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人好好的给我们上了一堂文物保护课

2017-04-13 文博圈

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盛行,我们对纽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的繁华街市心生向往,但是在在美国波士顿东北边,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之间,却矗立着一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古徽州民居,每天吸引上万游客前去参观!曾经我们叫这所民居为荫余堂,现在我们只能叫它美国波士顿的碧波地•艾塞克斯博物馆。


谁也想不到,1997年这座因为未被列入保护名单,即将被拆除的建筑,却在大洋彼岸获得新生!



荫余堂是徽州黄氏一族的祖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1997年因为而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挤进文物行列。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多亏遇到了一位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人才死里逃生。



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


从1993年开始,她在1000多座不受保护的老房子中,选出着一座极具徽州古建筑特色的建筑,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保存下这一座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




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荫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


自此这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不再黄家所有,成为,美国人的博物馆!




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500件石雕,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



接收古宅后,开始策划组装和保修工作,并规定古宅的所有部件间不得用任何钉子,全要用积木等套件组装起来,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个构件,精密程度相当惊人。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


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描绘了皖南山间村居,荫馀堂是此建筑风格的代表作。而现在我们去看,只能到美国了!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但是和荫余堂的侥幸相比,其他上百座在城市的发展中荡然无存的古建筑的命运则悲惨许多。若建筑有灵,它该做何感慨呢,当初同意搬走它是认为它的文物价值最小,而现在看来,福兮祸兮,难以言说。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萨勒姆镇迪美美术馆。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的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




▲精良的木雕


出于对民居的保护,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参观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入,严禁拍摄……


▲青砖黛瓦,马头墙


▲青石板铺成的庭院



▲全木建筑的阁楼和天井



▲雕刻精美的镂空木窗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老上海的画报,老式暖水瓶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为起点,了解中国文化。




多年以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受邀来到了迪美博物馆,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她说:“当时就觉得我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许多年前,他们曾是这件房子的主人,现在到这里却只能是客人的身份!




国内有专家说异地拆解重建,肯定会对建筑的价值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这句话说出口总是让我感觉哭笑不得。


正如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所言“比之于被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这样话说出来虽然解气,但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2009年时成龙曾将自己的4栋古宅捐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引起国内的轩然大波,口诛笔伐者有之,肆意谩骂者不乏,而看看现在国内对古建筑的肆意毁坏,这样的指责和抱怨似乎苍白无力了许多!


《荫余堂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01h9no3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何为对历史的尊重,对文物的保护

这一次,美国人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图文:创意社(ichuangyi99)|视频来自腾讯

本字部分据:微信公共帐号世界华人周刊,《荫余堂的前世今生》、《华人世界》、《幕后故事:荫余堂的故事》等综合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博物馆里的一顿午饭折射出的阶级固化

如何能让一个展览持续火爆三个月

“敦煌女儿”走进央视《朗读者》

4月,全国博物馆的51个精品展览

我这一生保了很多古城

这个故宫“看门人”火了

给小讲解们的一封信

2017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

“博物馆+学校”的实战典范

>>><<<

qq群:608748703

投稿331999523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