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重要材料分析题(1)
热 点 推 荐 精品课件 | 九年级历史下册(1-16)
七八九年级道法上册教学视频
【期中特辑】七八九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2020-2021年初中历史资料汇总
2020-2021年初中道法资料汇总
2021年中考道法热点汇总
2020年秋部编七八九道法上册教案
2020年全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
九上英语微课合集
中考生物知识点
材料分析题
1.****在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中国近代史上武汉有许多英雄事迹曾载入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某次起义示意图。
材料二 (1927年)在遭受严重挫折后,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便是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它使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新的出路,踏上新的征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武汉会战历时4个月,是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妄想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战略计划。
——摘编自张军《血战大武汉》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哪个政权被推翻?(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新的出路”指的是什么道路?(2分)
(3)依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2分)
1.(1)事件: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分)政权:清王朝(清政府)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分,如果摘抄材料中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得1分。)
(3)地位: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彻底破灭。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分,如果摘抄材料中“打破日军妄想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战略的计划”得1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陷入深渊】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三大丧权辱国条约依次是什么?(4 分)
【前赴后继】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义和团将矛头指向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什么意义?(3分)
【民族解放】
材料三
(3)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结果如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从两个方面回答。(4分)
2.(14分)(1)①鸦片战争。(1分)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每点1分,共3分。时序不对不得分)
(2)①“鬼子”(或:“洋鬼子”、外国侵略者、西方列强、帝国主义侵略者)。(1分)②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分)③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
(3)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分)②解放军占领南
京(或: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分)
(4)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等。(意思接近即可。需从两个方面回答,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共4分)
3.(8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若没有先进的造船工艺和导航技术,即使是最强烈的动机也无法使欧洲航海者完成他们的探险。远洋航行时,……(他们)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和阿拉伯的技术要素。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材料--中“最强烈的动机”指的是什么?在导航技术方面,欧洲航海者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的哪一技术?(3分)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围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开设同文馆”“兴办京师大学堂”分别是中国近代哪一次运动中的具体措施?试从目的和影响的角度,写出这两次运动的共同点。(5分)
3.(8分)(1)希望从东方直接获得金银和香料等商品(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罗盘”导航技术(指南针)。(2)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目的:救亡图存(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影响: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10分)八十五年前,贵州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八十五年后,贵州又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华丽转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1)指出材料一中“会议”的名称并简述其历史意义。“向东却又向西……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哪--军事行动?(5分)
4.(10分)(1)遵义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四渡赤水。
5.(10分)秦灭六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 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1)材料一中秦统一后的文字字体和货币造型分别是什么?(2分)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写出该制度的优势。(3分)
(3)上述材料中的各项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5分)
5.(10分)(1)小篆;圆形方孔。(2分)
(2)郡县制;(1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3)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后世王朝的货币大多采用圆形方孔造型;郡县制成为后世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典范。(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
6.(10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此,皆因有诸使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1)针对以上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材料二 如图
史料 | 大昭寺内文成公主 入吐蕃壁画 |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示意图 | |
朝代 | ① | 明朝 | 清朝 |
事件 | 文成公主入藏 | ② |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意义 |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 | 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 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 | 稳定了我国 ③ 地区的局 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
(2)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3分)
(3)概括上述措施对当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4分)
6.(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3分)
(2)①唐朝;②戚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3分)
(3)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4分,每点1分)
7.(8分)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上半年,逐步解决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 | 材料二 |
(1)写出材料一中“中国革命的道路”的具体内容指出中国共产党找到这条道路的根本依据。(3分)
(2)根据材料二的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这条革命道路的历程。(5分)
7.(8分)(1)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1分)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单写事件名称一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因材初中课堂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中考资料
精品课件 | 9年级下册历史(1-20课)
时政热点: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解读
2021届九上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1)
视频:初中历史教学资料
2021年中考道法复习提纲汇总
初中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精编版)
八年级道法上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