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1·上海》:他为上海街头的变化留下底片 | 眼光

眼光工作室 湃客工坊 2022-04-11

点击视频,观看我们与邬立强的独家访谈
邬立强把自己定义为“人生玩家”,拒绝社会施加的框架,只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因此他的经历很多,新闻摄影师、广告创意人、音乐创作者、作家、电视节目制作人、模特公司总经理、美食家、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概念艺术家……
他独身住在平江路的小独栋里,二层是现代的生活空间,蒸汽时代的大电扇和一体化音响共享同一个平面,客厅正中的茶几上是刚读完不久的书《上海秘密战——谍战、阴谋与背叛》。沙发后面,书架占据整面墙壁,《海上繁华梦》、《老话上海法租界》、《上海月亮》、《上海春秋》......邬立强是上海人,也住在上海文化里。
摄影师邬立强
邬立强年轻时
书架上放着上海相关的文献和邬立强年轻时的照片
因此催生出对上海浓厚的情感,他觉得为这个城市留下一些记忆是责任。2021年邬立强拿出给城市的献礼——摄影集《1991·上海》。年轻时和摄影师雍和“大哥”爬到国际饭店的楼顶上,雍和扬手指着身下的城市,“以后这一片会全部不一样的。”这句话成为邬立强记录变化的动机。
早年他骑着单车拍照,每天带四盒胶卷出门,用一台Canon AE-1记录下1991年上海的街头细节,进而描摹出整个城市的时代轮廓。采访里他蹦出一些属于那个年代的词汇,FEC侨汇券,生煤球,钢宗锅子......这些记忆的实体被他记录下来,经过两年时间整理制作,变成300多张照片,303页的厚重画册。
《1991·上海》画册内页
邬立强的镜头会捕捉下一些城市的“街头规则”:弄堂年代老房子隔音效果差,男男女女的争吵少在屋里厢发生,他们只在街角的公园里打冷战;家里管得严,女孩子害怕父母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就让男孩在弄堂口叫自己的名字,一嗓子出来,就知道是相好在门口等着;除此之外还有尚未建成的东方明珠,少了一颗“珍珠”,曾经孤零零地站在上海滩......
整理照片时,他给因偷窃自行车被警察逮住的年轻人打上马赛克,“现在30年过去了,万一他的儿子孙子翻到我这本影集,看到了多不好,人总会改变。”是老克勒的细腻和柔情。
《1991·上海》画册内页
36度高温的夏季,冷气没法爬升到阁楼,邬立强给我们看他留存的两万多张胶卷底片,这里留存着他的回忆和青春时光。他还有一个大袋子,里面是一整摞来自90年代的手写书信,他挑出一封贺卡摊开,纸张已经发脆泛黄,印着已经变色的蓝灰墨水。“这是别人写给我的情书,怪不好意思的”。
邬立强收藏的胶卷底片
《1991·上海》整理手稿
邬立强现在不拍照了,因为人人都能拍数码时代,胶片不如以前吃香,他还记得过去洗胶片的日子,暗房是狭窄的公用厨房改装的,一猛子扎进去,出来时上海的天空已经蒙蒙亮。

* 本文图片均来自邬立强《1991·上海》

撰文 / 宗辰

拍摄 / 马丁 徐婉

剪辑 / 马丁 宗辰

制片 / 宗辰

营编辑 / 胡雅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