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年度大展珍稀文献展品一窥 | 东方园林艺术之西渐
导
语
2020年11月2日至23日,上海图书馆将在第一展厅举办题为“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的馆藏文献精品展。本次年度大展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通过文献展现人类文明的互学互鉴与交流交融,将展出共计104种珍稀文献。
在展览开幕进入倒计时的这一个月里,在展览开幕进入倒计时的这一个月里,我们将挑选部分与展览相关的馆藏文献,通过这些文献背后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带您提前一窥本次年展。这期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关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如何被一位英国建筑师相中,并被他漂洋过海带去英国,融入西方......
东方造园论
1
对良亭美园的喜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到古罗马的维特鲁维乌斯,古今东西的建筑师都致力于寻找造园的秘诀。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往往对东西合璧的园林屡见不鲜,但这或多或少地要归功于过往建筑师们曾经的探索。其中,威廉·钱伯斯和他的《东方造园论》便是不可缺略的一环。
《东方造园论》
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帕拉迪奥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钱伯斯于1723年(一说172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一说斯德哥尔摩)的一户苏格兰商人之家。16岁时,渴望旅行与冒险的钱伯斯入职瑞典东印度公司,从此与东方艺术结缘。在18世纪40年代,钱伯斯前往孟加拉,此后又两度来华,并在此期间发现了自己对绘画与设计的强烈兴趣。在广州,钱伯斯留下了不少关于中国建筑、园林和服饰的素描,同时开始研习数学。
威廉·钱伯斯
1745年后,钱伯斯转攻建筑,因此于1749年负笈法国和意大利,饱览了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遗迹,并绘制了无数素描。1755年,钱伯斯学成归国,不久便幸运地得到了布特勋爵(Lord Bute)的青睐,于1757年荣任太子的建筑学教师。太子继位后,他被擢升国王的建筑顾问,从此飞黄腾达,不仅受命设计了位于伦敦的萨默赛特宫(Somerset House)和萨里郡(Surrey)的邱园(Kew Gardens),还参与创办了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并出任其第一任财政官。
2
《东方造园论》
由此,钱伯斯对中国艺术的垂青格外值得注意。早在他34岁时,一次广东之行已让他写出了《中国建筑的设计方式》(Designs for Chinese Buildings)一书。此后,钱伯斯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有增无减,于是就有了本展中的《东方造园论》(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该书出版于1772年。彼时,东方风格的建筑风格正风靡于英国。早在17世纪,伦敦和利物浦等港口城市便开始对亚洲进口的商品情有独钟。18世纪初,英国人甚至开始直接仿制东方的漆器。在这种背景下,钱伯斯于18世纪末推出了这本关于东方园艺的论著。
在此书中,钱伯斯开宗明义地表示他作书的缘由是为了通过借鉴中国的造园艺术来诊治当时欧洲园林设计中的弊病。钱伯斯极其推崇园艺,认为园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不同于建筑与绘画,欣赏一座园林不需要任何的知识,所以造园艺术雅俗共赏。同时,园林又不像雕塑、建筑和画作一样一成不变。昼夜、四季、天气乃至动植物的自然变化会使它呈现出无数种样貌。可惜的是,在钱伯斯看来,当时欧洲的造园艺术普遍不尽如人意:英国的园林常显小气,欧陆的园林又普遍过于浮夸。因此,钱伯斯决定从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寻找灵感。
《东方造园论》
钱伯斯首先称赞园艺和园艺师在中国拥有的崇高地位。不同于把园艺师当做工匠的英国,中国的园艺师身兼画家与哲学家,而园艺也被认为与国家的文化形象息息相关。另外,他觉得中国的园艺师不仅取法于自然,还会在设计中考虑园主的个性和财力,为每位园主量身定制合适的园林。同时,他欣赏中国园艺不囿于自然的限制,敢于大胆展示设计师对自然的改造,并认为这是至臻完美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次,钱伯斯还格外称赞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多样性:不仅有移步换景的设置,也有对四时变化的考量。为此,钱伯斯分别介绍了中国园艺中对不同建筑的运用方式,特别是水景、道路、桥梁、岛屿和动植物。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这些设置永远都服务于园林的主题和园主的个性,从不会喧宾夺主,更不会戕害自然。并且不同于欧洲园艺的繁杂,中国的造园艺术力求雅洁。在钱伯斯看来,正是如此,中国的园艺更胜欧洲一筹。他甚至评价道:“那些了解东方的人一定知道没有什么是东方式的宏伟不能创造的。······欧洲艺术家虽然无法超越东方的光辉,但还是可以尽量取法于他们······”。
3
虽然18世纪的英国普遍好尚东方的风格,但钱伯斯对中国园艺的推崇在他那个时代依然标新立异。然而,若不是有许多像钱伯斯那样心胸宽广、思维开阔的艺术家,我们恐怕永远无福享受东西合璧的建筑带给我们的愉悦。
在钱伯斯的众多建筑作品中,位于伦敦邱园的中国佛塔是其东西合璧风格的代表作。
邱园宝塔,现位于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
造塔的缘起是十八世纪中期威尔士王妃想要建立一座异国风情的植物园以容纳从各殖民地带回英国的珍奇植物。于是在1761年,钱伯斯便受命为该园设计各种建筑。其中,居于园林中央的中国佛塔落成于1762年。该塔高163英尺,共十层。当时,它不仅是园中最宏伟的建筑,也提供了第一个鸟瞰伦敦的观景台。钱伯斯的设计灵感据说源于南京的一座佛塔,因此不同于欧洲的类似建筑物,该塔并无太多线条与细节。此外,在建成之初,它还饰有80条色彩丰富的中国龙。由此,该塔让当时的英国人得以一窥中国的建筑风格,对文化交流不无裨益。
展品文献以外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系肯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往期推荐:“文明互鉴”年度大展珍稀文献展品一窥 | 从出版文种的变化看西方通用语的转变
2020年11月2日至23日,上海图书馆将举办题为“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的馆藏文献精品展,欢迎大家点击“预约入馆”—“展览预约”,莅临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