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天的培训,让我重新理解了“自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子予的探险笔记 Author 凤尾松

今天的分享来自新晋的第53期自然体验师——凤尾松,5天的自然体验师培训让她打开了自己的感受,也让她对于自己的生活,对于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感悟......


上周参加了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自然体验师培训,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参加过的所有培训中,最真诚的一次,没有之一。

 

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整个培训从头到尾的结构和节奏非常流畅,紧凑却不紧张,轻松却不松散,可以在任何点滴之间体会到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者深厚的专业功力;最为重要的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在培训中贯彻得淋漓尽致,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只是口号。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有两个细节:第一天晚上,所有学员围坐在一起,每人两分钟,讲述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培训。当时觉得这不过是意料中的常规操作而已。结果最后一天上午的课程总结和回顾,老师竟然针对每个学员当初来参训的原因,认真的给出了相对具体和务实的建议。首尾形成了完整的呼应,让这个常规变成了惊喜。

 

课程结束时,要给每个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当时觉得这依然只是常规操作,老师叫名字,学员上去领证书,然后再说一些“感谢CCTV,感谢MTV”的套话。可是,我还是被惊到了。老师用简单却走心的几句话语描绘出学员的特征,这时大家基本已经能猜出是谁,再一起喊出TA的名字。整个过程简直有种被提名金鸡百花奖的隆重感,但却不觉得夸张和造作,更多的是温暖。

 

在盖娅有种说法,“三年成课,五年成师”,只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打磨,才会使整个课程温润有力量!




 

1、缘起

去年读完戈娅的《看风的孩子,谢谢你成全我》之后,才知道有“治疗教育”这种方法。治疗教育和华德福同根同源,都是缘起于斯坦纳的人智学。


人智学很强调人的感官的发展,在它的体系中人的感官可以分为12种,分别是触觉、生命觉、动觉、平衡觉、嗅觉、味觉、视觉、温度觉、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每一种感觉又有从浅到深不同的层次,整个感知觉体系的发展其实就是人感知环境和自己后产生交互而成长的过程。


如何发展感知觉呢?治疗教育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到自然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种下了种子,我一直想知道,作为载体或工具,自然到底能以什么样的方式给特需孩子帮助?


 

后来再学习《发展心理学》,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早期的智力发展都源于感觉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知觉是一切能力发展的核心。如果不让婴儿看、听、闻、摸、咬,TA怎么能理解物体的特点呢?如果没有先从听到的语言里知觉到有意义的规律,婴儿又怎么能够学会使用这种语言呢?


那什么样的环境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感知觉的发展呢?毫无疑问,任何精心准备的人工环境都比不上大自然里的风霜雨雪四季更迭,任何科学严谨的干预技术也需要在友善信任的互动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有了这些心理铺垫之后,看到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课程的招募,那就只剩赶紧报名了!




 

2、感受

诺兰的新片《信条》中有一句台词,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去感受它。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有些莫名其妙。如果不理解它,那感受它又有什么用呢?

 

第一天上午的课程安排了一个经典的自然游戏“蒙眼毛毛虫”。一队人从矮到高,每人都用布条蒙上双眼,后面人的双手搭在前面同伴的肩上。老师面对面拉着第一个人的双手,引导着大家在柿子林里缓慢穿行。说是柿子林,其实也有松树、柏树、核桃树这些别的树种。


因为被蒙上了双眼,必须集中注意力去感受脚下草地的松软,去感受路面的高低起伏,去感受松针划过皮肤时的轻微刺痛,一阵风吹过,我不仅听到了树叶互相碰撞的哗哗声,竟然还闻到了小草发出的幽微清香。中间休息时,冬青老师让我们原地蹲下,用手去摸摸周围的地面都有什么。我摸到了一些干枯的小草,随着含水量的不同,它的茎秆有的很脆,有的却又很韧,捏起来是完全不同的触感。


 

整个过程中,脑子里一点儿杂念也没有,我只是听到了,闻到了,触碰到了。有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信条》的那句台词,原来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去理解,有些时候,感受就好。

 

记得以前看戈娅的文章,她提到特需孩子家长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感受力。去感受TA的情绪,去理解TA的选择,只有感受到了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去跟TA建立联结,这时也许很多所谓的问题行为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戈娅当时还推荐了张春的《一生里的某一刻》这本书,我读了以后一直对书中薯条刮冰淇淋这一段印象深刻。


薯条,刚出锅,热热的,外表脆脆,还有一点明显的细盐在外面,里面是软的,最好是拿硬而热的薯条刮甜筒冰淇淋吃。一截一截咬下去,每一口都吃到盐,脆热的外皮,烫嘴的柔嫩土豆肉,还有又甜又凉又奶的冰淇淋。这样就可以冷热甜咸硬软一口吃到。

 

确实很细腻啊。我第二天迫不及待的冲进麦当劳买了一份刚出锅的薯条和一个甜筒,也学着吃起来,当时的感觉实在乏善可陈,哪里有张春老师书中的那么活色生香。但是这次蒙眼毛毛虫游戏后,我决定再去试一次薯条刮冰淇淋。




 

3、节奏

第三天的课程是自然观察,大家先组队在柿子林完成观察作业。因为有了第一天打开感官的经验,这一次的观察也很快进入角色。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一起发现了一种小草,每一对对生的叶子后面,都有一粒圆圆的小球,就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后来知道原来这种小草叫叶下珠,前段时间看国家医保局发布的一组药品名单里就有“叶下珠胶囊”。



柿子林里的观察作业完成后,就在冬青老师的带领下出发去“盖娅▪沃思花园”。说是花园,其实叫农场可能更合适,而且还是一个融合了自然农法和朴门永续精髓的农场。听蚊滋滋老师分享沃思花园的故事,当这种“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以这么鲜活生动的形式呈现在面前时,从下午到晚上,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一群小人在打群架。

 

疫情这大半年来,听课看书写字,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有一个特需孩子,并不意味着我需要为了她像蜡烛一样去烧掉自己的人生,也不意味着我要把她放在一边,然后比以前更努力投身职场去换来更多的金钱为她的人生保驾护航。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要找的只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节奏。可是怎么才能找到呢?物质与精神,当下与未来,自己与孩子,每一组关系的两端就像锯子一样来回的拉动,有时必须取舍,有时需要兼顾,但是无论怎样都不会有一劳永逸的决定。


 

沃思花园里半农半X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于任何事物,不管是取舍还是兼顾,你是否真的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去承受它的一体多面?包括所有的好和不好。当做好了准备,也许就找到了这个节奏。




 

4、园丁

蚊滋滋老师在介绍沃思花园生态时说,他们刚接手这片土地的前两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等待。因为这些土地的前主人曾经使用过大量的农药,为了让它们恢复自然的生机,有时除了静静的等待,可能别无良法。到现在第五年了,沃思花园农地里作物良好生长的同时,其物种的数量和野地里物种的数量竟然是相当的。



时间给出了答案,要获得一个健康的整体生态,在感受和了解的基础上,学会等待和学会耕作是同等重要的事。

 

同样的道理,在孩子的康复和干预中,TA各项能力的发展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制约,不管现状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这些能力都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要让这个整体以正反馈的形式拥有蓬勃生机,父母就应该像园丁呵护幼苗一样,有时需要等待,等待孩子自身的发育成熟;有时需要耕作,采用适合的方法帮助成长;有时需要放下,萝卜和白菜终究还是不同。

 

学会等待,学会耕作,学会放下,就像沃思花园一样,时间,会给出答案。

 





5、表达

第四天的课程是自然艺术,我更愿意理解为感受后的表达。表达的方式有多种,那天是以绘画的形式。我竟然有了生平第一次写生的体验,虽然最后出来的成品幼稚得不忍直视,但是我的感觉却出奇良好!

 

第一份绘画作业是让镜像临摹一半树叶。我拿到的是一片秋天的叶子,有着厚实的肉质,叶面上似乎还有一层亮亮的蜡质在反光。整个叶面的绿色大多已经褪去了,有点地方已经变成了黄色、棕红色、深棕色的色块,间或还有一些黑色的斑点。这是一片经历了风霜的斑驳树叶。在画的过程中,一直调不出合适的颜色,这明明是中年后期的叶子,但是我画出来的颜色却总是很明快,有点像刚刚成年。后来我索性放弃跟颜色死磕了,反正我已经看到了,也感受到了,虽然没有表达出来,但我也厚着脸皮认为似乎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第二份绘画作业就是正经写生了。我坐在柿子林中的草地上,对着一株小草,一边看一边画,竟然画了一个多小时。对于画画这件事,我既谈不上喜欢,更不可能擅长,但是在那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竟然有心流的感觉!这株小草是第三天自然观察课时跟同伴在林中发现的。当时看到它,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因为太特别了,虽然只是一般小草的高度,但是叶片上的脉络却非常清晰和深刻,棕红色的茎秆也很硬朗,完全不是小草柔弱的样子,似乎它的身体里封印了一个倔强的灵魂。画完以后,整个人有一种心满意足的畅快感。


 

去年开始学习情绪管理的内容,对于负面情绪既可以用萨提亚的冰山深挖,也可以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围,或者来点有氧运动刺激身体里多巴胺的分泌。完成这两份作业后,我发现绘画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有些情绪细微得难以名状,很难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时也许绘画能帮上忙。可能只是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氤氲色团,但是却能精确的表达出某些模糊的感受。作为一个工科出身,自认以逻辑见长的人,这次课程结束后我竟然有种想跟冬小麦老师学画画的冲动。




 

五天的课程结束,最大的收获是重新理解了“自然”。

 

它不仅仅是指和我们荣枯与共的自然环境,更是一种做事方式,遵从自己的内心,尊重事物的规律,遵循世界的规则,带着耐心和信心,让时间来发酵,终究会有自然的生长和呈现。

 

这一切,正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


文:凤尾松
本文首发于凤尾松个人公众号“子予的探险笔记”



疫情是一堂“人生大课”,

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选择隔离?还是选择重新回归

如果未来注定是全民“自然教育”的时代

你可以选择怎样的生活呢?

来这里找寻答案吧!


培训招募|10月19日~23日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杭州站)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盖娅亲子一团年度招新 | 十一长假多主题、多场次的盖娅课程体验机会,你心动了吗? | 公益招募:十一假期连续3场,你也要来约会大自然吗?  十一假期沃思花园里山生活体验  | 终于,盖娅自然学校也绷不住要开“网课”了?
  参加培训    10月19日~23日“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杭州站 户外教室营造培训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推荐阅读    那个“体验师”的梦 | 9月体验师足迹 | 一平方米的奇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