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展览体现博物馆价值

2017-02-12 文博圈

以展览为视角,

浅析博物馆价值的构建、诠释与传播

/ 许潇笑 /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博物馆界开始改变,“博物馆的价值”这一话题成为解答“为什么要改变、如何改变”等发展问题与理念的前提性思考。



关于“博物馆的价值”


从人类对自身、社会的认知需求来看,结合“收藏”这个博物馆的源起,博物馆需要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的哲学命题。无论收藏或展示的是与自身还是他人相关的内容,博物馆都是为了了解“自己”,并逐步衍生为发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


博物馆这一根本性的价值又是来源于哪里呢?那就是“收藏”“物证”——如同苏东海先生所言,“博物馆的核心是什么?是博物馆中的收藏,是遗产,即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物证,博物馆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为实现博物馆的价值与社会使命,还是要回到藏品、回到遗产这个问题。离开这个,博物馆就不是博物馆了。”依托于这个“物证”,其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对人类对当下生活现状、社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的认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据国家文物局于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现全国正式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从主题分类看,涉及历史纪念类、遗址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以及其他各行业专题类。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热潮有增无减,无论是博物馆类型、办馆主体、陈列理念还是对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思考,“多元化”成为影响着整个博物馆“文化版图”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样一种多元化趋势之下,梳理和树立能够体现博物馆个体特色的价值观与办馆理念,即体现个体“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差异性定位,或将成为实现个体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从展览体系的构建,看博物馆价值观的树立


从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展览是发挥博物馆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物证资源优势,从而建立起来一种公开性的社会与文化遗产直接联系与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是发展至今运作最为成熟、参与度最为广泛的方式。通过展览,博物馆对其个体价值观与办馆理念的诠释进行公开呈现与自我表达。


以笔者所在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为例,基本陈列专题特色鲜明,以文化叙事为主、工艺美术精品赏析为辅,阐述中国的刀剪、伞、扇和地域工艺文化,与传统通史类文物综合馆有着显著的区别。然而,对于馆群特有的个体价值与文化特质,仍旧缺乏一定的自主性提炼与明晰定位,这也体现在了现有的临时展览体系上。目前的展览框架,基本依附于“物件”的专题划分,以扇、伞、刀剪、工美等为门类基础构建而成的展览体系维度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文化特质与价值观的“饱和度”。


民间工艺展厅


▲刀与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的工艺


基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基本陈列体系及馆藏定位,对其个体价值与文化特质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关键词与核心概念:“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艺人;“生活”——从以前的生活到现在的生活物件(传统和民俗);“艺术”——工艺美术以及现代设计审美下的艺术文化;“历史”——刀剪剑、伞、扇专题文化。


杭州的扇街


结合当下社会文化诉求,诸如“回归自然和传统”“美育的需求”“匠人精神”等。博物馆对临展体系进行了“命题式”优化的尝试,分为五个“导向”系列:“人的视角”——“大匠之风”系列展 ,呈现 “大师”的艺术成长与成就;“生活方式”——“当时只道是寻常”系列展,以剪、伞、扇、民间工艺/非遗民俗为切入点,呈现生活的历史文化内涵;“史学观点”——“凭阑观史”系列展,解读历史文物的价值;“艺术美育”——“美美与共”系列展,强调展览的艺术定位;“跨界融合”——“OLD@NEW”系列展,则以新的视觉载体、非典型展览实物解读历史、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从系列的重新定位上出发,其中的每个展览都将有更为开放、更接地气的策划导向,更为关键的是,能更好地凸显博物馆群落独有的文化特质。



从展览策划的要素,看博物馆价值观的输出


策划:“多元化的方法论与学术语境”。

中国博物馆由于丰富的历史性物质遗产基础,历来有着以精品文物以及历史学为主导的展览策划传统。“陈列内容的模式化”造成的陈列展览的同质化、“千馆一面”,使得博物馆在社会公众面前一直处于一种缺乏吸引力的尴尬境地。


因此,实现不同博物馆个体差异性文化特质的展览策划,不仅仅是多元化以及符合自身主题内涵的内容,更加需要尝试多元化的方法论与学术语境,即除了历史学的视野以外,文化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乃至哲学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博物馆人在展览策划中所用,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和逻辑。


参与方:“打破‘圈子’与参与社会”。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精细化和突出专业的今天,一个展览的举办并不是一个博物馆就可以全部包揽的,也同时是博物馆可以很好地参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并进行深层次联动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就展品资源的甄选和组织而言,可以尝试打破既定“圈子”,突破传统展览以“精品文物”和“馆藏资源”的价值判断局限,扩大展品甄选的范畴和加深展品组织的社会化程度;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媒体、新材料、新工艺的接纳与学习,也可以通过展览合作中的尝试,让博物馆展览赢得社会关注的同时,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好博物馆的“自主与主导”,即博物馆应有意识、有能力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整个由内部与外部、不同专业背景共同构建的团队,去实现展览策划所要表达、呈现和阐述的观点与立场,并对内容的科学性、展品的真实性与相关价值的判断履行绝对的自主责任。


受众方:“优质观众”和“文化品牌的传播”。

不能否认观众素质与博物馆文化普及在长期趋势下会逐渐提升,但是面对基于经济发展不平均化形成的文化素质及需求的不平均化和多样化,已经全面实现免费开放的中国博物馆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在基于个体价值观、文化特质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观众进行相对精准的“个性化定位”,以培养“优质观众”为目标,即对博物馆内涵及其功用有一定认知度和认可度,并与博物馆个体文化特质与价值观相对较为一致的受众群体。


以此,实现博物馆“文化品牌”的树立与传播后,再以点及面地带动对其他更为广泛群体的影响。

《中国文物报》2017年1月31日6版|图: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官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这群年轻人是怎么让博物馆火遍全国的?

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专业队伍”?

国家文物局通报三起文物破坏案件调查处理情况

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局2017年工作要点》

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正月里,和家人一起看看这些展览!

藏在博物馆里的鸡

博物馆的未来图景

博物馆展览改革进入深水区

文物资源信息利用将纳入文博单位考核范围

他们尝试了一次全新的策展人制度

未来五年,这6大技术将对博物馆产生巨大影响

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学校”的实战典范

>>><<<

文博圈,qq群608748703,

qq群 149299743(已满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