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视频 | 蜻蜓之眼:一个我们被图像所包裹的世界

Aleph 凤凰艺术 2021-09-26

 蜻蜓之眼

近日,“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开幕式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隆重开幕。展览聚焦探讨艺术家徐冰长片艺术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的创作主题,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幕后创作和叙事及影像风格的同时,也将艺术家过往四十余年代表性的艺术概念及部分作品进行内部关联性的探究。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艺术展是徐冰与今日美术馆的再度合作,也是其回国近十年艺术发展的最新见证。徐冰是关注社会和世界的艺术家,正如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之一、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所说,徐冰对时代的问题,包括对时代的材料的敏感性,使他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家。从他看时代的角度以及其创作方法,紧紧抓住了这个信息时代的脉搏,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关于承载时代的非物质化的思想载体。

▲ 今日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高鹏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 影像研究学者、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董冰峰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 艺术家徐冰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主持开幕仪式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开幕仪式嘉宾合影


蜻蜓的眼睛为复眼,总共由10000-28000只小眼构成,可以根据物体从一个小眼移动到另一个小眼的方向和时间来确定猎物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对于人而言,一个物体突然在眼前出现,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而蜻蜓只需要不到0.01秒就可以。《蜻蜓之眼》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展现了徐冰关于世界图像的隐喻,也向人们展现了图像时代的新篇章。


正如联合策展人董冰峰所认为的那样,上世纪50年代自海德格尔提出的外部世界,如今已经被图像化了,在如今的时代,人们通过影像媒体的再现、报纸等坐在家里就可以来了解外部世界,而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永远隔着一个图像系统,它带来了两极的反应,而徐冰所要探讨的,恰恰就在他整个的研究计划里面。《蜻蜓之眼》自正式问世以来,便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的研究与回应。这部实验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和技术景观的深刻批判与反思的创作脉络,另一方面也将观看者带入到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中的一种共同遭遇,同时又激进地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

▲ 《蜻蜓之眼》(静帧),影像

这件作品的起源来自2013年,某日,平日很少看电视的徐冰被法制节目中的公共摄像头画面所吸引,这些画面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开始设想用这些公共摄像头素材做一部影像作品出来,由此,他开始四处收集公共摄像头素材,同时向电影人请教影像制作流程。而这一开始便遭到了电影专业人士的质疑,一个没有主演,公共摄像头画面人物总是不同的故事应当如何讲下去?徐冰便想到了以整容为题,来解决不同人物之间变脸的问题。

2014年春天当获得第一盘公共摄像头素材时,徐冰就开始对视频里的停车场中出现的人物进行故事改编,通过这次实验,徐冰坚信这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有足够的素材。于是开始向保安、电视台朋友等渠道,更广泛地收集素材并着手写剧本。一开始动笔就有了《蜻蜓之眼》这个片名,但得到的素材仍然过少。
 
▲ 开幕仪式上放映了《蜻蜓之眼》完整影像作品及Q&A访谈

这件作品的起源来自2013年,某日,平日很少看电视的徐冰被法制节目中的公共摄像头画面所吸引,这些画面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开始设想用这些公共摄像头素材做一部影像作品出来,由此,他开始四处收集公共摄像头素材,同时向电影人请教影像制作流程。而这一开始便遭到了电影专业人士的质疑,一个没有主演,公共摄像头画面人物总是不同的故事应当如何讲下去?徐冰便想到了以整容为题,来解决不同人物之间变脸的问题。

2014年春天当获得第一盘公共摄像头素材时,徐冰就开始对视频里的停车场中出现的人物进行故事改编,通过这次实验,徐冰坚信这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有足够的素材。于是开始向保安、电视台朋友等渠道,更广泛地收集素材并着手写剧本。一开始动笔就有了《蜻蜓之眼》这个片名,但得到的素材仍然过少。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预告片


2015年的7月,徐冰得知当时有一个APP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监控家里的情况,通过网络搜寻,发现网络上正好出现了大量的公共摄像头素材,实时直播着各地的公共摄像头画面:小区、医院、超市、商场、餐馆、酒吧、寺庙、学校、美容院,甚至有员工宿舍、家庭厨房等。从此,徐冰的工作团队立即购置了20台电脑,24小时撒网式地下载、保存、分类,建立了素材库。如何在没有摄影师和演员的情况下做出一部故事影像作品?这是整部《蜻蜓之眼》在创作的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它也指向了对传统影像框架的某种颠覆。这种颠覆是具有冲突性和争议性的,徐冰愿意去尝试用这种方法去突破传统影像理论的限制,看看这部作品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走多远。
 
最终我们所看到的成片,正如徐冰一贯的创作方式,他保持着对时代,日常生活以及材料的敏感性,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观众交流,其作品媒介符合观众的日常经验,又让观众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蜻蜓之眼》是全部采取过去数年间发布在云空间的现成公共摄像头影像而构成的实验性艺术作品。联合策展人董冰峰认为,蜻蜓之眼并不是艺术家的天马行空,而是如今的视频和公共摄像媒介的大量出现所形成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对艺术家所施加的影响,2015年和2016年所出现的大量影像素材和直播的爆发期,为《蜻蜓之眼》的诞生制造了温床。

长达81分钟的《蜻蜓之眼》寓言式地讲述了一个当下现实的故事,揭露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危机以及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件。反映出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正如徐冰曾说:“这部影像作品以世界现场为依据,重现了1998年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想象。今天的世界真的变成了一个大影棚,无数的摄像机每天产出大量的真实至极的影像,成为我的影像作品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也为我提供了全新的影像作品制作方式的可能。而影像作品制作越是进入尾声,越让我有一种不安,我们与这些从未谋面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在做什么?边界在哪儿呢?”

▲ 艺术家徐冰导览开场
▲ 今日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高鹏导览现场
▲ 影像研究学者、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董冰峰导览现场
 
正是如此,《蜻蜓之眼》的诞生,展现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以及被世界所观察的方式,它所演化出来的新的意义,已远超了作品本身,在不同的领域里萌发出新的讨论。国外媒体围绕此件作品召开了不同的主题会议,出现了许多论文和研究报告。此次展览总共分为两个部分,除了在美术馆一楼搭建的大型影院用来放映《蜻蜓之眼》外,三楼的文献区,董冰峰梳理了徐冰四十余年来的创作历程,并与《蜻蜓之眼》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徐冰的创作经历和各种对《蜻蜓之眼》的评论报告,梳理出9大关键词,并向观众呈现。
 
复数性、社会能量、文字与影像、陌生化、档案热、身体、非形式、肖像权、直播和剪辑,这九个关键词,将带领观众更深入系统了解徐冰作品的学术脉络,使得观者既可以对《蜻蜓之眼》的创作思路与问题指向有了结构性的基本认知,又可以对徐冰过往的艺术实践包含的社会语境及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有深入理解。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其中,复数性作为关键词的核心,来自于徐冰最早从事版画创作印制过程中的“复数”与“印痕”的特质,带有一种过程呈现和规定性印痕的视觉美感。正如徐冰所说,复数性渗透到了当代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几乎被这种复数性的现象所包围。同时,它也是工业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的一种生活经验及其图像认知。徐冰基于近年搜集大量的网络视频而制作的实验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复数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样态中的一种艺术演变,及其在艺术实践中显现出的某种特定时代现象的精神症状。

社会能量是徐冰使用艺术介入社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能量场,正如徐冰认为,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大型艺术计划《凤凰》承继和直接指向了“艺术-社会”的概念探讨和理念诉求,不断发展中的艺术项目《地书》,既表现了现实意义上全球交流的图示逻辑,又在注重思想传达的视觉模式中创造出一种可吸纳社会能量的艺术。《蜻蜓之眼》项目延续了这种来自社会现场,而又能不断拓展其形式创造与主题的艺术敏锐和自觉性。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同时“汉字的方式”也是徐冰的艺术命题中非常核心并具有生命延展力的艺术语言。1999年,艺术家开始用文字画“写生”。这里展出的喜马拉雅计划《文字写生》速写与《芥子园山水卷》硫酸纸拼贴正是这一时期的思考和延续。画面中的每一个字即是一个形象的意境场,而艺术家的“写生”、拼贴又不断生成了新的字词、偏旁部首以及新的图画意境场。也如《蜻蜓之眼》中无数个图像帧构成的画面与经由剪辑重构的叙述性场景。影像的组合成为了故事,而未经剪辑的影像素材如同正在等待“写生”的文字,是在即将成为故事和作品主题之前保持开放的一种“前影像”。

1988年,“徐冰版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的作品《析世鉴一一世纪末卷》引发了巨大轰动和争议,同时很快也被视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另外因其作品中“伪字符”刻意制造的误读与观众认知之间的“陌生化”效果,也使得这件作品刻画出当时文化艺术界于传统和激烈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思想困惑。作为艺术技巧的“陌生化”,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认为此种艺术效果目的是能够赋予观众以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解读表演事件或艺术作品时,使其达成深层的共鸣和思考。换言之,《蜻蜓之眼》采用真实生活的影像素材,来虚构一个看似普遍化故事的“陌生化”手法,同样也是出于对现实的复杂意涵及人类生存本质的准确理解与发问。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现代艺术的突变,或者另一个线索是来自于艺术家杜尚(MarcelDuchamp)的“现成品”(Readymade)。“现成品艺术”的出现,并非在阐释一种新的艺术物种或观念,而是在根本上指向与批评了我们长期面对的艺术制度的自身限制与封闭。或自现代艺术诞生起,艺术的神话不再由“作品”(Art Works)所限定,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明及社会型态相关的现成物-档案,都可以被艺术“点石成金”,成为我们表达这个剧变时代的一种精神投射和文化理解。如徐冰的艺术项目《背后的故事》的原材料也来自日常生活,但突破了被重重的视觉机制与观看的权力的遮蔽。《蜻蜓之眼》重新激活了现成物在改造过程中内在的本真性: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对档案的权力进行的破坏与重组,成为我们当前的生命经验及政治表达的艺术的重要任务。

《蜻蜓之眼》的原始构思源自一个整容的故事。这个故事和今天的大众审美现象有关,但是又深层反映出这个时代所表现出的视觉符号与图像经济流通的日常性的结构议题。从身体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在今天狂热的消费欲望主导下的一次自觉抵抗:“身体向来都是任何权力的行使所引发的抵抗产生的关键场所”。《蜻蜓之眼》提出的问题无疑加剧和扩展了我们在今天关于身体的性别政治及未来生命形态的种种忧虑。影片中的身体,或被灾难消灭,或人工损坏,或主动变异,或在无意识中彻底地沉沦。故事的男主人公热切的追逐着对方的身体及幻影,而女主人公在“躲避”自己的身体,仿佛在社会系统中获取到了真正的个体自由和符号价值。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从有形的“陌生化”到无形的“非形式”,或可视为徐冰在艺术形式与语言实验的一种转型:由外在的艺术符号及物质材料的表现,日益转化为内在艺术与文化理解的一种超越性自由。如在从《天书》到《地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指出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必然地不断转换的辩证关系。《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这种建立在真实与虚构、残酷的社会写实与意会之间的审美况味:“人/无影,影/无踪,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同时,这也是影像素材与剧作结构之间产生的一种心理张力,从时空秩序的跳跃到艺术表达的寓言式效果。《蜻蜓之眼》既呈现了现实荒诞的一面和生命循环的必然,同时又探讨一种现实经验之外的“宇宙秩序”的可能性。

“肖像权”既是我们今天的日常经验的现实,又在法律与文化层面及加速更新的经济系统中处在于边缘的模糊状态。《蜻蜓之眼》直面了今天社会突出的“肖像权”的议题及流通。一方面,影像作品面对现实的复杂多变: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模糊也复杂化了我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知范式;另外的问题则是,在大数据治理和全面市场主导时代,我们的“肖像权”已经被政治及经济力量所重新制度化与分配,《蜻蜓之眼》突出再现了这些事实和矛盾的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于文化及制度在艺术表达边界中的思考。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蜻蜓之眼》是一个不断生长中的艺术项目,其搜集的庞大的影像档案库即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作品中所探讨的现实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另外《蜻蜓之眼》也是一个探讨我们生存现实“不完整的”现场项目。“世界图像”最后一个关键词:“直播与剪辑”,正是描述这种不断生产和耗费、将现实进行图像再现的循环和悖论。“直播”和“剪辑”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随时可以转化的。“直播”是一种个人化的和商品化的编辑手法,而“剪辑”又是我们不断调整自身与现实关系及位置的一种艺术表达。正如本次展览标题“世界图像”(World Picture)所指出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提出的“世界即图像”,一方面映照出我们的生存本能和现代化体验,另外还不断的挑战着我们必须超越生命本体的认知与交流模式的未来困境。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正如徐冰所说,对这部影像的解释,表现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概念都是被动的。首先,这是一部虚构的故事片,带有寓言的性质和诗剧的性质,这部分非常具有表现主义的性质。但是这部影像的每一帧画面又都是真实发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影像比任何的realistic都realistic,它是一个最现实主义或者说最真实主义的影像。它不断模糊着我们的旧有概念以及对真实界限的判断能力。

无论是创作还是观看这部影片,距离感与边界感始终是超脱故事情节本身、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会让观者产生不适,但这又恰好印证了固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难以匹配如今的社会面貌与生存状态。影片构成了一个从现实看似无关的片段的叙述,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部影像提醒我们,即使在我们最亲密的时刻,我们也被关注。

展览信息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策展人:高鹏,董冰峰

艺术家:徐冰
展览时间:2019.8.18-2019.10.24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至三层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徐冰工作室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撰文/Aleph 拍摄/李凯 剪辑/朱雨菲 责编/Aleph)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云自在 高云作品展



▲ 替代空间的替代生命

▲ 《观看之道》

▲ “千手观音”

▲ 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

▲  “Abstraction(s)|隐形于色——抽象艺术群展”


▲ 计洲:虚·构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


▲ 姬子——精神之旅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