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经契约No.13024|林登登行为条款:梦生妙境—从现实赛博空间逃离的艺术实践

阅录评 2020-09-11


前情

空白合同1号 《神经契约》 17人签署神经契约

No.13016  No.13017  No.13018  No.13019

No.13020  No.13021  No.13022  No.13023


神经契约

序号

13024


林登登与阅录屏签署神经契约


今日发布神经契约

No.13024:林登登&阅录屏


&


林登登神经契约行为条款




梦生妙境

从现实赛博空间逃离的艺术实践



从《庄周梦蝶》的边界恍惚,到自我主体的认知升维,听岳路平老师的赛博格的奥德赛,体验了一次成为神经漫游者的狂喜

——林登登









1,背景







从徐冰的《蜻蜓之眼》,我们意识到一切的边界和概念都是(可以)被人为建构的。而现实中无数的“蜻蜓之眼”也早已经构筑和影响着我们“以为的现实”。



现在这个时代,通过网络的赋能,我们连接全世界,和全世界发生关系;正如岳路平所说,“人类正在逐渐向赛博空间移民,但赛博空间也正在向人类空间殖民”——蜻蜓之眼已必然性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随时关注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肉身已经被困在了无数个“格”里,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仿佛天罗地网、已无有空隙可言... ...那么,在这样一个“赛博空间”里,要想做到“出格”,还能有什么方法呢?

 

我想,既然在“真实世界”里,我们已经无可避免地身处赛博空间;那么,现实和梦境之间的界限是否算是“格”?睡觉时,做梦时,我们是否能够跳脱出真实世界给的“格”??也许能,也许不能,正如《盗梦空间》的暗示,多重梦境,也许会给人更多意识中的启发。



你在梦中么?你醒了么?你未曾睡过么?你怎么证明你睡过么??


于是,我希望先通过某种视觉呈现方式,将人的“梦境”通过神经联网的方式,进行呈现,乃至给予参与者某种程度上的“联网感”,让我们开始思考:梦境中的世界,或我们以为的梦境,与现实中无处不在的赛博空间的关联性,或异同。

 

梦境,亦有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而“赛博空间”的幽灵,正在雕塑人类集体的无意识空间——如同《盗梦空间》中对“混沌区域”的描写一般无二。


下一个思考是——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呢?


与“被监控介入的现实”所对立的,一个是梦境,另一个我认为恰恰是“艺术”,或者说,是艺术化的想象世界,艺术家的白日梦和精神世界...


与梦境类似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那创造力勃发瞬间所形成的,或迷幻或超现实的灵光乍现...难道不正是“出格”的实证吗?——在艺术化的瞬间,我们得以“逃离”现实,我们得以“自由”。


因此,我认为,艺术创作,和梦境,是两种对“脱离现实困境”的启发与尝试。而这种将“梦境艺术化(表达)”或“将艺术与梦境结合的实践”,正是本次《神经契约》我给出的答案。


也许,经历了艺术创作实践的每个人,都会收获一次“体验到赛博出格的,美妙感受”——庄周梦蝶,蝴蝶也?周也?每个人将收获自己的顿悟。


说到“艺术创作”,我不希望实践行动给普通公众一种“高冷”的感觉——艺术和艺术家,不应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高高在上的存在。在这个“后信息时代”,生活的高度艺术化已成事实(村上隆《艺术创业论》语),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因此,我希望传递一种“素民艺术运动”的价值主张。如何更加精确的表达,则需要“乙方”岳路平老师的进一步指点啦!







2,方案









1

通过网络选举出青年人心目中最离奇的18个梦


2

邀请这十八个人来参与赛博出格的现场艺术创作


3

我将会提供十八幅视觉影像作品任他们挑选


4

在废弃园区风格的展馆里,集体“回忆梦境”;通过脑电波监测,根据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传感,将颜料喷绘到巨幅画面上,完成现场艺术创作

(*注设备由天津大学工业设计院提供)


5

通过作品的发布,和所有现场体验者的反馈,引发社会围观者更多对于“梦境与现实”的思考和评述








3,支付






林登登(甲方)


申请学院支持,提供场地、科技设备与制作成本的经费,并提供作品


岳路平(乙方)


负责赛博空间部分的解读、定义、宣传;协助策展、指导、一起完善



* 补充:林登登的“执行意向”手绘图


* 补充2:在原始构思中,考虑增加“蜘蛛机器人”的元素,用神经元操控摄像头、采集现场视觉片段,带入更多网上参与者的互动。这一部分计划与“英特尔创客大本营”进行联系,尚需落实技术支持的可行性。


如果你也想签订一份“神经契约”,请给我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