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mp-RFC(21):人物园里的对话 | 重建史观:思想正在发生什么? by 网络智酷

2017-02-25 鹿小姐 阅录评

鹿小姐按:2017互联网思想者大会采用开放式编撰Camp-RFC协议,更多相关信息请搜索“网络智酷”公号和“段永朝读书”公号了解。以下为前情回顾

Camp-RFC(19):段永朝:向时代提问,我们内心的噪音大过轰鸣的马达 by 笔记侠(请搜索“笔记侠”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18):胡泳:属于时代的思想和思想者 | 互思大会实录 by 敦和基金会(请搜索“敦和基金会”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17):人物园里的对话 | 胡泳:当代思想者能不能写出一本《知识论》,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by 网络智酷(请搜索“网络智酷”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16):人物园里的对话 | 重建史观:思想到底在发生什么?by 网络智酷(请搜索“网络智酷”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15):快闪哲学剧场in尤伦斯 |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会场设计(请搜索“Yeah野”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14):人物园里的对话 | 认知重启:科技正在发生什么? by 网络智酷(请搜索“网络智酷”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13):人物园里的对话 | 认知重启:科技正在发生什么? by 网络智酷

Camp-RFC(12):陈老宇眼中的“生物艺术及生物骇客”

Camp-RFC(11):再编撰马旗戟《思想者,是思想的艺术品》 by 岳路平

Camp-RFC(10):对歌德学院提问的回答 by 段永朝

Camp-RFC(9):胡泳 | 属于时代的思想和思想者 by 胡泳(请搜索“胡泳”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8):思想者,是思想的艺术品 by 马语微言(请搜索“马语微言”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7):认知重启“大窑炉”中的轮回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即兴演讲 by 网络智酷(请搜索“网络智酷”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6):属于时代的思想和思想者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开场演讲 by 网络智酷(请搜索“网络智酷”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2):段永朝 | “大窑炉”:将尤伦斯艺术中心打回原形 |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即兴演讲 by 网络智酷(正确编号为Camp-FRC(5))

Camp-RFC(2):胡泳 | 属于时代的思想和思想者 by 网络智酷(正确编号为Camp-FRC(4))

Camp-RFC(3):为什么要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朝阳群众为什么N脸懵逼? by Canborg灿宝(请搜索“Canborg”公号查阅原文)

Camp-RFC(2):尤伦斯艺术中心变“人物园”,让朝阳群众十脸懵逼的大会为何吸引了145750+的人? by 段永朝读书(请搜索“段永朝读书”公号查阅原文)

尤伦斯艺术中心变“人物园”,让朝阳群众十脸懵逼的大会为何吸引了145750+的人?

(编号为Camp-FRC(1))

倒计时5小时 | 欢迎来到极乐时空:天问·天梯·天书

明天下午两点,798见!

倒计时两天│欢迎来到2017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的壮丽场景

倒计时4天 | 2017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诗意栖居提纲出炉

创客第一人李大维5天后降临798,要不要来参观一下

再过6天就可以见到你们吵着要嫁的青山周平了

开源村长Jason | 一个下午教会你如何诗意栖居

讲座预告 | 生物骇客如何在世界各地制造物种大爆炸?

阅录评生物工程 | 福山:生物工程如何影响人性及人类社会?

高能高维视频 | 14分钟了解“第四次革命”

高能高维视频 | 10分钟了解凯文·凯利被舶来中国的过程

高能高维视频 | 12分钟了解维基式集体智慧

高能高维视频 | 9分钟认识国产凯文·凯利

高能高维视频 | 13分钟识破互联网思想真面目

逆流而熵的后天(下)│岳路平演讲@互联网思想者大会预热沙龙

逆流而熵的后天(上)│岳路平演讲@互联网思想者大会预热沙龙

岳路平阳明山演讲|重编天梯(下)

岳路平阳明山演讲|重编天梯(中)

岳路平阳明山演讲|重编天梯(上)

真实版《降临》2月19日降临北京798!| 2017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科幻版预告

【阅录评】2016年互联网的五大事件——川普/马云/孙正义/阿桑奇/马斯克

何霞阅录评“天地一体互联网”

姜奇平阅录评“打回原形的川普”

预告|岳路平圣诞节台湾演讲《重编天梯》

赛博格:编撰社会的基因(互动部分)丨岳路平演讲@2017年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一系列预热沙龙

赛博格:编撰社会的基因丨岳路平演讲@2017年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一系列预热沙龙

地球上70亿人五天的逆流而熵│阅录评梁春晓“后天”的终局想象




今天发布的内容根据“网络智酷”公号昨日发布内容重新编撰


“重建史观”是2017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四大板块之一,由余盛峰主持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场景模型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四大主题场景分布图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场景工程图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直播界面截图


“重建史观”板块场景现场组图




施展:只从中原史来讨论中国史,只是中国史的一半

 

今天,我们在互联网背景下讨论史观,实际上是对未来的讨论。我们一直在渴望能够获得一个有效理解,人类的未来究竟会向何处去?互联网对我们走向未来意味着什么?


思考未来的同时,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面向,就是要知道当下在哪。理清楚更加本质的问题,我们才能更清楚的说出未来的方向。


我从一个切入点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试图重构的中国史观。



我们所谓的“汉族王朝”,这个“汉族”根本不用血统定义,而是用文化来定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跟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教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一旦它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日常伦理实践时,其载体是不同的。它要求你必须是定居生活。而在古代,定居的生活方式只能是农耕。那么麻烦来了,有一个最硬的约束条件就是年降水量,假如能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话,你用农耕根本活不下去。这就意味着400毫米等降水线决定了农耕文化扩展的极限。这个400毫米等降水线在哪儿?就在长城。


即使你是一个纯种汉人,你越过了长城以北之后,要还想活下去就必须有谋划,否则死路一条。而谋划之后,你不可能再以儒家农耕的方式生活了,你就不再是汉族了。


儒家文明是远东的轴心文明,任何地方的轴心文明,它只可能在一个有巨大生产剩余的地方才可能出现。因为只有足够多生产剩余,才能养得起足够多仰望星空的闲人。可以说,远东的轴心文明只可能在中原出现,而任何一个轴心文明一定都是普世主义的。而且任何一个轴心文明,一定都有,就是把自己的普世主义现实化为一个普世的帝国。



但问题来了,中原有足够的想象力,能想象出具有普世性的轴心文明。但因为农耕,他们一辈子就只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所以他的视野被锁定在这块土地上。


谁拥有普遍的视野?在古代,只有以整个欧亚大陆为活动单位的人才拥有普遍视野。谁以整个欧亚大陆为活动单位?游牧者,草原上的人。


但这帮兄弟却没有普遍的想象力,无法有普遍的理想。所以,这就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带来一个结论:只有中原能够提供普遍的理想,只有草原能够提供这个普遍理想外化为现实的帝国担当者。


所以,假如我们只从中原史、从汉族史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史,它只是中国史的一半。


中国古代史是中原跟草原共生而成的历史,是二者互构关系的一个体系史。这个体系有时表现为一个列国状态,有时表现为一个统一但内在多元的大帝国状态。但最终,一定会收敛为一个草原跟中原被合拢在一块的大的普遍帝国。


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大帝国视野拉近看,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结构,它不仅在于草原跟中原的关系,还有一个第三维度海洋。


草原、中原、海洋三个维度的关系,这里面有非常有意思案例,等一会讨论时可以进一步展开。

 


董洁林:创新已经到达一个高原平台,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大家好,我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人类长历史跨度。科技创新是怎么走过来的?各个区域、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个地区都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的状况,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是“需求是创新之母”,我想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六层人类需求模型。我对过去1万年人类科技创新的结果按照这六个层次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结论。


我们发现,在公元5000年之前,人类基本上做的事情就是完成生存内的创新。什么是生存的创新?举例来说,例如把一些物种驯化,把植物人工种植出来,这些都关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否能够活下来。


之后,人类开始其他的探索,这是第一轮信息革命。我们今天在讲互联网,然后觉得这个东西伟大到不行,但是跟几千年之前的那轮信息革命相比,这一轮信息革命实在的是小巫见大巫。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数字、以及记录媒体。如果没有发明这些东西,何来计算机?何来互联网?所以,那是第一轮信息革命。



后来到了1500年代、1600年代,文艺复兴完成以后又出现了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一轮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效率极大的提升,让原来王公贵族使用的东西,都可以进入平常百姓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在这个工业革命的这个时候,创新的种类、创新的新物种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所以这两个维度,让这个工业革命、人类在GDP也好,繁荣度也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回过头做一个小结,人类创新的直接驱动力来自需求,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影响需求的元素很多,包括人口、地理、文化、历史、制度、科技等等。人类历史上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农业革命,解决了生存问题;第二次是信息革命,解决交流问题;第三次是效率革命,就是让精英可以用的东西全部平民化,同时能创造大量的新物品。


一万年下来,西方和东方的知识结构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塑造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的特征。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方面的分流点,一个是在轴心时代之后就已经完成了,还有一个是动能上的分流,在13世纪末期,蒙古侵略中原时发生。


到现在,实际上从量化的角度来说,创新已经在减慢了,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原平台。所以我想,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人口增长减慢了,创新的种类减少了,创新集中在信息领域,就是说基本上发明一个东西的同时,在消灭其他很多领域的东西。就像现在人均一支手机,但是智能手机出来以后,很大的程度上消灭了电话,消灭了相机,消灭了录像机……所以对创新的未来是怎样的,我自己是持一种不那么乐观的态度。

 


姜奇平:我们对互联网的历史认知,基本停留在慈禧和光绪谈工业文明的水平



各位好,信息史观其实是会议派给我的一个题目,那么我想了一想,我其实跟史观有关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卷》。


我做《互联网周刊》主编也接近20年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我觉得互联网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现在每个人可能都感觉,自己对互联网明白了。但我拿一个简单的尺度来衡量,你自己就可以判断出来:对工业化文明,我们什么时候认识清楚了?它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了。


你要问慈禧太后,问光绪什么是工业文明,他说是船坚炮利;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就是叫农业的这棵大树的细枝末节,也就是农业工业化。


现在有个很热的概念,我认为,就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这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信息文明现象,但是名字听上去却是工业的某一个版本。我听了以后感觉是,一个地主给资本家来解释什么叫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本质就是第四次种麦子。我们把种麦子的技术更新发展到了第四次,所以它的本质含义和张之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里有盲区:前一代文明是万古长存的,后边的所有的文明都只不过是1.0、2.0、3.0、4.0……所以工业的本质就是种麦子,就是第几版本的种麦子,这就叫本末倒置。


在文明史观里,本末倒置就是把轴心和非轴心完全颠倒。如果我们说轴心是树干,非轴心是枝叶的话,在工业文明发展到100多年之后,我们还以为工业文明不是树干,而只不过是农业这棵大树里边长的树叶,这就是他们在史观上存在的盲区。


我认为今天我们对互联网的看法,如出一辙。现在的大部分观点基本停留在慈禧太后和光绪谈工业文明的水平。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现不对劲?至少得等到四、五十年以后。我认为现在,包括今天在内所有的人,我们这一代的人实际上还处在颠倒本末的状态。


所以在讨论时,我特别想跟大家交流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如果把自己置换成光绪和慈禧太后,这个历史观是什么?如果发现这50年我们可能没有条件认识真相,但是能认识到可能的思维盲区在哪,我现在能不能提前50年来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今天破的题。







阅录评


阅天下高精尖 | 录群体亲实践 | 评你我真感觉识别二维码涨姿势,开脑洞,变聪明

阅录评微信公号2014年2月6日发布第一条信息,阅天下高精尖,录群体亲实践,评你我真感觉。曾组织:量化自我日志,心跳博物馆,艺起睡,艺起跳,阅录评Close Day,阅录评咖啡分享会,协助成立极体营、开源村。在成立三周年之际,阅录评公号将每日推送一条或者多条原创音频。音频素材主要来自岳路平的演讲、讲座、论坛现场。欢迎欣赏、打赏、阅、录、评、转。


2017年2月19日,2017中国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将在北京798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大会主席王俊秀先生定义此次大会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哲学剧场与艺术行动”,岳路平担任大会组委会委员、“哲学剧场&艺术行动”策展人,并配合建筑师王子一设计大会场景。阅录评公号将陆续推出相关原创音频,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