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乡去,安放你无所归依的心灵

八级风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提到“乡村”,你会想到什么——是你的家乡,或者是你向往的生活吗?


今天的分享是来自第8期自然体验师八级风的好书推荐——《三十岁,回乡去》,与书中二十几位“回乡人”的故事相似,从未在乡村生活过的她,在四十岁时也把人生的使命放到了乡村。


她说:书中二十几位“回乡人”,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和孩子们共读,一起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十岁, 回乡去》的作者蔺桃,是一个热爱乡村的人。她是湘妹子,说话声音清脆悦耳如银铃,五岁孩子的妈妈,做过记者,目前随读博的先生旅居美国 ,也是我19年美国游学时相识的朋友。


蔺桃一直关注乡村新农业,新农人,关注乡土文化。总是处于旅居状态她一直寻求一种生活方式能安放自己的内心,在美国佛大她开始了半农半妈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的伙伴带着孩子们耕种一片菜地,与社区伙伴共耕共食,分享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形成了一个”民族生态社区“。


通过在异国社区的耕种生活,孩子们体会到劳作的快乐,感受到自然的四时韵律,了解了食物从田地到餐桌的过程,也建立了对土地和同伴的感情,同时自己的心能安顿下来,蔺桃认为这是她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14年以来,蔺桃借着各种机缘采访了很多回乡的青年,讲述他们的故事,在2020年就有了新书《三十岁,回乡去》的诞生。巧的是,这也是我最近几年特别关注的话题,题目中“回乡去”,有许多伙伴说:是不是应该是”下乡去”?我却觉得蔺桃这个“回”字用非常好。


很多中国人都有着这样的梦想:年轻时在城市打拼,老了要回到乡村,寻一处不大却敞亮的宅子,一个种满果树的院子,一块可以种菜种粮的土地。


上周在樊登读书会参加《乡土中国》的分享会,在座的“城里人”大多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到中年都开始无比惦念自己的家乡。每每描述家乡的河流、土地、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陶醉,好像谁的“村”都没自己的“村”美。是啊,谁都有自己的那个“村”,谁的“村”又不美呢?


因为自己的“村”美,我看到二十多岁的大学生回乡去教书、当村官,有三十多岁的壮年回乡做生态农业,有退休夫妇回乡做教育,有七十多岁的老人回乡修祠堂。



从未在乡村生活过的我,在四十岁时也把人生的使命放到了乡村,2016年我和两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了风之歌。


在北京,我的伙伴带城市的孩子走进凤凰岭下的公社开展农耕食育课程,让不识五谷的孩子通过农耕了解自然万物之间的链接,理解生命的轮转。


在安徽,我带着寄宿在城市的留守儿童回到乡村与村民共同营造生态乡村,希望漂泊在城市中“乡村儿童”看到乡村的美好,体会乡土的人情,能慢慢寻找到自己的根,也希望还留在乡村的孩子能以自己的“村”为荣,对她不离不弃。



《三十岁 ,回乡去》中被采访的二十多位人物也有着这样的“归乡情节”。他们在城市中大都有着高学历,好工作,有让世人觉得精彩而成功的人生。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的那颗“漂泊的心”无处安放,自己的“根”漂移不定,又恰巧有了各种契机可以回到乡村,把自己的根扎在土地里,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在乡村的山水中。



二十多位“归乡人”的梦不同于大多数人,在于他们不仅自己做梦,还要带着更多人做梦,他们不仅书写自己的故事,还带着更多人书写共同的乡土故事,一起创造真实的“中国梦”。



希望你和我一起读《三十岁,回乡去》,也能从他们的故事里,长出自己内心的力量,追寻到自己内心的根。


文:八级风
图片摄影:陈茹萍 吴宏凯  米茶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风之歌自然教育,推荐书目各大网店均有销售

—推荐阅读—

八级风,你为什么叫“八级风”?

我们应该吃什么?——杂食者的两难
我和孩子的永续农耕初体验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9月29日植物课成人专场 | 十一长假多主题、多场次的盖娅课程体验机会,你心动了吗? | 公益招募:十一假期连续3场,你也要来约会大自然吗?  十一假期沃思花园里山生活体验  | 终于,盖娅自然学校也绷不住要开“网课”了?
  参加培训    10月19日~23日“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杭州站 户外教室营造培训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推荐阅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从疫情期间的教育中反思和汲取些什么?  体验师培训后,她们相约完成一个小目标...... | 这样吃饭的女孩,不该上热搜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