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英雄的最好方式:少讲故事,多些警畏
1.
凉山森林大火,30名救火英雄殉职。其中包括27名森林消防队员,3名当地救火人员。3名当地救火人员分别是:凉山州木里县森林和草原局局长杨达瓦、四川省川林五处工作人员邹平以及木里县当地村民捌斤。
杨达瓦局长已经被媒体多次提及,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另外两名救火队员,他们不是专业的消防队员,可能是被临时抽调过来参加救险任务的,但他们的牺牲和消防队员是同等伟大的,他们都是英雄。
这么说,不是较真,而是担心身份不同关注度不同,后续的抚恤和赔偿可能会区别对待,尽管我强调也改变不了什么,但还是觉得说一下好。毕竟,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牺牲的救火队员身上,他们的朋友圈截图一次次让国人泪崩,两名非专业救火队员一定程度上被选择性冷落了,虽然他们的家属此时根本不会在意这些。
2.
27名森林消防队员,一个80后,24个90后,两个00后,平均年龄只有23岁,最小的只有18岁。他们有的已经成家,有了女儿,有的妻子刚刚怀孕,准备9月份举行婚礼,最小的那个可能还没有谈过恋爱……谁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生命定格在3月的最后一天。
这个时代,即便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很多人生的出路,即便是当兵入伍,未来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他们现在已经无从选择。不唱高调不煽情,也不要说什么英雄无悔,如果可以,他们和他们的亲人也许都会做出另一种选择,这实在是人之常情。
一场森林大火,造成30名救火人员的牺牲,死亡率之高并不多见。911事件中,消防队员的死亡人数是343名,但两起灾难的烈度和危险性无法相提并论。911是人为的恐怖袭击,目的性强杀伤人巨大,而凉山火灾是自然灾害,理论上说逃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911事件中遇难者一共是2996人,而凉山火灾除了救火人员,似乎还没有造成其他人员的伤亡。这么一比较,30名救火人员的殉职就显得格外刺眼。
最重要的一点是,911事件中的消防队员是为了救人而涉险,而凉山火灾中的消防队员是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死的。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生命和财产究竟孰轻孰重?
3.
于是有人就说不该让消防队员拼命救火,还引用美国的案例来说明,森林大火就该让它自行燃尽。这个说法很快遭到驳斥,有网友科普说:森林大火烧起来难以控制,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岂有不扑之理?自古以来的原则就是:平民疏散,能灭则灭,实在灭不了就清理出隔火带让其自己烧完。放任不管只有一种可能:实在是没办法了。
消防队员灭火是天职所在,这个是无法推卸的责任,放任不管的说法肯定不靠谱。网友多半也是基于此次扑火伤亡太大才说出这种极端之话来。
但我也不太明白这个科普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才能放弃扑火?“实在没办法”又是从何而来?这个实在难以把握。
要知道,在我们的语境下,“人定胜天”依然还是有市场的,诸如“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之类也很流行,几乎就不允许“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存在。
有些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集中力量完成了叫“人间奇迹”,完不成才叫死亡。拿这次凉山森林大火来说,30名扑火队员牺牲,算不算实在没办法了?
4.
权威人士分析了此次大火扑救的难点,海拔高、风力大且方向不定,地形复杂,以及火场下可燃物裁量多等等。
30名扑火队员牺牲,主要原因就是遭遇风向突然转变,发生了轰燃现象。这当然是个意外,但这些客观因素是可以事先预见的,那么执行任务前有没有作好充分的预案呢?
我相信是有的,只是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比如在确保当地民众安全的情况下,救火队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弃救火,及时逃离火场,舍财而保命。
据公安部统计,近年来发生的较大火灾中,牺牲在一线的消防人员年龄普遍较小,平均年龄只有24岁,和这次火灾大概相当。
美国牺牲的消防官兵年龄为49岁。按照年龄组划分,30多岁的消防员死亡率最低,20多岁的其次,40多岁、50多岁、60岁以上的消防员的死亡率都较高。
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兵役消防制”,消防员是正在服役的军人。服役几年,退役之后,就从事别的职业了,所以消防员永远是年轻人。美国实行的是消防职业化,如果你喜欢这个行业,就可以一直干下去,而且待遇还很不错。
5.
很难一刀切地认为哪一种模式更好,但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用人成本,仅从技术层面分析,显然职业化更科学一点。
因为年纪大,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消防是一种最需要经验的职业。待遇与职业危险性直接挂勾,也更人性化,让消防员时时都能感受到职业成就感,而不是殉职之后才能被人想起。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两种模式的思维方向也不同。军事化管理下的消防员,冲劲足意志顽强,更注重对上级命令的绝对服从,具有牺牲精神,有时候甚至是完全不计代价的。
职业化的消防员,虽然意志品质差点,但奉行专业主导,遇到危险,应变能力更强,指挥系统也更灵活和高效。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消防员是把救险当成天职和使命,而职业化的消防员只是把救险当成工作而已。
6.
3月31日,一名在此次扑火任务中牺牲的消防员,在朋友圈中写道:“来,赌命!”不幸的是,这一次,他赌输了。一个“赌”字,让人生出无限敬意,也感到无限的悲凉。然而,命,真的是拿来赌的吗?有没有不赌的权利?
越来越多的人赞成消防员职业化,但也有反对者。他们担心,职业化后会出现见死不救的现象。还举例说,2012年,英国汉普夏郡25个会游泳的消防员,面对只有1米深的池塘,竟搬出《消防员自我保护工作条例》,拒绝援救溺水癫痫病人,当事人最终不治身亡。
我不太确定这个案例的真实性,因为太过离奇,或许有其他原因也不得而知。我感兴趣的是,英国有《消防员自我保护工作条例》,我们有没有?
好像是没有。我没有查到原文,但既然有这个《条例》,那就至少说明,第一,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哪怕是消防救灾,消防员也要保护好自己,这就给了消防员在特定情况下拒绝的权利。
第二,强调了生命至上的原则,价值排序中,生命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不容质疑,不应该被某种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所绑架。
如果一个生命换来的不是更多的生命,而只是一堆荣誉,那么牺牲还有什么意义?
7.
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面对这种灾难,喜欢讲故事。
这边30名救火英雄的遗体刚刚送回西昌,那边媒体就已经兵分几路,对英雄家属开始了跟踪式的追访,深度挖掘英雄的成长经历,有些报道短短几个小时就已经出炉了。
道理上,我倒是能理解,也不认为是消费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歌颂英雄,宣传正能量,总不是坏事。
但是情感上我不太能接受。因为他们的故事其实平平淡淡,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殉职和他们的人生经历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除了再一次引发人们的惋惜和感叹,并没有太多的价值,一定有必要这么做吗?
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死亡率最高的兵种。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消防员用生命来守护我们的安全护航。敬畏英雄,悼念英雄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专业主义,树立生命至上的原则,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告慰英雄。和平年代,我们哪里需要英雄,只希望每个人都好好活着。
往期文章
原创作品 欢迎转发
交流请留言或添加作者微信号:qmmc326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在看”或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