺激,让冰雪运动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北冰南移”从产业推动和消费吸引上远没有“北伐”更有意义,南方人往北方走,借助北京冬奥会大众冰雪文化普及的传播学效应,是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方向,也是“体育旅游一体化”形成的文化消费体育产业振兴东北经济的策略。


程志理举了一个例子,张贤亮提出“出售荒凉”的原生态旅游的理念,在银川市郊贺兰山下建了一个电影基地,这20多年拍了许多西部片、公路片和文艺片。这个电影基地也成了旅游点,是西北游的打卡地,文化旅游公司上市也有颇好的收益。出售荒凉,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文化旅游消费方式。东北发展冰雪体育旅游,有那么好的自然环境和冰雪气候条件,借助北京冬奥会冰雪文化传播契机,形成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发展理念,这是体育旅游产业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好良机。


6.结语


程志理在最后的总结里说,体育运动的繁荣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方式。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健身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增强人民体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容,也是社会文明的构建,发展之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竞技、冠军、金牌奥运战略;第二个层次是当下热门的体育产业;第三个层次是体育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有品质的生活追求,是人文化自觉的表征方式。体育运动作为国之重器,表征着文化正统。世界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为世界树立文化存在。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冰雪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植根于生活的冰雪运动行为中获得乐趣,人因游戏而始,文化因游戏而生,体育运动是不死的文化场。


我们在冰雪文化启蒙与体育旅游产业拓展分析中,看到了体育作为目的和手段,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双重属性,这是本次讨论的最大收益。





往期回顾 

体育产业: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观念史叙事

民国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特征研究

“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

奥林匹克运动新图景与中国体育发展新理路——《体育与科学》“多棱镜中的东京奥运会”云学术工作坊综述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