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学子风采⑦ | 吴常亮:赤诚青春之心,不负少年之时

南师新媒体团 南京师范大学 2022-06-10

他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费孝通奖学金等累计金额逾三万元,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和台湾地区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篇,大学期间赴香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进行交流访学,曾获得


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选拔活动前十强

“黄鹤杯”2018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入围奖

第十二届华夏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青年组佳作奖

第二十三届天池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三等奖

2018年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特等奖

2017年江苏省暑期大学生“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专项调研活动三等奖

……


他是吴常亮,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如今已顺利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三所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资格。




告别迷茫的自己


吴常亮回忆起自己的大一生活,绕不开的两个字一定是“迷茫。”


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学生工作,他对自己的定位都非常模糊。加入了数个学生组织、兼职做校园代理、也参加过学校的各种比赛,意识到任何事情都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轻松。最后他发现社会学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在大一下学期转到行政管理专业。


“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做项目的人。我所经历的一些事,让我认识到应该用更科学的管理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转专业以后,吴常亮觉得自己一定要有新的开始,加之各方面都还适应得不错,学习也步入了正轨。足够清晰的自我定位,让他确定三件事是最重要的:学习、科研和做项目。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大学期间,吴常亮获得大小奖项70余项,所修课程均分92分,29门专业课分数超过90分,有两次交换生经历,一次是香港大学,一次是台湾师范大学,交换半年期间,所选课程均获得A或A+的好成绩。


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做项目和科研都需要很多时间,作为一名转专业的学生,吴常亮的课程自然比同班同学多,同时为了项目又需要请假外出调研和参加比赛,两者之间造成了时间上的矛盾。吴常亮只有在忙完项目后,通过熬夜来补上自己落下的功课。


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体现在了大学期间的成绩单和奖项上,现实没有辜负他。


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去明确自己的方向,目标越早明确越容易达成。一方面是要关注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有侧重性地去发展。最重要的是还是兴趣和方向。”




用敏锐的眼光

批判性的思维观察世界



2018年9月,吴常亮作为独立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管理信息化”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地方网约车新政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当时网约车还没普及全国,然而学术界很多人认为网约车代表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网约车的治理尚未达成共识,因此,结合专业优势,紧跟社会热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应用型研究文章便产生了


如何做好专业上的研究,吴常亮有自己的看法:


“文科专业最重要的是做调研,不能空口无凭,假期实践和平常的社会实践就是很好的途径;其次是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因为你需要引用各种理论来分析问题。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完整的执行计划。因为在科研方面,本科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而量化分析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得不太多,所以适合我的就是案例分析型的研究。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关注点,必须要有耐心和细心,不明白的时候就要多和老师、同学交流,批判性的思维和问题意识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品质,我们要在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中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之后,他又相继在有关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不仅如此,吴常亮为了强化自己的专业学习,与校外的同学合作,克服技术困难,撰写了计算机软件专利《行政管理理论模型建构》和《基于三阶超分隐马尔可夫模型情感识别系统》。



在台湾师范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吴常亮再一次选择了社会学,而这次交换生经历,也让他收获颇丰。


两岸的文化差异,给了他更多的思考角度。他在台湾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有一门课为贫穷社会学,当时恰逢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他想,如果能够学好这门课,不仅可以增强研究能力,也可以为国家推进扶贫工作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于是和台湾大学的同学一起做了一个课题,最后作为第三作者,发表了文章《学贷学生贫穷问题研究——以台北10所高校为例》。


此外,吴常亮在大四开始做的文创项目,即促成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等学校和潮牌联名推出文创产品,使得产品既有学校元素,也有品牌元素。这个创意就来自于在台交换时,从当地的“西瓜节”获取的灵感,他回来后发现并没有人做过类似的项目,于是开始自己尝试,如今已经在和品牌方洽谈当中。



如今再次谈起社会学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吴常亮颇有心得。他认为,两个专业的学习让他掌握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会了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产生了一种为社会和公众奉献和服务的情怀。在看待问题时,视角独特、思维具有批判性,而不轻易地受到第三方影响;在做公益创业项目时,靠自己的力量去团结一群人,去帮助和解决社会上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群人的困境。“不管你的努力是大是小,但只要你是在做,你就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在前进的路上,吴常亮从没有忘记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正是他的人生格言。



公共情怀

让公益创业项目走得更远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吴常亮经常被问到“学习和活动之间该如何平衡”的问题。他认为应该选择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学习很重要,但实践也是一种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做志愿也需要遵守条例规章。只有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你才能更好地体会专业到底带给了你什么。”


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吴常亮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孤独的狂想》这个项目,该项目主要是组织志愿者帮助自闭症儿童绘画,最后通过商业化手段销售,把售后所得利润50%再次用于帮助自闭症儿童,目前已经运行了3年多,稳定介入帮助自闭症儿童13名。


至于项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吴常亮说:“自闭症又叫做孤独症,参加比赛时,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异想天开,说我们的项目是没办法持久的,但质疑声越大,我们就越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


就这样一步一步把项目做起来,让他非常有充实感和存在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实践项目不仅培养了他的专业精神,也使学院“公行天下,天下为公”的情怀和理念得到进一步传承。



而团队的合作能力在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让吴常亮感恩的地方。队友们一路走来,团结一心,16级的所有同学都已经顺利保研或出国。新加入团队的大二同学,也都非常优秀。“我们希望的是不仅可以把项目做得成功,更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成功。”


《孤独的狂想》在比赛中获得了奖项,但获奖绝不是项目的终点。


“我们也曾碰到过很多学长学姐的项目,在创青春等比赛中获得了非常高的奖项,但比赛结束以后,项目也就结束了。对我们而言,我们希望它可以扎根南京,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依然可以正常运行,这是整个团队所秉持的信念。


这也是他们留给学校的一份财富。


(吴常亮在苏州参加投资人洽谈会时)



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学会更好地和别人相处



吴常亮非常喜欢公共演讲,他参加了很多演讲比赛,已拿了十几张大大小小的奖状。


演讲可以让他更大胆更自信地面对观众,把很多想法和思考分享给大家,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通过听取他人的建议,吴常亮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价值体系。演讲,也让他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不管文辞有多精美,演讲最重要的是内容。你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去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需要阅历和反思,因为你所说的东西需要引起共鸣,以及具有启迪性。”


他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喜爱越野、爬山等活动,这给他带来机遇,也造成过困扰。


工作时的激情澎湃和干劲十足,让评委非常欣赏他。有一次一个校友想要对吴常亮的项目进行投资,但他认为目前不能保证让这笔钱增值,还有搞砸的风险,秉着负责的态度,他最终选择了拒绝。



但他不是没有犯过错。


任职班长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自己与一些同学的关系,个性张扬,一味地按照自己想法做,他碰到过很多钉子。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不断地去学习如何组织团队、如何和大家共处,懂得了不能总是站在最前面去出风头。他学会换位思考,有进有退,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们这个年龄太理想化了,不知道天高地厚,现在的我没有那么激进了。”


“我们该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这是一生的命题。



吴常亮也有文静的一面。他喜欢写书法,曾获得不少书法比赛的奖项。也喜欢旅游,旅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不过他更喜欢去一些乡村小镇,观察普通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幽静朴素的小村庄。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苏州,和室友拐进一个小巷子,房子不高,看到有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这种感觉是非常充实的。他不禁思考起:什么样的东西能给人幸福?那间老房子所具有的沉淀感,承载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记忆。“当拆迁的政策下来时,这个记忆的载体也许就此消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物质层面,但精神层面也需要考虑进去。”








吴常亮一直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躁,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努力就是最好的自己。


“我为我喜欢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才能快乐如斯。”






往期回顾


珍惜现在的图书馆,独占一桌不是梦

华夏馆修缮图录——空灵之美

这座图书馆里,藏着一本神奇的百科全书


文案|董迎
编辑|曾庆玲 程渐茁
照片由吴常亮本人提供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