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春杨等 | 人口流动视角下的最优土地配置与财政政策

傅春杨等 财贸经济 2024-03-17



点击封面立即订购 | 2023年








作 者   傅春杨  周慧珺  龚六堂

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个体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在居民自主选择居住地与劳动供给时间的情况下给出了政府最优的土地配置和财政政策规则。研究发现,政府会根据目标函数中福利和产出的权重、各个地区的人均产出等变量及人口流动摩擦程度等参数制定各地区土地配置的总体规划。当人口流动摩擦较小或对于产出的关注程度较高时,对于高收入地区,政府应当将更多土地配置到住宅用地上。最优的财政政策组合可以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征税和对非房地产企业的补贴来实现,且对非房地产企业的政策总是优于房地产企业。由于住宅用地相对工业用地的价差内生于土地配置,当政府使用其最优政策时,可以得到住宅用地的价格将内生高于工业用地价格。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土地配置  财政政策

作者简介 

傅春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102488; 

周慧珺(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100836;

龚六堂,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100871。

刊  期  《财贸经济》2023年第9期





长摘要


1.研究心得体会作为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和家庭消费结构转变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在选择工作和居住地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工资收入及更广阔职业前景的城市。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劳动力的短期流动转为在流动地的长期居住和生活。以住房价格为代表的流入地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成本也成为劳动者选择长期工作地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吸引更多人力资本,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采用了各种财政政策来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提高当地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作为代价,这也加大了地方财政的支出负担,降低了自留比例。除一般的财政政策外,土地规划等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也是政府政策影响人口迁入和迁出的重要途径。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到底应当如何在政策的利弊间进行权衡取舍,制定最优政策?近年来,户籍制度在不断放开,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摩擦正在下降。在这一形势之下,最优的政府政策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规范性问题,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外审过程中,审稿专家就研究假设、数值模拟等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此再次感谢审稿专家及编辑部老师的审阅工作。由于主要讨论财政政策,我们的文章中尚未引入货币及货币政策,但正如审稿专家提到的,在土地市场研究中,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值得重视,而这也将成为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2.研究主要内容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关于人口流动及其影响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及现有文献的缺憾,本文建立了包含内生区位选择、异质性个体、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和GDP竞争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政府的最优决策模式。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在空间一般均衡模型下加入了中国特有的土地财政和区域竞争,在几种不同的政府最优化问题下给出了最优的土地配置和财政政策规则并进行了福利比较;第二,在一个包含人口流动摩擦的异质性地区模型下得到了土地市场内生的价格分化并解释了其理论机制,将人力资本的流动和土地市场的分割在理论上联系起来;第三,本文量化了地方政府政策应当如何随着人口流动、考核激励和技术创新的变化而变化,为人口流动背景下政府土地规划与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严谨的规范性证据。研究表明,政府会根据目标函数中福利和产出的权重、各个地区的人均产出等变量及人口流动摩擦程度等参数制定各地区土地配置的总体规划。当人口流动摩擦较小或对于产出的关注程度较高时,对于高收入地区,政府应当将更多土地配置到住宅用地上。最优的财政政策组合可以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征税和对非房地产企业的补贴来实现,且对非房地产企业的政策总是优于房地产企业。由于住宅用地相对工业用地的价差内生于土地配置,当政府使用其最优政策时,可以得到住宅用地的价格将内生高于工业用地价格。本文的结论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顺应户籍制度放开趋势,适时调整土地配置策略。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户籍制度的不断放开,我国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且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的结论表明,地区的最优土地配置和财政政策都会随人口流动的难易程度变化而变化。可以适当将更多的土地资源调配到住宅用地上,以此降低住宅用地价格,提升工资收入对于劳动力的吸引程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合理设计财政补贴方案,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研究表明,地方对于非房地产部门的最优补贴政策总是强于房地产部门。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可以适当将更多的关注放到非房地产部门上,通过更加积极的补贴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三是适当放宽对于大城市住宅用地的管控,提高人才吸引力。本文研究表明,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生产技术越高的地区被分到的住宅用地占比越高,因为只有这样,这一地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并以更高的效率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这些生产技术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住宅用地都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限制了大城市的快速扩张,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有可能限制了人力资本的流入,减缓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站在整体经济发展的立场上,可以适当放宽对于大城市住宅用地的管控,以更宜居的条件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增长。

欢迎关注








往期回顾 | 点击查看

2023年第1期目录摘要
2023年第2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3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4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5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6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7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8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9期目录摘要
征订信息

微店订阅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

传 真:010-59366566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