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并文 / 杨文瑛 陈必欣
将近晚上十点了,林思然还坐在工作室里,对着电脑里进度缓慢的的毕业论文发愁。这是她读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进入10月份,林思然才艰难地启动了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在距离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篇论文的最终结果,只是林思然需要面对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的一个而已。夜越来越深,工作室里只剩下林思然一个人。文献实在读不下去,林思然随手把网页切换到了豆瓣。也许是自己曾经发过关于读研的牢骚,她最近常常在推荐栏看到很多“后悔读管理”、“后悔读新传”、“后悔读会计”之类的小组。“既然有后悔读这些专业的,会不会有根本就后悔读研的?”林思然突然起了兴趣,开始寻找建立小组的入口。申请建组的流程比林思然想象的要简单,晚上10点06分,林思然在自己新创的“后悔读研”小组里发了第一篇帖子:“读研后发现这是个坑!学术没有搞起来,就业也变得更加迷茫,还不如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了……可能也许大概,我不是一个人后悔读研??”在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后悔读研”小组下聚集了超过5000个成员。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他们被困于读研生活的迷茫与低落之中,曾经梦寐以求的地方,如今却再难承载起最初的期待。
2020年10月22日,林思然成立了“后悔读研”小组
图源:豆瓣
本科时,林思然就读的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传播艺术,但抱着今后想当高校老师的梦想,林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研。第一年,她考研失利,选择二战后,虽然终于达到了国家线,但依然只能接受调剂,进入了陶瓷艺术专业——一个在林思然看来,仅仅只有“名字”能和自己的原专业找到一点共通处的陌生领域。刚开始读研时,林思然还坚持着毕业继续读博的想法,但跨专业后陡然上升的科研难度,以及导师的相关建议,让她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她目前就读的是一所双非院校,林思然坦言,这样的“出身”,无论是将来考博,还是完成博士学业后在高校找工作,都必然阻碍重重。“老师也很真诚地跟我说,困难挺大的。”林思然最终选择妥协。放弃了原本的职业规划,林思然开始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考虑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但就自己如今的学校和专业而言,这条路同样不好走。在创立“后悔读研”小组前的一段时间,林思然一直在关注国家公务员的岗位招聘信息,她把发布出来的岗位一一整理出来,打印好带到工作室,和几个同门一起研究。“我们一起翻名单,看看有没有自己能报考的岗位,翻了得有半个多小时,前前后后都看了一遍,发现几乎一个都没有。”允许艺术专业报考的岗位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有些要求有书法之类的特殊技能,有些虽然不限专业,但要求有工作经验。林思然依然能清晰回忆起当时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失落感:“那么多岗位,我连一个报考的机会都没有。”“用本科专业就业它不香嘛?非要来读个就业难的研究生专业!”在“后悔读研”小组发布的第一篇帖子里,林思然没忍住将关于就业的苦恼倾吐而出。但她没有想到,这篇帖子并没有石沉大海,而是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甚至有网友直称这种经历是“世另我”(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第二次备考期间,林思然曾短暂地在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营销策划岗实习过,公司就在家乡城市,也恰好和自己的专业内容对口。面对就业的重重迷茫,林思然曾考虑过要不要回到这家公司应聘,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读了三年才拿硕士学历,起码也得把学历用上。”对于如今的林思然来说,硕士学历似乎更像是一把“枷锁”,“算是一个困扰了,因为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学历的程度,不上不下,一些企业必须要读研就可以入职,但一些更好更体面的工作又达不到,处在中间的一个位置上,反而成了一种尴尬。”
曾经对于职业的理想规划被逐一打破,每次打开朋友圈,看到早早开始工作的本科同学又发了公司活动的照片,甚至已经结婚晒娃,林思然不断陷入迷茫与失落之中:“感觉人家的人生真的是一步一步在进行着,我还在读书,就像停滞不前了。”读研的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导师
林佑也是“后悔读研”小组的成员,在这里,他围观过其他人的挣扎,也吐槽过自己的遭遇。
林佑真正开始产生后悔读研的想法是在研二,这是无法挣脱、无可奈何之下逐渐明晰的一种想法。他是一所985高校的学生,三年前保研本校。本科期间,他的成绩总体保持在年级前10%,大大小小的奖学金能拿的基本也都拿到手了。读研在他的看来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选择。辅导员和党委书记经常在年级大会上提倡读研深造这样的思想,大三、大四开始,身边的老师和学长学姐们也都开始说着读研的各种好处。此外,林佑所在的学院,并没有设置关于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课程,因而临近大四,对于找工作这件事,他是非常迷茫的,“完全不知道干什么,也什么都没准备好”。“想要读研很大原因还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吧。”林佑坦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己也算是跟风。当初选择保研本校,林佑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考虑。首先,留在本校,“什么都熟悉一点,更有安全感。”而更深究一层,他觉得是自己不够自信,所以不敢去争取。其次,他在本校也有心仪的一位老师,所以留下也是不错的选择。林佑心仪的老师并没有把他收入门下,在时间紧迫、选择不多的情况下,他找到了现在的导师,“职称是教授,简历看着也很漂亮,所以就选了他。”研究生的生活和本科是很不一样的,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林佑忽略了这个问题。在读研之前,他的基本设想是,“和本科应该差不多,靠自己努力就可以了。”读研之后,林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过于简单,“本科读书的时候,其实和高中蛮像的,你就上课、复习,考前抱抱佛脚,偶尔搞搞竞赛。只要你自己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一定能取得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但读研可不是这么一回事,尤其是摊上工科这种要做实验的,没有一个好的课题,没有一个好的指导,真就是瞎猫,天天想着啥时候能碰上一个死耗子。”说到课题和指导,就绕不开导师。林佑直言,像他们这样的工科生,读研的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导师。而谈及自己的导师,林佑推翻了读研之前的认知,“事实证明,简历是有水分的。”对于读研生活的这段师生关系,林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教育PUA”。“他没法给你正确的指导,但当你失败时,他会一股脑地认为是你一个人的错,跟你说你不行,也跟别人说你不行。有时候多难听的话都有。但打一棒子,给一颗糖,每次骂之前或者之后,总有一句,老师都是为了你们好。” 不同于林佑的导师在主观上的严苛,齐枫的导师则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无法提供给齐枫一些必要的帮助。齐枫目前在长三角地区的一所高校读研一,从文科专业跨考到信息管理的他,由于没有理工科的基础,面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感到前所未有的吃力。“我不想找老师,不想开组会,这种东西我都尽量避免。我自己也没什么可问,一篇文章90%都是看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又不是说90%看懂,就10%看不懂,就这10%去问老师。完全看不懂,你怎么去问老师?”在问不出问题的困扰之外,老师无法给予指导是另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受到2020年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影响,一个老师需要带更多的学生,齐枫的导师在2020年收了10个研究生。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老师无法再像以往那样,每个学生都照顾到。除此之外,齐枫的导师已经五十多岁了,对于学术前沿不再有过多关注,齐枫的课题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多时候他也不太明白,组会上的指导更像是完成一个任务而已。没有好的课题,得不到恰切的指导,出不了成果,林佑还得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我们工科,很多会接一些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和你的毕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呢,老师接了也不可能自己做,于是开个会,告诉你那边要求是什么,给你讲大概的方案,然后你就开始给他做,甚至有的人还会被派到项目上去跟进项目。”与先前设想完全不同的研究生生活,让林佑放弃了读博的想法,对学习的兴趣、欲望也极度下降,“对自己会很失望,对未来的希望感觉也丢了很多。”林佑也曾和朋友们谈起过自己糟糕的读研生活,得到的回应都是“坚持下去”这样千篇一律的字眼。后悔、烦躁、难受等情绪如同淤泥般沉积在心底,在忙碌学习的间隙,时常翻涌出来。
“后悔读研”小组中,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太相同。相较于林佑过于繁重的学业,严馨则为自己太过“悠闲”的读研生活而感到焦虑。严馨是考研学子中典型的三跨生(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从经济类专业跨到了电影学,从211跨到了985,从长三角地区跨到了西南地区。高难度的“三跨”背后,严馨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浪漫”。“因为本科是经济学,属于商学院,就是感觉跟同学的兴趣爱好不是很相合得来,然后那个氛围我也不太喜欢。我本身就是属于那种小镇做题家,高中时候就一直很努力学习,也没有什么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当时是觉得自己对一些文化或者艺术类的特别感兴趣,我觉得热情是很大的,然后就觉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选择了艺术类的专业。”从211跨考到了985,在外人看来,是跃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但严馨却有着自己的担忧,“我现在这个专业,如果你去工作的话,学历好像没那么重要。”电影学院的学生,如果要去影视公司或者广告公司,会写稿子、写剧本、剪辑等技能,工作其实并不难找。严馨也与同专业的本科生交流过,他们一致认为这个行业的门槛并不高,考研的原因大部分也是想留在西南这个地方。严馨后悔读研的心理来得更早。研究生入学一个月之后,现实生活与想象的巨大落差让她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在焦虑中这样的想法日渐萌生。这似乎是文科研究生的一种通病,过于松散的学习环境和放养式的导师,与竞争极为焦灼的社会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这样的反差下,“无所事事”的文科研究生们开始怀疑自己读研的价值所在。“在考上之前,就知道了某些老师是很厉害的。但是上了学之后发现,他们其实是在学术上比较厉害,但在授课上,包括一些跟学生之间的交流上,我觉得做的是不够到位的。”从经济类专业到艺术类专业的跨越,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转变。严馨本科期间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应试型的,背书、做卷子,有固定的答案。而电影学本身所具备的艺术气息,决定了它的散漫与自由,学生的课程学习相应地也会更具发散性和不确定性。严馨觉得,老师们好像不太看重课程,他们认为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探索。具体到日常的上课,“很多老师讲的内容,就跟我考研复习的内容差不多,也没有更深入,就我已经复习过了。上课会有讨论的环节,就是我们小组做一个汇报。比如说一次课是四节,一节或两节老师自己讲,剩下的就是我们汇报。我之前想的是老师会讲很多,我没想到会让学生讲很多,其实学生自己交流的话,水平提高得很少,我们其他人也学不到很深入的东西。”除了老师的日常教学有些“水”之外,学院的课程设置也不太合理。“就全是理论性的课程,如果我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的话,像一些技能,我们在学校是学不到的,需要我自己私下去学,比如说像视频剪辑,我们的培养方案上是没有的。”研究生对于读研生活产生的落差感,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信息的不畅通。严馨在考研期间,咨询过各种机构以及学长学姐,但真正开始读研生活,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我们这个专业的话,很多在做考研辅导的都是往届的学长学姐,你要咨询他们,他们肯定是鼓励让你考研的,不会有人跟你们说学校不好之类的话。”大环境下考研热不断升温,真实的读研生活和毕业规划湮灭在各种美好的宣传和想象之下。“我现在考虑的话,可能还是会找一些跟本科相关的实习。因为我们这个专业,我现在的老师跟我说的是,大部分学长学姐还是考公务员,或者是考选调什么的,也是在做跟自己专业没有一点关系的工作。”
“面对不上不下、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中国青年没有退出机制。”在“后悔读研”小组一篇帖子下,一位网友这样回复道,这句话也让林思然印象尤其深刻。虽然读研以来关于后悔的念头频频出现,林思然却最终也没有做出那个决绝的选择。三年过去,研究生生活带给她的影响之一就是让她“心气儿没那么不着边际了”,林思然觉得这既是成长,但终归也很遗憾,“像是把整个人磨平了,雄心壮志都没那么燃了。”“退学要趁早”,林佑直白地总结道。进入研三,林佑清晰地认识到“退学”对于自己而言,已经是一个不可能的选项了。“成本太大了,而且找工作也很难给HR解释为什么要退学。”能坚定地做出这个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选择,在林佑的眼里反而是值得“佩服”的。“(退学)时间越晚,成本越高,心理压力越大。”距离发帖过去了几个月时间,齐枫也不再有强烈的退学想法了。但对于未来,他的规划里依然是一片迷茫。本科时他曾有过进企业做管培生的计划,但面对如今繁重的学业和课程压力,齐枫早早把原来的想法抛之脑后:“我现在就想着怎么毕业就行了,找什么工作无所谓了。”在考研时,齐枫曾对信息管理专业抱有不小的期待,觉得这是一个热门的行业,但经过将近一年的亲身体验,跨专业学习的难度和科研压力让他很难再提起乐观的心态:“这个环境那么差,能找到啥工作?看缘分吧。”同样怀抱着后悔心理,严馨只能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再去想这件事,也不要和别人抱怨。“让自己忙起来吧”,严馨决定在课外多找一些实习,多学习和专业相关实打实的技能,面对即将到来的开题报告,也多花一些时间去自己钻研文献。至于曾经考虑的退学,冷静下来后,严馨也清楚地意识到其中可能的种种风险。既然不能退出,只能用自己的努力尽可能让读研生活更充实一些。“其实人生很长,就把这段时间当作人生中的一个经历吧。”严馨说道。林思然的想法也是如此。站在即将毕业的关口,林思然仍然觉得如果重新回到本科,自己大概依然会做出读研的选择,她仍然会期待读研可以给自己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林思然投了一圈简历,最终还是决定把目标定为成为大专院校的老师,算是在当初成为高校老师的理想与并不如意的现实之间作一个权衡。唯一有些刺痛她的,是在面试一些学校时,面试官会毫不留情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这所学校读研?”林思然总是被问得措手不及,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怎么说呢,不考研有不考研的后悔,考研有考研的后悔吧。”即将从读研这座“围城”中离开,个中感受或许只有自己能知道,但林思然相信她总还是能从这片地方带走一些什么。“都是人生的经历,每一步都会算数的,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用。”运营编辑 / 杨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