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摄影180年在中国”呈现中国摄影史上最大规模的原版名家名作

许芳 凤凰艺术 2021-09-26
  “与时代同行”  

2019 年 8 月 19 日,由银川当代美术馆主办的《摄影 180 年在中国》大型展览拉开序幕。由强大的策展团队为中国摄影梳理历史,展览以时间顺序设置四大板块,包括:晚清:原版的重拾;民国:艺术摄影的摇篮;纪实:从画意到新纪实;当代摄影:新理念。纵观这18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至当代社会的变迁,摄影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视觉遗产。这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中国摄影史上 500 余件、数千张著名摄影家的原版原作。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在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上嘉宾合影


180年前,也就是1839年的8月19日“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在巴黎公布,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摄影师随军队进入中国。根据现有史料的记载,中国最早的使用相机的记录在1842年。摄影术的进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也改变了中国传统图像中历史建筑的形象。随着历史巨轮的推动,摄影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在介绍展览时说:“摄影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作为21世纪最活跃最具有活力的艺术形态,在中国艺术史、美术史上是缺失的一页。西方的摄影术自诞生以来,就注重其作品的保存和文字的书写,摄影史的脉络清晰史料丰富。而中国几经战乱和社会动荡,绝大部分原版照片、著录、文字资料都随风消逝。史料的稀缺让梳理中国摄影史变成一项艰巨也极为有意义的工作。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发言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现场,总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发言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现场,研讨会学术主持巫鸿教授发言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现场,从左至右,巫鸿、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陈申
▲ “摄影180年在中国”开幕式现场,巡展下一站交接仪式,从左至右,吕澎、李欣、王春辰


此次展览总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国际知名摄影策展人,曾多次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推荐到国际重要展览。整个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大板块。由英国著名的早期亚洲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策展,第一部分晚清:原版的重拾。为19世纪40年代摄影进入中国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由摄影史学家陈申策展,第二部分民国:艺术摄影的摇篮。主要讲述20世纪初鲜为人知的中国艺术摄影起源。展示了中华民国(1911-1949)期间,中国第一批艺术摄影团体的兴起。由摄影史学者曾璜策展,第三部分纪实:从画意到新纪实。展示了20世纪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脉络之一,具有中国独特的现实主义的纪实性摄影。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总策展人王春辰策展,第四部分,当代摄影:新理念。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摄影家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

摄影自问世以来,其在科学技术层面的发展从未停止,发展到今天的数字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此次展览也是中国摄影展览中对摄影技术技法实物呈现最多的展览,包括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如达盖尔、安布罗、金属版、湿版、石板、银盐、彩色转印、西霸印相、数码输出、宣纸印相等多种多样的摄影原版作品。此外展览强调原版作品的概念,展出的都是摄影完成后不久冲洗的原版照片。展览作品涵盖中国摄影史上 500 余件、数千张著名摄影家的原版原作,为中国摄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从照片的体量和质量上,都能看出《摄影180年在中国》的魄力和视野。

▲ 总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

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亚洲艺术档案馆(AsiaArt Archive-America)的董事会成员,跨亚洲摄影评论编辑委员会委员(Trans-Asia Photography Review),纽约大学和巴纳德学院的客座教师。前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策展人。著名的中国摄影文化学者,近期出版有《生活与梦想:当代中国摄影与媒体艺术》(与巫鸿合作,2018年)等多部著作。

▲ 展览第一部分策展人,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

著名东方摄影史学家、收藏家和作家,多年来致力于收藏、研究19世纪的亚洲摄影,出版有多部有关中国、日本、朝鲜摄影史,其中包括《中国摄影史:1842-1860》、《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贝内特还是国际知名的19世纪中国原版照片的收藏家。

▲ 展览第二部分策展人,陈申

著名中国摄影史学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外聘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主持“十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摄影发展史》、《世界摄影史》的编辑出版工作,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摄影艺术史》课题责任人,《中国摄影史》主撰稿人及《光社纪事——中国摄影史述实》作者。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摄影部分的编纂出版工作。

▲ 展览第三部分策展人,曾璜

著名策展人和收藏家。教育部“增强传播院校能力建设千人计划”学者。参与创办平遥国际摄影节。曾任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尼斯国际摄影节、吴哥国际摄影节中国摄影师推介人。荷赛大师班中国学员推荐人。编辑出版《波黑:战火浮生》、《典藏:中国摄影艺术1850-2010》等三十多本摄影收藏图书。为新近出版的《十年:影像艺术品拍卖和投资》和《影像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主创人员。

▲ 展览第四部分策展人,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博士、著名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曾任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特约策展人;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英国学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当代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及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丛书》主编。出版有包括《中国当代影像简史》等著作。

▲ 王珺,北京光社影像中心馆长、收藏家

▲ 展览现场


巫鸿担任此次展览研讨会学术主持,他表示《摄影180在中国》不仅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一个起点,其影响将会触动到其他领域。从晚清摄影术进入中国,历经辛亥革命、抗战、建国至当代用摄影表达和参与社会当下的现状及变迁,照片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视觉遗产。


摄影在今天已被视为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然而在世界摄影史中,摄影术发明之初,因为其科学技术的属性、摄影师的商业身份和摄影的功能,更多的被界定为技术而非艺术。直到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以及罗兰·巴特的《明室》,这些哲学家们为摄影著书足以说明摄影的魅力和重要性。在摄影术被发明之后的100年,摄影才被确定为重要的视觉艺术。在英国、美国和日本,有专门的摄影博物馆,各大重要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影像收藏序列。


在中国的今天,中国摄影史的梳理工作和摄影博物馆的建立存在很多困境。由于中国历史原因,早期摄影作品损毁或散佚,没有系统整理没有文字著录,甚至摄影师的身份都很难求证;对摄影作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界定仍然面临困难;早期摄影作品的保存、修复和展示仍然是技术上的难题;以什么样的标准挑选不同时期的照片进入到何种收藏体系;还有收集和购买重要历史作品的资金来源;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当下的历史使命。


▲ 展览现场


理解中国摄影史离不开世界摄影史,相对于美国、欧洲乃至日本的摄影史研究成果,梳理中国摄影史和建立收藏体系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摄影作为国际性艺术媒介,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打开全球视野。在世界摄影走过的180年,中国摄影身处其中,如何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理和梳理,在其中找到中国摄影的发展脉络。如何在众多摄影师和艺术家中进行选择;如何评估众多摄影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摄影是如何见证和参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如何介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呈现摄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非凡意义。以上正是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的价值所在。


所有的参展作品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后,下一站将前往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之后还将在广东和海外举办巡展。吕澎表示“此次展览作为一个开始,之后的巡展将会是一个不断补充史料和深入研究的过程。

银川当代美术馆,随同展览出版的画册《摄影180年在中国》。展览期间,将在银川和北京举办以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挖掘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巫鸿担任研讨会学术主持,主编研讨会文论集。


▲ 银川当代美术馆内搭建临时的“民国范儿照相馆”摄影棚与观众互动

▲ 王伊悠博士在学术研讨会现场,现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曾任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专家,波士顿迪美博物馆中国部主任策展人。



第一部分“晚清:原版的重拾”


泰瑞·贝内特本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影像收藏家和研究者。19世纪40年代摄影进入中国至1911年清朝消亡,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原版照片,因文字材料的稀缺成为研究的主要障碍。泰瑞的研究方法另辟蹊径,他极为重视对摄影师身份的考证,通过当时照相馆的商业广告寻找照相馆和摄影师的资料,确定拍摄者的身份,由此拍摄的时间地点以及拍摄动机和目的等历史信息才能逐渐浮现。

▲ 埃米尔·瑞斯菲尔德《女乐师》18x26cm 蛋白照片 1870s
▲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发店》20x26cm 蛋白照片 1870s

1860年之前在中国开展摄影活动的主要为外国人。在摄影活动逐渐在中国展开的过程中,在肖像照方面,最初西方摄影师的拍摄更多的带有主观演绎。风光摄影和肖像照的拍摄初衷是从商业角度出发,制作成畅销品销售和出版,满足西方人对东方古国的猎奇和想象。这其中肖像照以美国摄影师米尔顿·米勒成就最为显著,虽然他只在1860-1863年期间在中国拍摄,但他“创造了‘中国式’肖像风格”(巫鸿)。


▲ 宝记照相馆《武汉黄鹤楼》21x27cm 蛋白照片 1888s
▲ 阿芳(华芳照相馆)《广州街景》20x26cm 蛋白照片 1870s


在香港开设照相馆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携带着大画幅相机、冲洗药品和制作底片的大尺寸玻璃板,穿越了内陆多个省市,行程超过了6500多公里。他于1873-1874年在英国出版的四卷《中国及其人民的画册》巨著,其中包括200多幅他所拍摄的不同地区及人物的照片。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跟着西方摄影师助手出身的赖阿芳在香港经营照相馆,中国摄影师开始经营肖像照生意。由于清政府试图尽可能地减缓西方文化的入侵,摄影的实践主要还局限于中国沿海城市和地区,如广东、上海以及香港。商业照相馆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在北京。

▲ 托马斯查尔德《北京白塔与团城》20x26cm 蛋白照片 1876s
▲ 山本赞七郎《大清门全景》21.5x27cm 蛋白照片 1904-1950s



第二部分“民国:艺术摄影的摇篮”
展览的第二部分由摄影史学家陈申策展,展示了中华民国(1911-1949)期间,中国第一批艺术摄影团体的兴起。历史进入20世纪开始,社会文化经济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变,随着图书报刊业的发展和照相馆的兴盛,摄影与民众的生活已经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摄影从最初的工匠属性,向艺术摄影发展。1919年陈万里和黄振玉在北京创立了“光社”,成员都是由知识分子和贤达雅士构成,举办影展并出版年鉴。

此后1927年上海成立艺术摄影团体“中国摄影协会”,1930年成立黑白影社。从1927年至1937年,被称为黄金十年,摄影的发展也与世界摄影发生更多联系。成立于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职业摄影同志,以交换智知,研究艺术为宗旨”的中国第一个业余摄影家联盟。刘半农、陈万里等一批后成为优秀摄影家的知识分子都加入了摄影者的行列。摄影队伍成份的变化和文化运动的影响,加速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进程。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提出的“美术摄影”,是对名国初期文人摄影总体概念的体现。
  
不少经过文化运动洗礼的文人学者,以他们广博的学养和探索精神,在摄影艺术处女地上披荆斩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摄影艺术在民国的繁荣和发展。在摄影表现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现代意义上摄影的转型期,一些文艺界人士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使摄影从机械复制的时代走向艺术创作的时代,但是多数中国摄影家仍沿袭50年前欧洲(特别是英国)“画意摄影”时代的套路。

▲ 郎静山《晓汲清江》24x16cm 银盐纸基 1934
▲ 金石声《剪影》22.5x30cm 银盐纸基 1934


不少上海“黑白影社”的成员从事类似广告设计这样的新行业。如郎静山在20世纪30年代成就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他运用复杂的摄影蒙太奇技术,成功地重新诠释了中国水墨画的经典主题,并运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暗示了作品中的空间关系。


▲ 嘉华露《美在其中》22x31cm 银盐纸基 1930s
▲ 金石声《光与影》31.5x21cm 银盐纸基 1940s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进化中,不少有前途的年轻摄影师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自己对艺术追求。在上海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的吴印咸,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设照相馆为生。在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他创造出了柔焦绘画风格得到了国际摄影界的追捧。1937年日本军队对上海发动袭击后,他加入了左翼,在应邀前往延安拍摄后留下成为了红色摄影的奠基人之一。

▲ 卢施福《黄山莲花岭晚霞》20x28cm 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1933


第三部分“纪实:从画意到新世纪”
摄影史学者曾璜以“50年代以来的纪实性摄影作品”为主体,再上下延伸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红色摄影”与“90年代出现的新纪实摄影作品”,为观众研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摄影艺术抽出了一条“纪实性摄影”的线索。

▲ 徐肖冰《树上的哨兵》61x51cm 银盐纸基 1940

▲ 侯波《毛泽东在北戴河》61x51cm 银盐纸基 1954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危机中,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摄影在动员民众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沙飞,他是30年代成立于上海的黑白影社的成员。在20世纪50年代很好地记录了新中国在住房、教育、公共卫生、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成就。这些影像由石少华领导下的新华社摄影部向国内外发稿,并定期出版在《人民画报》等报刊上。然而到了1960年代,“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摄影被毛泽东所倡导的“革命的浪漫主义”摄影所取代。出现了为越来越多地为保持公众理想,为镜头而设置的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摆拍照片。曾璜表示以1949年为节点,红色摄影师取代民国艺术摄影,对摄影风格和审美标准的影像延续至今。


▲ 魏德忠《凌空除险》61x51cm 艺术微喷 1960s
▲ 于德水《大河万岁》110x275cm 艺术微喷 1985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多地都出现了类似“四五影会”的摄影团体,如1979年在广州成立的“人人影会”,其成员包括具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师安哥。西安的陕西群体成立于1980年代初,他们主张用“人本主义”看待中国的现实社会,让摄影人关注其独特的历史和环境所造就的个体。1980至1990年代,纪实摄影在中国的繁荣,让摄影师开始重视长期项目的拍摄,坚持拍摄者的个人参与,并极力避免主题先行,比如侯登科拍摄的“麦客”,张新民拍摄的珠三角农民工,徐勇拍摄的90年代被拆除前的北京胡同,姜健在农村家中中堂拍摄的具有认同感的《主人》肖像和吕楠极具情感渗透力的“精神病院”的作品。

▲ 张新民《深圳8.10股潮》40.6x50.8cm 银盐纸基 1992
▲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61x51cm 银盐纸基 1995
▲ 姜健《主人系列》100x80cm 艺术微喷 1997
▲ 吕楠《西藏人民生活》27.1x40.6cm 银盐纸基 1999
▲ 杨延康《背诵经文的小僧人》四川 61x51cm 银盐纸基 2007
▲ 严明《小人物-抽沙机上》51x61cm 银盐纸基 2009



第四部分“当代摄影:新理念”
在这一板块,摄影艺术在数码技术的颠覆性挑战中,在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熏陶下,进入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当代摄影正如策展人王春辰所指出的,终于“打破了图像的再现论,打破了图像的客观论”。其表现形式林林总总,策展人却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图像再生”。

这一时期,许多接受过架上、版画或雕塑学院教育的中国年轻实验艺术家,开始利用摄影作为他们艺术实践的媒介。优秀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作品,同时具有严谨的观念、想象的力度和视觉形式的创新,如宋冬创作的让人刮目相看的行为艺术的摄影文献;张大力反映了中国城市空间不断发生的拆迁和新建筑物交织的影像;本世纪初缪晓春设计的穿着传统长衫的“过去对当下的访问”的访客,面对着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城市景象;王庆松通过模仿中国历史名画的视觉构成,重新诠释自己对中国新兴的消费文化的讽喻。洪浩、海波和庄辉以自己独特的照片,诠释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重塑了旧的群体和个人的身份认同感。

当代摄影的特点主要有行为摄影、主题摆拍摄影、景观观念摄影、数字化观念摄影、纪实观念摄影等。这些语言修辞打破了视觉直观性,解构了图像的物理属性,它的识读和诠释必然是以主体的强力介入为主。其图像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系统,任何读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独立的洞见。当代摄影的特质是图像再生,它对艺术的创造大有裨益,因此而获得了当代艺术的普遍接纳。
 
中国的艺术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对摄影的当代性有了充分的学习、研究,并以他们的智慧运用了这个媒介的当代特性,因此创作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作品,既是摄影在中国180年的新发展和延续,也是对世界艺术史的贡献。我们通过展览可以充分地证明摄影的发明与发展是文化现代性的体现,故而激发着今人继续地丰富着摄影的创造力

▲ 马六明《芬-马六明系列一》150x100cm 艺术微喷 1993

▲ 邱志杰《纹身2》120x90cm 艺术微喷 1994

▲ 苍鑫《54-19交流系列II》105x95cm 艺术微喷 1999

▲ 张大力《拆-平安大道》100x150cm 手工银盐相纸 1999

▲ 王庆松《跟我学》95x215cm 彩色合计冲印 2003

▲ 缪晓春《庆》372x480cm 激光冲印柯达专业相纸 2004

▲ 马良《草船借箭之二》100x85cm 艺术微喷 2005

▲ 邢丹文《都市演绎》220x170cm 彩色合计冲印 2006

▲ 洪浩《我的东西-结算2007(上)》120x216cm 微喷相纸 2008

▲ 蒋志《0.7%的盐》51.8x91.6cm 艺术微喷 2009

▲ 董文胜《端木书台》91.5x71cm 收藏级艺术微喷 2010

▲ 蔡东东《给予》134x186cm 艺术微喷 2010

 ▲ 王宁德《有形之光=水纹No.28》1119x1508x60cm 蜂窝铝板亚克力和透明灯箱片 2016


关于策展人




展览信息



▲ “摄影180年在中国”海报


摄影180年在中国


展览时间:2019年8月19日—2019年11月24日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泰瑞·贝内特(TerryBennett)、陈申、曾璜、王春辰


(部文图片来自网络)

(凤凰艺术 银川报道 撰文/许芳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云自在 高云作品展


▲ 替代空间的替代生命


▲ 《观看之道》

▲ “千手观音”

▲ 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

▲  “Abstraction(s)|隐形于色——抽象艺术群展”

▲ 计洲:虚·构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

▲ 姬子——精神之旅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