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成功与幸福不能划等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此念 Author 此念
盖娅的这些教育理念,与反对“化约主义”,倡导“品格教育”的刘擎教授,有很多共通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擎教授的分享。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此念(ID:cinian16)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此念
刘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国内政治哲学领域知名学者
《奇葩说》第七季导师
01
化约主义对教育的困扰
刘擎:我认为,父母、学校甚至孩子本身多少受到“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的影响,就是把很复杂的事物、系统、现象,用似是而非的逻辑来简化理解和描述。
为什么似是而非?听上去是对的,比如人生的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幸福是什么?大多数人理解“幸福就是富贵”。“富贵”是中国人常说的词语,包括金钱、权力和名望。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有关系。但人生的幸福能与之等同吗?不能完全等同。你认为爱情是什么?有人认为爱情就是获取性快乐。这叫“化约主义”,有人翻译成“还原主义”。
现代教育的问题是一连串的化约,化约就是把人生的幸福等同于富贵,但两者的相关性根本不能这么化约。还有就是过程的化约主义。有人认为,富贵就是要进入好的大公司工作,好的工作需要什么条件?上学要上名校,名校又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你高考成绩出类拔萃、中考成绩优异、小学和幼儿园要进入好的学校学习。
经过这一连串化约主义推倒,你就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想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从幼儿园开始努力,并且以分数成绩为目标。
这种化约主义从哲学上反省,每一步都“约等于”,比如说,每一步都只有70%的相关性,做个乘法就知道,最后那个相关性的结果是非常低的,根本不能保证实现预期目标(进名校然后有好工作)。所以,这个“约等于”是大打折扣的,而且在折扣里把许多重要的无法计算的东西牺牲掉了,比如你没办法计算出因长期的睡眠不足,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永久性损伤。
02
充分打开孩子的可能性
刘擎:对。你要给他足够多的尝试,让他去发现到底什么才是他热爱的事情。比如乐器、体育项目、艺术活动,甚至大自然中的昆虫、树叶、植物,都要尝试。因为孩子充满可能性,如果只在刷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那么事先就把很多其它可能性排斥掉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打开可能性。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与两件事情有关。
第一、人要有自己特别热爱的工作,而且能够自食其力。
社会地位的高低,没有特别直观重要。你热爱这份工作,并且它能保证衣食无忧、安身立命。比如,日本有很多手工匠人——厨师,插花师,他们经营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他们的生活是充实而幸福的。
第二、人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交际能力。你有朋友、有亲密关系。
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会让你的人生有一个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再回到幼儿园,你选择让孩子提早刷题,还是让他尝试各种活动或者探索世界?
帮他打开更多的可能性,让他足够有时间去尝试,最终会发现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孩子的幸福,远比把孩子交给很多老师,来集中培养重要的多。
03
幸福需要事业之外的能力
刘擎:幸福的生活并不等同于出人头地。
无论是财富或是社会地位,功成名就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让人羡慕。这些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商业精英,虽然他们有很好的物质生活,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但不一定都拥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有一部分人享受了社会精英的地位,但他仍旧对内心世界、对现实的生活感到非常困惑。当他们面临具有压力的挑战时,有的人感到精神崩溃,有的人处理家庭关系特别糟。
如果这样的生活是让你孩子追求人生意义的唯一模式,有两个问题需要反思:
第一、达到了所谓世俗化的成功,他是不是真的感受到幸福?
第二、出类拔萃或出人头地的人,他们的标准是什么?
概念永远是相对的。你想让孩子功成名就,既要让他关注如何追求卓越事业,又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
拥有健全的人格,一方面有助于他获得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倘若没有获得功成名就,他也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也很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全面教育,更需要全面发展。
04
“品格教育”
播下幸福的种子
刘擎:我认为现在学校就像一个大型工厂,在流水线上做产品,用同样的标准产出人才;而教育是人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首先学做人,再成才。或者更确切地说,做人和成才是不可分割的。
做人有许多方面,包括善意和理解力,你可以跟别人交流沟通,跟别人合作;你能够在一个共同体中为一个群体做贡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忠诚与归属感。
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我喜欢什么”、“我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愿望”、“我到底是谁”,在与他人、与班级群体的互动过程中,造就了“你是谁”。这个过程,家长经常会忽视,因为不太关心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只关心他能做什么事,能考什么样的分数。
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培养人才,也应该留意学生的成长,这是一个共同体创建的过程。这里未必需要正式的哲学课程,老师可以通过讲语文、讲艺术、讲英语等方式,特别是体育和游戏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让思维变得更宽广,这称为“品格养成”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讲述有关“美德”的思想,他认为“美德”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就是“德性”以及“行动”。前者是指向实践行动的德性,后者是以德性为理论基础的行动。“德”与“行”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
不仅如此,他认为良好的德行还应该包含正义、勇气、审慎等优秀的品质。相当于“中庸之道”,是一种实践智慧。
中国人讲“过犹不及”,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意思是“做事要适得其中”,这需要你有一种实践的智慧。“节制”也是品格的一种,这都是讲“品格养成”的重要性。
谈到“修养”,这需要从小培养,就像学外语,12岁之前,稍微用点精力,学习成效就会更高,12岁以后就可能会更费力些。人格教育,品格养成也是这样。
你会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人,他们除了有能力之外,品格养成在他们的事业中,发挥特别大的作用,品格与成就互相结合。哪怕你追求狭隘意义上的成功,那也很重要。
站在功利的角度去看,品格的意义在时间的长河中会慢慢显现出来,对你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刘擎:是的。哪怕人不那么成功,但你有良好的品格,这些素养会伴随你一生,成为你生命中永恒的“财富”。这种财富会帮助你,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你都可以安顿自己。即便身处动荡的环境里,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更有定力做好事情。这源自你的品格,它既有内在价值,还有功用价值。
如果你也深受“化约主义”之苦,想给灵魂透透气
欢迎来「盖娅家庭自然体验师」一起纵情玩耍
▽
或许你有耐心,愿意读读往期伙伴的成长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