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 | 与“死亡之海”相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6-08-23 看见 新浪图片


        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在维吾尔语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1995年,贯穿南北的轮台-民丰沙漠公路建成,为守护沙漠公路,每隔4公里就有住着养护工的水井房。他们日复一日,与这片号称“死亡之海”的沙漠分秒相伴。

图 / 文:孙俊彬

编   辑:Fotolin

新浪图片出品,严禁转载,欢迎分享。


从谷歌卫星地图上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摄影师路线图

▲这条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全长565.66公里的沙漠公路,于1995年全线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建成后,成为南疆通往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养护公路并不容易,为了防沙固沙,在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有一个水井房,住着公路养护工人。摄影师走近南疆和田地区,记录下公路养护工人的生活现状,以及中国第一条沙漠公路贯通,使这片广袤沙漠天堑变通途所带来的变化。

公路上的一处限高架。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在维语里,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因此,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海”。

60岁的村民阿不力孜经常穿过镇沿的绿化带到戈壁上放羊。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这里是位于县城南面50公里处的一个沙漠绿洲,曾经是西域都护所领三十六国之一。

2016年7月15日,和田地区于田县,一名维族老汉拉着驴准备渡过克里雅河,这一天刮起了风沙,不过在当地这个季节是常有的现象。克里雅河长530公里,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乌斯腾格山北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后消失在达里雅布依附近。

民丰县,国道315路边,一辆破损的轿车被放置在水泥台上,以此提醒来往车辆:该路段车祸事故多发。其实,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北部到南部,直线距离只有500余公里。而在公路建成前,人们无法穿越“死亡之海”,不得不绕行1100公里。

和田地区,沙漠观景台上插着中国国旗,台上游客观赏着沙漠景观。塔里木沙漠公路贯通后,也成了世界最长的沙漠生态公路,每年吸引数万名国内外游客,成为最具塔里木特色的一张新疆名片。

距离民丰县180公里的安迪尔乡,这里是沙漠腹地上的一块绿洲,下设一个行政村——牙通古孜村,全乡88户350多人,民丰县安迪乡在沙漠公路475公里处左转向沙漠腹地延伸18公里,沙漠公路的建成,为这里的种植农产品输出提供了便利。著名的尼雅遗址距此仅约90公里。

在和田地区的一个和田玉挖掘工厂里,工作人在简易帐篷里筛选玉石籽料。新疆和田玉成矿带断续长1100多公里,分布着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主要分布在和田、喀什、克州、且末、玛纳斯等11处,其中玉龙喀什河产玉最多,产出的玉石是和田玉中的上品与极品。

27岁的村民斯丹江(音译)空闲时就去玉龙喀什河边找和田玉籽。玉龙喀什河源于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和成和田河,河流长325公里。事实上,因为挖掘和田玉,河流两岸已经满目疮痍。政府已经限制挖掘,只有被允许的几个单位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开采。

塔中的一处宾馆门口,人们在火塘边聊天。塔中是油田边的一个小站,是全长五百多公里的沙漠公路中唯一一个休息点,附近即为塔中油田。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建成后,成为南疆通往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养护公路并不容易,为了防沙固沙,在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有一个水井房,住着公路养护工人。46号水井房的王长生和妻子王升桃一起步行到公里两外执行任务。

王长生和妻子王升桃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清晨起来开滴灌水阀,检查输水管道是否有堵塞、老化等问题,要确保滴灌畅通。忙完日常工作之后,他们两口子在房里看抗日剧。简陋的屋里没有电视等设备,从老家带来的碟片他们已经忘记反复看过多少遍了。

除了输油车师傅,很少有人会踏访这里。王长生夫妻有时就坐在门口看着路过的车,小狗依偎在脚下,在他们前面是广袤无边的沙漠。五百多公里长的沙漠公路,每4公里布置一个水井房,养护工人需要出门时,只要在路边招招手,一般过往的车辆都会停下来捎带他一段。

47号水井房里,放置着张田家的热水壶,用于储备每天的用水。每天油田的输油车会给水井房供给水源。虽然沙漠公里上的每个水井房都一模一样,但是生活质量还得靠两口子一起用心经营。

48号水井房的养护工人王泽良和妻子肖淑芬。他们来自四川,在这里工作已有两年。沙漠公路养护工人每个月工资为2100元,每年从3月份工作到11月,8个月结一次工资。对他们来说,虽然在这里工作能攒到些钱,但生活却变得单调。

49号水井房,李春花和丈夫徐浩拉坐在床上跟亲戚朋友聊微信,徐浩拉一直以为自己的微信“坏”了,直到连上网络,他才如饥似渴地点击并一一回复微信好友的留言。在这里,偶尔能连接上的网络成了他们和朋友通讯的途径。

清晨,徐浩拉夫妇会坐在门口等待柴油车到来。柴油车每天早上7点经过一趟,给他们输油和送来饮用水。一般情况下,这是他们一天里唯一一次见到外人。而肉菜车每周只来一趟,从几百公里外的库尔勒经过,蔬菜价格也比外面贵了不少。

三位维族妇女在沙漠观景台上留影。沙漠公路的建成,不仅将沙漠天堑变通途,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路通了,车来了,人来了,财进了。沙漠腹地的奇特景观,每年吸引前来观看来自国内外的游人如织。



与“死亡之海”相伴

 

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在维吾尔语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1995年,贯穿南北的轮台-民丰沙漠公路建成,为守护沙漠公路,每隔4公里就有住着养护工的水井房。他们日复一日,与这片号称“死亡之海”的沙漠分秒相伴。摄影:孙俊彬 

天气凉快的时候,王长生,王升桃夫妇就搬个小凳子坐在沙漠公路边,看着偶尔来往的车辆,在他们旁边,一只小狗“小黑”安静地依偎膝下。

在他们面前,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在维语里,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因此,人们称它为“死亡之海”。

王长生夫妇来自四川内江,他们已经在这里呆了三年。这条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全长565.66公里的沙漠公路,于1995年全线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建成后,成为南疆通往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养护公路并不容易,为了防沙固沙,在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有一个水井房,住着公路养护工人。王长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养护工夫妇。

对于生活在沙漠里的人来说,夏季尤为艰苦,白天地表温度常常在50摄氏度以上。天刚刚亮的时候,黄德强开着柴油车到每个水井房上送柴油和饮用水,每天要跑49个水井房,每个水井房相距4公里。

王长生夫妇早早就坐在门口等候。这很可能是他们这一天唯一能搭上话的外人,黄德强长得高壮,动作利索,几分钟功夫之后,油门一踩就离开了。王升桃早已帮丈夫把工具备好,黄师傅离开之后,两个人沿着公路走向沙漠的绿化带之中。

他们的每天的工作几乎一致地重复。沙漠绿化带的浇灌采用滴灌法,管道延伸在整个绿化带。清晨起来,工人必须打开滴灌水阀,同时下去检查输水管道是否堵塞、老化,必须保证滴灌畅通。这一遭下去大概要2个小时的时间,跟其他水房不同,王升桃喜欢跟着丈夫下去,帮忙检查水管。“生活太无聊了,早上跟他出去走走解解闷也挺好”。

工程队的负责人马成群有时会开着越野车下来检查工作,他对王长生夫妇的工作最为满意,“一对模范夫妻”,他说。

最近的邻居也是相隔4公里之外。也许在其他地方,4公里不算远,但是对于在沙漠生存的人来说,4公里可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一段路程。居住在这里的49个水井房中的养护工过半来自四川内江,他们大多是夫妻档。

每个水井房都一模一样,为了给王长生营造家的气氛,王生桃在屋内贴满了明星海报,挂上蚊帐,每天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丈夫王长生在门口种了棵红柳树遮阴,去年他还在门口搭了个植物架。屋里的一张碟叫《绝战》的抗日剧是托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库尔勒带来的,夫妻两个人已经忘了看过多少遍。实在闲着无聊的时候,王长生就拿着塑料拍拍苍蝇。

距离王长生所在的水井房不到20公里就有一处驿站,叫“塔中”。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向的中间地带,也是沙漠腹地唯一一个驿站,这里有宾馆和超市,但是王处生还是不得不靠每周一次的蔬菜车来供给,“那里东西太贵了”,他说。

10几年来,经过工人们的精心养护,沙漠公路边的梭梭树和红柳带不断向内延伸,阻挡了风沙,保护了公路的畅通。人们称为之为沙漠里的“绿色走廊”。

事实上,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但并非完全的死亡之海。在它的腹地和边缘,人们世代在这里生存,这里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骆驼商队穿越其间,玄奘从路过这里前往印度取经。

在新疆,荒漠化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依然不足10%,而且是星星点点散布在无边的大沙漠中。

距离民丰县180公里的安迪尔乡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全乡88户350多人,99%是维族人。

58岁的托合提以牧羊为生,他每天赶着羊群来到村庄边缘的绿化带附近,这里种植着成片的白杨,高高的白杨树将沙漠和村庄隔开。这里盛产甜瓜,还种植桑树、核桃树、杏树等。托合提一年收入大概在7000元左右。

43岁的王第强(化名)从县城开车4个小时到这里跟买买提结算完了工资。他能讲一口地道的新疆普通话,见面一句“亚克西拇塞斯,阿达西”(“你好,朋友”的意思)是他的口头禅。他是沙漠公路的一个包工头,老家在湖北天门,在和田已经呆了10年。实际上,在南疆,哪怕环境恶劣,但是经由沙漠戈壁前往许多乡镇已经有公路直达。

“其实维族人是非常淳朴实在的,我就喜欢跟他们合作干活”,王第强说。

在和田,人工种植肉苁蓉成为该地的一张名片。一名叫屠鹏飞的北大教授20多年前来到这里,他与团队经过刻苦专研,终于研究出人工种植肉苁蓉高产稳产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个技术不仅治理了大片沙漠,而且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大量就业和致富。

2015年春天,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的新疆巴楚县红海湿地引来上千只鸟栖息。人们为此感到鼓舞,迁徙来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加,由昔日的五六百只增加到上千只。

截止2015年,南疆贫困人口约有159万人,约80%分布在沙漠周边。据一位和田驻村干部介绍,这里沙漠环绕,但是这里的人们并不会给人“穷山恶水出刁民”那种印象,相反,他们都很淳朴热情,生活得很自足。

事实上,生活在绿洲里的人们不是在和沙漠战斗,而是大家团结一致与沙漠和谐相处,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END-

【看见 看不见】

新浪图片《看见》栏目

中国报道摄影师平台

致力以影像记录中国

发掘历史    感知世界

如果你喜欢这个栏目

不妨点击下面关键字

查看往期文章


双十二 | 创业大街 | 长城 | 拉萨创业者 | 留守儿童 | 流美孤儿 |  三峡小村 | 拉萨精神病人 | 乡村娱乐 | CBD | 高考工厂| 港深边界 | 沉陷区 | 矿路狂奔 | 工人村食物链 | 黑色“寂静岭” | 逃不出的贫瘠 | 女子缉毒队 | 一场为了家园的“偷渡” | 唐山大地震亲历者自述 | 摄影师和精神病友互拍 | 守望最后的绿色 | 冠军背后陪练员 | 为何故意输掉奥运比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