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体育”与奥运齐飞一一从波马到上马
1896年雅典,现代奥运会开场;
1897年波士顿,马拉松开赛。
这是现代体育运动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从此百年体育竞技在这两个空间并进齐飞:一个空间是专业化标准化的体育场地,而另一个空间是以大自然和城市街角为竞技天地——景观体育在此展开。
环法自行车赛的卓越价值必须从景观体育的视角去呈现——它对现代体育运动的空间拓展意义。体育专栏作家说得好:这场为期三周的环法自行车赛,早已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而是演化为一种审美的循环。人们可以透过运动员经过的不同风景,一边感受风驰电掣的人体美学,一边拥抱大自然的神奇风光。
环法自行车赛的决定性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完全裹着法兰西的环。通过环法赛可以洞察法国。每一个法国人都能在这场赛事中发现自己的屋子和纪念物、行政区的现在以及古老的过去。法国人的地理无关书本,而是环法自行车赛。每一年,通过环法自行车赛,他知道了海岸线的长度和山的高度。每一年,他重新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性,每一年,他计算国家的边界和物产。环法让世人凝视环绕法国的自然和人文奇迹。
环法自行车赛是把一方国土空间搬上舞台,它把领土本身当作布景。“环法”开发并推动着一方土地的生根效应。它令一段往昔升值:一方记忆与功绩的土地,也是法兰西的往昔,法兰西环境的统一。它把扎根于特定空间与时间的遗产搬上舞台。领土的象征进入了游戏,赛程突出领土的三种品质:无垠、美丽、自然的捍卫。赛事也可算是伟大环法传统的现代化版本,正如君主的环游,也如学徒或是教育者的环行,赛事重拾那一段段过往。
环绕边境的路线,动员群众的意志,使得环法自行车赛很快带有一种国家的仪式性象征性。车队须进入林荫大道:可算是历史古迹(歌剧院、圣玛德莱娜教堂、方尖碑、凯旋门)之前的阅兵式,这么做赛事的意义被大大地放大,这条缅怀光荣的路线年复一年地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被中断。(以上有关“环法”论述参阅《记忆之场》一书)
与轰轰烈烈烈现代奥林匹克复兴运动相比,1897年波士顿的马拉松赛可谓是悄然登场,它是全球首个城市马拉松比赛,当时只有15位跑者参加。始于简,毕于巨。而今波马已成为全世界马拉松跑者朝圣的赛事,世界尖子运动员都以在波马夺冠为荣。波马选手们跑入卫斯理小镇,选手就会看见路旁美丽的卫斯理学院校园。女生啦啦队的音量据说可以从一英里外就听到了,这就是波马著名的“尖叫隧道”。在首届波马时,就有卫斯理学院女生为选手加油。自此以后,支持的范围、呐喊的音量和兴奋之情也大幅增长。千名身着蓝色服装的观众聚集在赛道旁为选手呐喊加油,呼喊声一阵高过一阵。她们也常常为选手献上“香吻”,当然也会收获“香吻”。“尖叫隧道”可能是种祝福也可能成为诅咒,这完全要看运动员自身的精神状态如何。震耳欲聋的呐喊支持有助于再次激发选手的动力,然而如果选手因呐喊声而打乱自己的步伐就可能陷入“诅咒”之中。不管怎样,只有在波马,你才能够体验到这样激情撼人的尖叫隧道。
城市马拉松景观体育会出现许多特殊感人的场景,肓人跑者也加入竞逐,眼睛看不见不要紧,观众的加油声让肓跑者闻声识城,闻声知道自己跑在了异乡他国。中国盲人按摩师何亚君在领跑员帮助下,曾参加巴塞罗那马拉松赛。他说,因为我看不见,只能听,我在认真听周围的每一个声音。相比于国内的马拉松,国外马拉松比赛氛围就是好。国内也有很多人在赛道边为选手加油,但比较单调,而西班牙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加油声都特别激情奔放有节奏,听着就带劲儿!虽然他们说的都是西班牙语,我也听不懂,但是感觉听完了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先有巴塞罗那马拉松,后有巴塞罗那奥运会。如今申办奥运会,城市望而却步,而大大小小城市马拉松比赛却刹不住。百年体育运动史上曾有过精彩一幕“先来巴马才有巴奥”,先行出发的巴塞罗那马拉松赛事带起了整个城市运动热情,然后它才去积极申奥,这才有了经典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78年第一届巴塞罗那马拉松诞生时,巴塞罗那市政当局对此项运动并不感兴趣,举行方只能在城外赛跑,但办了几届,马拉松火了,全部赛道被挪到城市中心,穿越巴塞罗那的光荣与梦想,它大大有助于城市体育知名度,有助于巴塞罗那争办奥运会。如今巴塞罗那的赛道被誉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马拉松赛道”。仅从建筑艺术的来看,这座城市不但融合了古罗马风格和中世纪风格,更包含着许许多多魔幻的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尤其鬼才高迪留在下的那一幢幢建筑杰作,古典与前卫的碰撞赋予了巴塞罗那马拉松奇幻之旅的魔力。
二十世纪开始在很长时间里,城市马拉松仍属于专业运动员的精英赛事,规模不大。1972年,美国人赢得了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激发美国中产阶级对马拉松的认同感。纽约马拉松在70年代穿过了整个纽约的城区,接受普通人的报名,让大城市马拉松风靡起来。
城市马拉松显然比标准化体育场所举办的竞赛更灵动、更有趣、更美学。伦敦马拉松曾经是历史上最好成绩最多的城市,但后来受到几个高奖金美国赛事的挑战,伦敦马拉松组织者急中生智,在比赛中增加了化妆队伍,使比赛别开生面,还常有新娘身穿婚纱和穿西服打领带的新郎携手跑完42195米。2006年在纽约马拉松参赛者中,有16名跑者曾是毒品成瘾者。它是一个纽约成瘾者康复项目,这群参赛人笑称,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逃离警察而奔跑”。
景观体育将运动变成对话。城市马拉松,台湾跑者卢建彰跑遍世界,他写了一本《跑在去死的路上,我们真的活着吗?》。他说,城市马拉松,似一场对话,整个城市都在试着跟你诉说故事。跑在巴黎,眼前的巴黎居民一看着我,带着异样的笑容,悠闲地喝着咖啡,看我喘得要命;跑在威尼斯,石板路上跑这么小的街巷,要是在其他城市早就被拓宽了,早就被拆掉了;跑在柏林,到哪都有故事,她让你很难只想到小情小爱;跑在佛罗伦萨,连每一口喘气,都文艺了起來。这里可是文艺复兴。
景观体育有一个大特征:节日感。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节日感比四年一回的奥林匹克盛会还强烈。这些马拉松绝对是每一个跑手的节日,宽阔的竞跑天地、景色优美的路线、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它完全印证了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说法,节日的特点就是人们的共同参与,游戏,狂欢。没有这一点,也就不成为节日。节日总是一切人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中有两个较劲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精英与大众在较劲,但城市马拉松的节日感让两个口号毫无违和感,且完美融合。奥运会很长时期坚持业余主义,排斥职业运动员,对参赛者的身份纠结不已,最终拥抱职业化一一相较之下,马拉松运动漂亮地让业余与职业的参赛者激烈而欢快地跑在一起。
作家村上春树描述过老手与新手的同台竞技:“跑在街头,一眼就能分辨出长跑新手和老手。呼哧呼哧地短促喘气的,是新手;呼吸安静而匀称的,则是老手。他们心跳徐缓,一面沉湎于思考之中,一面铭刻下时间的痕迹。”
电子游戏实际上就是虚拟“景观竞技”,身临其境地搏杀竞逐,这是电竞之所以魔力十足的很重要因素。电子游戏专家曾参与了北京奥运会,设计了一款平行实境游戏,野心勃勃要补强奥运会的参与性。今日电子游戏就是让玩家以互动方式置身于高科技电影情节之中,将玩家带入一个庞大深邃的虚拟宇宙之中,极具张力的画面让玩家产生强烈共鸣和震撼。甚至在游玩过程中,它让你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身后的压迫感。它还有一种社会临场感,玩家虽不谋面却坚定认为彼此是在虚拟空间中相互陪伴。
今日世界最奇特的景观体育赛事——巴克莱超级马拉松。自1986年第一次开赛以来只有十几个人成功跑完全程,期间有多达十几届无人完赛的“辉煌”记,被公认为世界最难马拉松的比赛。每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山区里举办,距离为100 英里,但由于山里奔跑,大部分选手们都认为至少有 130 英里。巴克莱马拉松有严格的限制:只能在 60 小时之内完成(于是选手们往往连续两天以上没法睡觉),不准带 GPRS ,不准有人陪跑不准结伴同行,比赛方不会发放补给包、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加水喝。
巴克莱马拉松是一个极端赛事,但它呈现了美式体育的特质。世界上足球有两种:足球和中国足球——这是调侃,但说体育有两种:全球体育和美式体育——这倒是真实的。美式体育核心特征是将人们征服探险真实生存场景转换成有规则可评判的博弈游戏。比如美式橄榄球,它偏离了英式橄榄球规则,形成了更适合美国人需要的比赛规则。美式橄榄球体现了典型的美国人的性格因素:强壮、进取、充沛的精力。在独立建国开拓边疆过程中,美国人的血液之中渗透着对财富、土地和胜利的渴望,特殊生存环境强化了寸土必争、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的精神需求。而国球棒球,如美国人所说,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 有什么能比棒球击进手套的声音、球板撞击马革的声音更能唤起春天?
滑板运动,它也是当今城市景观体育中富有魅力的项目,而当滑板列入奥运正式比赛项目时,它就有些变味了,因为规规矩矩的运动空间将会消解滑板骨子里头的叛逆性。正如程志理教授所评论,滑板之所以成为深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是因为行进中的滑板与主体人在违反城市空间的治安布局。什么是治安布局呢,就是城市中任何建筑、台阶、扶手等等的设计。在这样的治安环境中,当一块板划过,把本来应该用来“好好走路”的地方,变成有主体性故事的叙事,让本来该在其位的事物或主体人,都偏离了被设定的轨道,这是滑板的叛逆性所在。
中国城市马拉松的世界级景观,首推亳无疑问“北马”,从世界最大的天安门广场开跑,奔跑在最宽广的都市大道长安街上,冲向终点鸟巢奥林匹克公园。还有壮观一景,跑者开赛前集结于正阳门前门下合影,参加北京马拉松选手的必备项目。
西安有一个城墙国马拉松,在古朴厚重的城墙、庄严大气的箭楼,跑步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西安城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古城墙设立为赛道的马拉松。当年梁思成曾设想北京老城墙改造“城墙上面宽度约10米以上,可供数十万人游息。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如果能在此来一场马拉松,将是百年难见的景观,可惜了!
不跑长城非好汉。一位跑者曾在《在全世界跑步》一书中描述,金山岭长城马拉松,对于梦想在亚洲的人类奇迹上创造个人纪录的跑步者来说,这真是个好消息。当我跑过金山岭长城最高的一座烽火台时,我感到无比震撼。这蜿蜒曲折古长城,与当今中国振奋人心的跑步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山岭上绵延的巨龙雄伟壮观,穿着反光背心的身影在长城上艰难跋涉,我惊叹于新与旧两个世界竟以如此精彩的方式发生碰撞。
三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这是描述中国历史演进形象有趣的说法。“上马”的成功很重要方面正是呈现“百年上海”的独特魅力做足了功夫。世界田联公布的2021赛季全球马拉松路跑的赛事评定,上海马拉松被评为最高级别的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牌赛事,厦门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被评为精英标牌赛事。世界田联对马拉松路跑赛事级别的评定分为三级:精英白金标、精英标、普通标。今年自北马延期,上马也延期了,有的媒体惊呼“马拉松行业的灯塔熄灭了”,从一侧面道出了上马在跑者的份量。
“上马”展现了上海百年空间的风采,尤其近三十年来黄浦浦江两岸东西呼应的跨越式发展。以前上海流行的说法:上海流行有一种偏颇的说法:世界人的陆家嘴,中国人的南京路,上海人的淮海路。而“上马”正是以体育的方式打破偏见,它将大都会各种精彩串烧起来。
“上马”的赛道穿越了中华商业第一街十里南京路。中国商业发展历程中,商业步行街源于唐朝,长安城中就有“东市”和“西市”商业街,北宋清明上河图记录刻画了中华商业步行街的巅峰时代。进入现代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意识到了商业步行街对于大都会生活的特殊意义。南京路步行街是典范。它兴建时借鉴了欧洲老城步行街经验,从旧商业中心区华丽转身,将商业布局、景观设计与道路两旁的古典高雅建筑物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它完成了从步行购物到休闲购物的跨越。
跑步运动也是一个打开城市的方式,它是一种动静融合的美好体验。一个热爱文学的海外跑者正是通过参加“上马”,在一遍遍踏勘路况造访街区时,他重新认识了张爱玲的上海。他说,当你真正跑进了南京西路,你才体会到一个城市传奇和它文学底蕴。上海刚开始,南京路跑马厅以西乃偏僻地带,犹太商人哈同却看好黄浦江以西的城市空间,上海向西,狂收地皮,也由此构建了一百年以来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城市西区特有的格调,也正是这都市“西区”滋养了现代文学奇女子张爱玲。看着大街上树影车声商店行人,张爱玲曾说过:“现代的东西纵有千般不是,它到底是我们的,於我们亲。”
“上马”的全马是浦西展开,半马则在浦东沿着黄浦江一路跑开,“上马”完美拥抱了黄浦江两岸,它呈现了自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三十年来大上海最精彩的时空。邓小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频频视察上海,给这个城市打气。当年邓小平谈及浦东开发开放时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讲百年上海黄浦江两岸发展一直令人期待,人们期待着它的繁华如同巴黎塞纳河左岸右岸两岸、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北岸,而黄浦江在近代都市发展没有两岸齐飞的故事。当年孙中山曾感慨:如果浦东发展到浦西的水平,那中国就不得了了。新中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也表示过同样的期待:浦东是一块处女地。直到邓小平南巡谈话浦东开发,浦东浦西联动,黄浦江才有了两岸世界。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21世纪头十年中国城市的华彩乐章。世博会让黄浦江两岸亮眼,惊艳世界。当年上海世博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体育运动给这美好生活灌注了持久的活力。当年在申办世博构想世博标志建筑时,法国建筑师专门为黄浦江设计了一个联结两岸的“花桥”,世博会花桥将是黄浦江上第一座步行桥,使市民摆脱交通工具用自己身体自由自在地走过跑过黄浦江,这比伦敦泰晤士河上千禧桥更激动人心——可惜,那时人们缺了一点想象力和决断力,没敢去建造这座伟大的花桥。
“上马”也让这个城市在黄浦江边找回了大都会的“城南旧事”。“小上马”即儿童路跑迷你马拉松在黄浦滨江一带开跑,那里是曾经的城南,那里滨水空间孕育着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童年记忆。这里能看见城市的过去,更能眺望城市的未来。上海城南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园林即半淞园,园名取自杜甫诗句"翦取吴淞半江水",当时上海著名的园林还有豫园、张园,不过半淞园后来居上。半淞园象似江南园林与大世界游乐场混合的时尚天地,有不少体育游戏活动,中式赛龙舟和西式赛艇在半淞园黄浦江边各展风采,煞是热闹。
“上马”的上海10公里精英赛穿梭于长风生态商务区。这个生态商务区可以说是国内城市商务区兴建的典范。同济大学张生教授说,这些年来考察过许多商务区和文化创意园,相较之下,长风生态商务区是非常成功的,它的特色就在于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并不简单理解成种树种花、布置环境,而是把整个园区的“天”“地”“人”和“产业”看作一个综合体,是一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同时,政府还能“舍弃”一些利益、作出适当留白,腾出空间用于人的发展。让“产业”和“生活”没有界限、融为一体。
“上马”的全马赛道特意绕跑“新天地”一圈,这是在向“新天地”致敬!这是一个城市旧区改造的传奇,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尽管全中国城市这二十年间全在打造新天地:西湖新天地、宁波新天地、南京新天地、苏州新天地、重庆新天地……但没有一个能再现上海新天地的魅力。当时旧区改造时,由于中共一大会址位于新天地核心地带,为了保护一大会址街区风貌,不可能一古脑将老石库门拆掉去建造高楼大厦。开发商请来深谙旧建筑再生之道的美国建筑师本•伍德主笔策划,新天地除了大的里弄空间格局和大部分旧建筑的外墙体被保留外,从屋架、地面到内部空间,都经过了改头换面的二次设计。改变原有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功能,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为了强调历史感,开发商设计师决定保留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一些原有的建筑细节,仿佛有一种“整旧如旧”的感觉。新天地亮相之后就出现了有趣的错位情形:上海人看上了新天地时尚摩登的国际化,而外地外国人则欣赏这些老房子老上海的味道。“新天地”获得巨大的场景效应,迅速向其他大城市散播,但未见成功,上海新天地已成绝版。
今年十月上海苏州河上成功举办了一场赛艇公开赛(简称“上艇”)——这是一场有望成为城市景观体育经典的赛事。“上艇”的承办方正是操作“上马”的原班人马。因为“上马”有了成功举办城市景观赛事的丰富经验,“上马”顺势而为精心打造“上艇”,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主IP的本土原创性品牌赛事。“上艇”也就成为“上马”作为都市景观体育运动核心品牌的拓展。
说起苏州河,台湾作家龙应台刚到上海时,她问:“哎,不是有首歌叫《苏州河边》?那苏州河是不是在苏州啊?”——她不知道歌中唱的苏州河就在上海,那是老上海四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陈歌辛的杰作,歌星姚莉首唱。上海苏州河在今天全国江河中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但它却曾是一条充满传奇的河流。
上海苏州河首先它是近中国现代划船运动发源地。迄今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个划船俱乐部旧址,仍保留在苏州河边。划船俱乐部拥有当时罕见的室内泳池。它是中国水上运动的摇篮,中国划船协会曾设在此处,这里培养出一批水上运动的全国和世界冠军。1930年代,苏州河划船俱乐部曾试图组织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大学加入赛艇赛事,由此形成类似英国剑桥牛津赛艇对抗赛的传统。可惜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上海动荡不安,划船俱乐部不得不放弃推动赛艇对抗赛。
苏州河传奇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千年农耕治水时代:那时这条河流原被叫做吴淞江。吴淞江曾是水量浩瀚的大江,宽处在10千米以上,江面宽阔,气势澎湃,“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杜甫诗句“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说的正是千年前浩浩荡荡的吴淞江,它绝非今天的苏州河可比,后来吴淞江疏于清理保护,江面日益缩小。到了明代,海瑞主持吴淞江治理时,判断“黄浦夺淞”趋势无法逆转,遂确立“由黄浦入海”,也就今天的江河格局。
上海苏州河第二阶段是百年城市工业的时代,那是一个激荡的年代,中国现代化发端的时刻:苏州河上架起了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即大名顶顶的外白渡桥;苏州河边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一一外滩公园;苏州河边建起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旅馆一一礼查饭店;中国近代最早博物馆也诞生在河边一一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苏州河边有现代中国最著名都市文学家张爱玲的老宅,张爱玲在此度过她的童年,这里有她人生最深刻的伤痛,此后她不断地抒写这一伤痛。
苏州河曾经拯救犹太人:河滨大楼,1930年代建成,设施齐全,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寓”。当年被纳粹迫害犹太人万里逃难在此安顿:“上海欢迎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再是德国人、奥地利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从今而后,你们只是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家园。”
苏州河边的四行仓库,这个壮烈的抗日保垒,看过电影《八佰》的人一定印象深刻。四行仓库为什么能够成为淞沪会战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者最后的阵地,它所处地埋位置是关键,四行仓库的东西北三面均为高墙,仅朝南面对苏州河开有门窗。河对岸便是公共租界。地形易守难攻,又是制高点,利于观察,射界开阔。四行仓库是四个银行储蓄会的堆栈,它是钢筋水泥浇筑框架,花岗岩条石砌墙,异常坚固。
苏州河第三阶段则是21世纪创意休闲运动时代:苏州河边的旧仓库、旧厂房改造成独特艺术空间,这是中国当代创意产业的发端。台湾设计师登昆艳是第一人。他说,我的仓库曾是杜月笙粮仓,我可以无限遐想苏州河、仓库、杜月笙三者之间的传奇。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兴奋地说,我喜欢苏州河的这个美丽的弯道,它隐藏在里面,有别人看不到的感觉。来自瑞士艺术经纪人劳伦斯说,欧洲人喜欢做梦,以前的人们的梦想在纽约,现在又转向了上海。不少欧洲人一说到上海就欢呼:“上海!上海! 我们的未来!”
所有的苏州河传奇已静静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它等待着“上艇”将以体育运动方式将其激活,让世人刮目相看。
相较于专业运动场所,城市景观体育优势在于它对不少运动项目普及推广有极大助力。就拿赛艇运动来说,上海拥有国际一流的专业赛道一一淀山湖畔水上运动中心,但那是专业人士互相较量和观摩的竞技小世界。上海有一个女副市长左焕琛,大学时代曾是赛艇好手,她到淀山湖看赛艇比赛说:“那时,哪来像现在淀山湖水上运动基地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在江里训练的,风浪可大着呢。”她说的淀山湖水上竞技场正是国际标准化场所,而今让赛艇走向大众走向城市,则需要苏州河那样的大都会表演围观视野,两者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赛艇运动有它独特魅力,但在中国还未被更多的运动爱好者充分体验到。知名企业家王石曾当选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他长期坚持的运动就是赛艇,在比赛中王石担纲领桨手的关键角色。王石认为赛艇运动是工业文明之花,讲究静寂,国人运动观赏态度应该要从农业文明赛龙舟热热闹闹的欢腾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赛艇运动静静地享受。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