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爱民、赵业翔 | 价格冲击、资产抛售与银行网络系统性金融风险

周爱民 赵业翔 财贸经济 2024-03-17



点击封面立即订购 | 预定2024年刊物九折








作 者   周爱民 赵业翔

内容提要  基于价格冲击下银行网络的直接损失特征,本文建立了多轮资产抛售(MR-FS)模型,构建了可内嵌于理论模型中的系统性风险相关指标,分析了银行间直接关联传染和间接关联传染过程,探讨了“网络和机构”双视角下资产抛售全链条机制,进而对价格冲击下中国银行网络系统性金融风险微观生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否显著积累的关键在于市场风险传染与资产抛售主体、个体抛售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小冲击下以小型银行系统去杠杆抛售为主的传染机制不会显著积累系统性风险;大冲击下以大、中型银行系统破产抛售为主的传染机制会跳跃式积累系统性风险。在传染风险来源方面,系统性脆弱集是外部风险的直接“放大器”,系统性传染集是抛售传染风险的主要风险来源。在风险影响因素方面,银行风险指标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力与价格冲击大小显著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重点关注网络脆弱性(包括杠杆水平和杠杆偏度)和规模集中度(包括资本的向上、向下集中度)。本文的研究为间接关联理论下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提供了中国视角下的经验证据,为监管部门开展异质性监管、识别抛售风险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价格冲击  资产抛售  系统性金融风险  MR-FS

作者简介 

周爱民,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00350;

赵业翔(通讯作者),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300350。

刊  期  《财贸经济》2023年第10期





长摘要


现代社会中,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对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这些银行机构间通常存在相似的资产持有,由此所产生的间接关联网络为外部冲击提供了隐蔽的风险传染、放大路径,这是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作者对相关主题进行文献综述后发现,间接关联研究目前存在关联路径单一、微观基础不统一、冲击假设严格、资产合成谬误、中国视角下理论与经验讨论较为匮乏等问题;然而,间接关联是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更深层次原因,对其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开展相关研究。研究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包括:银行财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累积资产抛售量的合理测度、思考价格冲击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微观积累过程与影响因素等。最终,本文作者通过数据清洗与测试、查阅书籍、同行请教等方式克服了困难。在投稿过程中,感谢外审专家对本文的仔细研究和宝贵意见,由于文章前期比较重视模型的推导,因此初稿在逻辑框架上有所欠缺,外审专家精准地找到并指出了文章的弱点,在修改过程中所提的建议显著提高了文章的阅读性。我们非常感谢《财贸经济》给予的机会,感谢编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显著提高了本文的审稿效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理论模型,如在本文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包含政府、实体企业等多部门的复杂间接关联模型,并将数据细化到银行、企业微观层面,如将数据细化到每个银行与企业的地理坐标位置,从而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探究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积累与传染机制。具体地,为认识间接关联视角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基于价格冲击下中国银行网络的损失特征,建立了多轮资产抛售模型,构建了可内嵌于理论模型中的系统性风险相关指标,分析了银行间风险传染通道,探讨了“网络和机构”双视角下的资产抛售全链条机制,进而对价格冲击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本文边际贡献有以下三点:一是在模型设计上,将“去杠杆抛售行为和破产抛售行为”统一到Detering等(2022)理论框架中,并将直接关联损失从间接关联损失中剥离开来,突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生成的本质特征;二是在研究视角上,通过开展不同价格冲击下银行网络资产抛售仿真实验,从网络和机构视角为银行网络系统性风险微观生成机制提供中国资本市场下的经验认识;三是在风险指标构建上,不再局限于单一机构视角下的风险测度研究,而是从机构集合角度构建了可以测度银行个体风险贡献程度且可内嵌于理论模型中的风险指标,为研究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数据支撑。研究发现:第一,在时空特征方面,价格冲击下中国银行网络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时变趋势呈现二阶段特征,即中国银行业在2007-2013年系统性风险较高,在2014-2021年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显著下跌趋势。第二,在风险生成机制方面,随着价格冲击力度的增加,银行网络中个体行为选择逐渐从“去杠杆抛售为主,破产抛售为辅”过渡到“破产抛售为主,去杠杆抛售为辅”,银行网络的市场损失构成逐渐从“去杠杆抛售损失为主,破产抛售损失、直接关联损失与间接传染损失为辅”转变为“破产抛售损失与直接关联损失为主,去杠杆抛售损失与间接传染损失为辅”。第三,在风险传染来源方面,银行网络中系统性脆弱集是价格冲击传染风险的主要风险来源,其中脆弱性银行是价格冲击的直接“放大器”;而银行网络中系统性传染集是抛售传染风险的主要风险来源,是价格冲击的间接“放大器”。第四,在影响因素方面,小冲击下银行杠杆水平是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银行资产与资本规模是影响银行传染性的主要因素;大冲击下,银行杠杆水平是影响银行传染性的主要因素、银行资产与资本规模是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银行破产指标优于去杠杆银行指标;杠杆偏度指标在小冲击时优于杠杆水平指标;资本规模集中度整体优于资产规模集中度。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条针对性政策建议。第一,从系统性风险审慎管理角度而言,监管部门应该在小冲击时期加强对市场杠杆偏度和资本规模向下集中度的关注,此时杠杆偏度越低、资本规模向下集中度越高,系统性风险越大;在大冲击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资本规模向上集中度的关注,此时资本规模向上集中度越高,系统性风险越大。第二,监管机构应该紧密关注国内外环境变化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并在必要时及时组织对系统性脆弱集的救市措施。第三,完善资本市场工具、建立银行抛售专项平准基金,对冲银行抛售行为,提升银行网络自身抗风险能力。

欢迎关注







关于公开实证研究代码及数据等资料要求的说明点击查看






往期回顾 | 点击查看

2023年第1期目录摘要
2023年第2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3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4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5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6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7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8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9期目录摘要2023年第10期目录摘要
征订信息

微店订阅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

传 真:010-59366566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