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视频 | 机器人间:探索未来与未来考古

Aleph 凤凰艺术 2021-09-26

 机器人间

近日,“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开幕式在今日美术馆隆重举行。从2015年提出探索美术馆未来性空间的革命性发展理念,到2017年打造全维度沉浸式观展体验,第三届今日未来馆开拓性地邀请观众与人工智能AI共同探索未来、创作艺术,真正突破传统新媒体艺术的界限,打破形式性的艺术创作禁锢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


这是一个探索型、开放式的硬核展览,一个拥有自己字体的展览,在输出艺术家审美的同时,采用视觉导向,双向观展线索,正反引导诗词,用艺术呈现科技,将程序化、冰冷的科技赋予生命与哲思,随机器发展,同人类演化,以正在进化的【机器】文字,演绎一部未来考古学。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近日在今日美术馆开展。早在2015年第一届今日未来馆启动之时,今日美术馆就希望这是一个偏实验性的展览,更加先锋性和未来感。对于馆长高鹏来说,今日美术馆的三大基本问题:未来的美术馆应当是什么样子?未来的美术馆应该去推崇什么样的艺术?应该怎样和艺术家合作以及与公众的互动。在这三个问题之下,今日未来馆项目开始启动。

▲ 开幕仪式现场

▲ 今日美术馆理事长张宝全致辞

▲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 本次展览策展人龙星如致辞

▲ 本次参展艺术家代表Patrick Tresset致辞

▲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主持开幕仪式

▲ 本次展览合作伙伴摩天轮票务VP刘斅致辞

▲ 本次展览论坛联合主办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艺术总监徐静致辞


到了第三年,今日未来馆开始回到更哲学性的思考,在这里讨论一些更硬核的科学,探讨AI。正如策展人龙星如所说,“机器人间”的存在,是马克·维瑟预言的回响:“最为深远的技术是消隐的。它们被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罗网之中,不再可见。”  轰隆作响的数据中心矗立在人烟稀少之地,光缆们只在无人海岸悄然登陆。“机器人间” 是一场集体性的似曾相识(de ja vu):近年来“开机”的类人机器人们(从“索菲亚”到谷歌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渴望成为古代剧场里“机械生神”(deus ex machina)的近世倒影;今天化形为柔软的,消隐的,会帮你关灯的智能助手(如Siri, Cortana和Alexa),仿佛幽暗遥远的时代里混迹人间的神怪。对科技现象的解释总比现象慢1/4拍,符号和隐喻尚有隙可乘。


该展览中,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在场,成为人们对此关注的焦点所在。一方充满光明与许诺,是诗意与媒体想象的投射;另一方则饱含怀疑和阴谋,是算法黑盒裂痕与技术批判的视角。它们共享一种不明朗的处境,对话、争吵、喋喋不休,或也有时站在一面、有时陷入沉默。世界处在一种模糊判定性的暧昧之中,这种模糊性既是一种真模糊性,也是一种假模糊性,在这里,人工智能的黑盒子并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操控人工智能的人与人工智能一起,共同形成一个新的黑盒子。于是,在该黑盒子之外的人,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便首鼠两端,因为他们常常混淆,在这黑盒子当中,是仅有人工智能,还是包含有整个运作人工智能的公司。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预告片


《机器人间》是什么?它可以代表“机器的人间”,或是“机器与人之间”亦或是“机器人之间” ...... 在这里,“机器人间”是一个展览的名字,一个或许即将浮现的世界。今日美术馆的第四层首次开放双向观看线索,展览架设的时空,形成一道颤颤巍巍地振荡在技术进程与人性演进之间的晨昏线。顺时针的行走将会经历算法从无形到被赋形,能力逐渐扩张,最后人类消逝,机器徒留世间的场景。逆时针的行走则会随同近乎全能的未来机器,不断考古自身起点,在时间回卷中逐步剥离能力,直到还原于0和1的初始定命。“机器人间”故而也是“机器”与“人”之间。


早在2017年,龙星如就曾携作品参与了今日美术馆“.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展览;2019年成为“第三届今日未来馆 机器人间De Ja Vu”策展人。她一直对人工智能和其他尖端科技前沿感兴趣,而最近也一直在研究艺术与人工智能交叉的历史。正如龙星如之前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展览“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所展示的那样,在那里,塔可夫斯基电影《潜行者》中的模式,“区” (La Zona)的黑盒子概念,预示着无穷力量的密室,正如人工智能的神之预言。在这里“区”(人工智能)可以使所有的梦想成真,特别是对于社会控制论者而言,最聪明的“区”、人工智能或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全知全能。它们无以伦比,最聪明的它,当然可以给出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优解,当然便可以实现个人或整个世界的最佳决策和乌托邦的最终梦想。但《潜行者》中的两位主人公却胆怯了,因为他们永远无法知道,在那个号称可以实现一切梦想的黑盒子,是否可以真正解决一切难题。因为在这里,判定性失效了,恐惧便诞生了。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开幕式


此次展览共邀请了13位国内外艺术家,通过展示17件作品来回应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家中有人亲身经历无重力飞行模拟,有创意编程工具的创始人,有持续5年只做机器人绘画这一件事情的先生,也有最早使用谷歌Deep Mind,并且研究如何检测图像到底是不是AI生成的实验者。展览是想象中人类与机器之命运的缩影,而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在这里,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们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正如它对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的思考,它并不简单只是一个技术领域,它需要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今,人们开始感受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计算机技术不再只属于实验室中的一小群研究人员。个人电脑和众多技术杂志使计算机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了像美国人工智能协会这样的基金会。因为AI开发的需要,还出现了一阵研究人员进入私人公司的热潮。150多所像DEC(它雇了700多员工从事AI研究)这样的公司共花了10亿美元在内部的AI开发组上。

▲ 策展人龙星如导览现场


本届展览在观展体验上首次开放双向观展线路,提出以人工智能“索菲亚”与“艾莉克莎”为暗语的两条观展故事线索,分别从“探索未来”与“未来考古”两个角度,邀请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感受截然不同的策展叙事发展。在这里,观众会发现有两万字的展签内容,很多作品会用到一些技术,“技术原理” 很容易被放在“不做解释”的空间里,而恰恰是这些不被做过多解释的部分,构成了技术相关创作的迷思。而这样的展陈结构,则希望告诉观众,许多此类创作所使用的技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见,是跟我们有关的事情。正如本次参展艺术家之一 Patrick Tresset 所说,这个展览是有不同故事线的,拥有一种想象线,人工智能存在于人们大脑当中,人们的想象当中。

在策展人龙星如看来,大卫·多奇在《无穷的开始》里,对“任何过程的可计算性”确凿不疑。抛弃了人视角的机器观,似乎将我们引向符合“底层”崇拜的领地,一个被技术可供性所隐去的,由数字,字节,模型,进程和测量所统治的运算世界。这也恰恰是岌岌可危之处——把对世界的认知交由纯粹抽象与中立的计算性(computability)托管,也是对自然心智与感官经验的主动遗弃,是如风吹光,如刀断水的徒劳与枉然。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展览现场


技术到底是什么含义,在众多学者来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研究,而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中到底意味着什么,也需要我们对各个技术理念本身有个理解,特别是针对人工智能而言,需要把这样一个神秘的术语进行揭秘,需要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自我发展,以及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出,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其中,人们开始在研究我们的未来,以及技术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趋势。

而对于今日美术馆来说,对于未来的理解有两个基本的层面,第一是要具有自己的开创性,包括去支持那些对艺术有着先锋性探索的艺术家,正如美术馆馆长高鹏所言,当代艺术在他的心目中,一定要和当下的问题进行对话,而艺术家需要有这种敏感度。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不断高速迭代的时代,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不可忽视这样的时代,也不可忽视这样的一种新媒介的诞生,无论我们是在跟科学对话还是跟科技对话,这是当代艺术不可逃避的一个问题。而美术馆作为一个艺术发声的平台,建立这样的今日未来馆,可以引发公众思考艺术真正背后创作的逻辑,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我们面临的不同社会问题,以及人生的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一个美术馆应该去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结果,而是对公众的启迪。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展览现场

第二点,美术馆之所以成为一个公众平台,在策展方面有自己特殊的理解,这种理解与画廊的展览不一样。画廊的藏家对艺术家的过去有完整认知的,你只要把它新的作品放在那儿,放上标签就可以了,而对公众或者对艺术家没有了解的人,并不需要一定让他们了解。但公共性的美术馆不一样,整个过程当中,必须发挥自己面对公众的认知,努力跟他们进行对话,在传统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美术馆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整个展览当中,更强调公众性的一个理解,对于策展概念,美术馆尊重策展人的方法论,对于此次展览而言,它不是一个拒绝公众了解的秘密之馆。在那里,展览为观众提出了一个双重挑战,第一个挑战是观众并不理解AI究竟是什么,第二个挑战是观众也并不很了解当代艺术。所以,在这个展览中,面临这双重挑战,在保证展览概念完整性的同时,更把这两种信息通过策展的方式传导给观众,让公众能更好的了解这个展览以及背后的策展理念。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展览现场

如果说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心智改造让人成为统治者,眼下经历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像一个难以预估的黑洞:科技是否会摆脱人的桎梏?人类是否最终沦为自我狂妄的牺牲品?甚至在《西部世界》》(West World)《机械姬》(Ex Machina)《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等大众影视中也传递出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技术变革时代的认知改变:人类从自诩为“万物主宰者”,开始接受自我只是庞大生态系统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集中体现在人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可控的环境中,而自身及意识之谜却是安全感的阻碍。与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提及的98%的人会变成无用之人的威胁论调相反,作家郝景芳在短篇小说集《人之彼岸》中态度鲜明地归纳出AI的“局限性”,并在“乾坤与亚力”故事中提出一种观点: AI 算法再过强大,也是被业力捆绑的算法而已。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展览现场

而此次展览,正是在追问和展示这些问题,当真理与科学、理性与冷静不止于人类思维拓展的工具,进而演化为技术理性的牢笼,戕害人类的套索,痛苦与压抑,绝望与欲望,甚至疾病的折磨,思索的沉重等我们曾经刻意回避的“不完美”倒反成为人类尊严、存在价值的证明,是本真的载体和生而为人的骄傲。AI 时代,在艺术中驻足观赏或身在其中的每个人,犹如正经历着一场洗涤蒙尘的旅途。


正如策展人龙星如所说,展览是想象中人类与机器之命运的缩影,信息与实体的丝连尚未绷断,人类与机器共处的情态仍交织着荒诞与丰满。如果交叉层叠的运算结构正在不断消隐,直至人类对机器“用而不知”,再无痛感,艺术家或许可以让它们重新浮出水面,审视消隐中被遮蔽的错漏与偏见,向外建立更多想象式的关联,向内挖掘更多隐秘的故事,像小说家也像记者一样,重新回到“环环相扣地理解世界”,回到尚有生命可言的“机器人间”。


展览信息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 
 
展览时间:2019.08.19—2019.10.24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今日美术馆一号馆4层
发起人:高鹏、王晖、隋建国
策展人:龙星如
艺术家:Anna Ridler、Christian Mio Loclair、Fabio Lattanzi Antinori、郭城、Jake Elwes、Kyle McDonald、Lauren McCarthy、刘昕、Oscar Sharp and Ross Goodwin、Patrick Tresset、Philipp Schmitt、Theresa Reimann-Dubbers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撰文/Aleph 拍摄/张扬 剪辑/朱雨菲 责编/Aleph)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云自在 高云作品展




▲ 替代空间的替代生命

▲ 《观看之道》

▲ “千手观音”

▲ 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

▲  “Abstraction(s)|隐形于色——抽象艺术群展”



▲ 计洲:虚·构
▲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



▲ 姬子——精神之旅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