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1年第9期 总第72期
专题策划
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话语和理论建构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点击查看)中明确提出:“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近年来,对于当代艺术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与讨论备受各方关注。本期特别选登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旨在站在时代的前沿,立足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以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进一步厘清当代艺术概念的历史脉络,直面思考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当代艺术理论面临的问题,深入探析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路径,在助力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和批评的同时,为中国当代艺术寻找根基,助力构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中国转向/彭锋
内容摘要:“当代艺术”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全部的同时代艺术,也可以指当今艺术的某种特别类型。从作为艺术的特别类型来说,任何一种当代艺术都有它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就是各种理论和实践相互竞争的领域,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不应遭到排斥,而且应该得到鼓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界急需有一次中国转向。这种中国转向,不仅有助于中国当代艺术找到自己的根基,而且有助于世界当代艺术的大繁荣。
关键词:当代 艺术 中国 转向
■作为时期术语的“当代艺术”概念:一个中西比较的历史脉络/董丽慧
内容摘要:英语“contemporary art”与中文“当代艺术”概念在发展阶段、语境和内涵上既紧密相连、不可孤立看待,又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尤其在学术研究中,英语“contemporary art”不必然成为中文“当代艺术”合法性的唯一依据,中文学界的“当代艺术”研究也不是 “contemporary art”学术研究史的亦步亦趋。相反,中文学界的“当代艺术”研究应当是在清醒认识到其与国际语境“contemporary art”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之上,以扎根本土的积极态度和直面当下的活力,与面临危机的“contemporary art”共同寻找突围和再前行的可能性。
关键词: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史 当代性 时期术语 概念史
■当代性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坐标/王志亮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继“后现代”之后,部分西方艺术批评家开始用“当代性”来定义和讨论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这代表了西方艺术批评界试图将“当代艺术”这一术语理论化的倾向。从时间分期的角度而言,“当代”是后现代的替代,而非延续,它通常被用来描述晚期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形态。关涉到何种艺术形态才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美国学者泰瑞•史密斯建立的星球叙事和当代艺术三分法尤其具有代表性,它是西方艺术批评界内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一股话语力量,此种理论尤其关注非西方艺术家构成的全球性当代艺术景观。中国当代艺术在泰瑞•史密斯的当代艺术三分法中,占据了其中的两个位置——“过渡期的跨国性”和“同时代的差异”,后者被其称为真正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这类当代艺术理论警惕唯地域论的话语,认为它们在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身阐释系统的同时,也具有封闭性的风险。但是,当代性理论因其选取的样本主要是在西方语境中生效的中国当代艺术,所以依然不能完全摆脱西方视角的偏差。
关键词:当代性 星球叙事 泰瑞•史密斯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理论
创作谈
■巍巍峻岭接天霞 朱漆研彩铸长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谈/程向军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大型漆壁画《长城颂》,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壁画画幅总面积600平方米,由100块铝蜂窝板组成,寓意建党百年,是中国漆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制作品。从创作的思路、画稿的构思、艺术手法的应用、形式语言的选择,再到工程技术的创新设想等,作者都作了精心而详实的系统的方案设计。作品采用现代漆画的艺术造型语言来进行描绘,这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漆艺术的传承,更为漆画的未来发展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为漆画参与国家重大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为今后漆画服务于国家文化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漆壁画《长城颂》漆画艺术语言
△漆壁画《长城颂》画稿设计
■大型漆壁画《长城颂》深蕴的百年风华/尚辉
内容摘要:《长城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陈设的主题壁画。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壁画对民族形象的重塑”“融山水与风景为一体的多维视角”和“漆语的绘画性探索”等维度对该壁画的艺术特征与语言探索进行了剖析,认为该壁画主体形象既融会了中国现代壁画史所有相关祖国山河描绘的视觉元素,也充分调动了最具中华文明历史标志性的长城形象,来寓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相承。壁画将油画风景与重彩山水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了漆画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却又不局限于对漆画本体语言的彰显,而是使之更能体现壁画公共性的视觉要求,探索了漆画进行现代大型壁画创作的潜在空间。笔者认为,《长城颂》在这个百年纪念时空里所深蕴的历史情怀与现实精神,无疑是一个崛起了的中华民族对民族形象与民族艺术的重塑。
关键词:《长城颂》建党百年 漆壁画 风景画 山水画 漆画语言
漆壁画《长城颂》
▼请横置手机查看▼
艺海杂谈
■建构数字心流体验:互动视听发展路径研究/司若 黄莺
内容摘要:互动视听是技术与艺术相联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拥有打破“第四堵墙”,让受众成为视听参与者的作用和影响力。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不同互动形式中互动者与故事空间的联结程度与方式,指出互动视听发展过程中互动者从想象力参与故事空间到直接进入故事空间的规律。以当下互动技术的多元运用情况以及对互动者体验的分析,引出互动视听在当前所拥有的全新发展机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指出互动视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历史梳理与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操作系统、内容生产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来阐述以互动视听建构数字心流体验的问题。
关键词:互动视听 互动技术 故事空间 互动者 数字心流体验
■从“类型融合”走向“新类型”的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周粟
内容摘要: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在类型“进化”方面已形成三点特征:其一,类型融合触发了集体创新,并推动了喜剧亚类型的兴盛;其二,类型互渗契合受众心理,并推动了本土化的改造;其三,喜剧在亚类型杂糅基础上,形成了自我迭代与更新。当下,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喜剧面临创作层面和传播层面的诸多现实困局。未来,国产喜剧应推动喜剧观念与喜剧形态两方面的“进化”,从“类型融合”走向“新类型”。
关键词:喜剧电影 类型电影 类型融合 亚类型 新类型 电影评论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海报(来源于网络)
作品评析
■光辉历史中的电影创作新高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电影评析/路侃
内容摘要: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多部优秀主题电影的出现,表现出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视野、新创造,艺术典型创作的新超越、新突破,艺术表现的新探索、新提高,也为主题性电影创作的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启示。主题性电影要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拉近与人民的距离;重在写出特殊性,在特殊性中表现共通性、普遍性;避免概念化、雷同化,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主动性;扩大和深化艺术创造形式,不仅需要类型融合、方法融合,还应该看到中国化和世界性的融合。
关键词:主题电影 建党百年 艺术典型 电影新样式 电影评论
△电影《革命者》剧照(来源于网络)
■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叙事逻辑/张爱凤
内容摘要:以艺术真实反映历史真实,以艺术性表现思想性,是电视剧《觉醒年代》叙事的逻辑起点。该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立场,以形神兼备的方式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的双主角形象,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以毛泽东、陈延年为代表的启蒙、救亡并举的“新青年”形象,从而建构起“人物谱系”的叙事逻辑。此外,该剧通过建构“北大 / 思想阵地、《新青年》/ 思想载体、演说 / 思想传播方式”这另一重叙事逻辑,将文化思想嬗变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予以具象化、生动化呈现,取得了“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觉醒年代》叙事逻辑 人物谱系 思想传播 建党百年 电视剧评论
△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来源于网络)
艺史新知
■民国报刊视野下的书法研学——以《大公报》为例/吕行佳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文脉不断,与该时期社会各界对书法学习与研究的重视密不可分。民国报刊中涉及书法的资料比较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媒介视野去观察民国时期中国书法研学情况的良好视角。本研究以《大公报》为样本,考察其中书法研学相关内容的基本情况,发现在民国时期独特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书法独辟蹊径,以专业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引导大众审美、促进艺术普及,对特殊时期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公报》书法研学 民国时期 媒介研究
名家专访
■清门后人 为民求乐——访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采访人:蒋慧明
陈涌泉简介: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32年10月生于北京,出身相声世家,外祖父钟子良、父亲陈子珍均为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少年时学业优异,曾跟随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学习,深得真传。1951年拜师谭伯儒后即参加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并兼任文书工作,次年进入北京曲艺团,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在相声的表演、创作、理论和教学诸方面均有较高建树,在相声剧、化妆相声的编创演方面贡献尤多。1986年与李金斗合作表演的相声《武松打虎》屡次获奖,影响深远;多次出访海外,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1992年退休后逐渐淡出舞台,致力于相声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出版有《清门后人》等著作。2016年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1年第9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叶朗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美学、艺术学、中国艺术和美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曾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后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市哲学会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意象照亮人生》、《胸中之竹》、《欲罢不能》、《燕南园海棠依旧》、《更高的精神追求》、《“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叶朗谈〈红楼梦〉》、《叶朗美学讲演录》以及《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中国美学通史》(主编)、《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主编)、《中国文化读本》(合著)、《文章选读》(选编)等。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的封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成立于2002年5月,2013年7月正式成为辽宁省文联内设机构,成为辽宁省文联所属的第12家文艺家协会,2021年6月,经中共辽宁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正式更名为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现有省级会员291人,其中国家级会员57人,下设青年工作委员会。
协会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导向,通过培训类活动,把牢政治方向,带好人才队伍。2009年至今,已举办10届“辽宁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引导全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此外,在每期读书班上,通过设计“魏晋美学的当代意义”“文学精读与感受力的培育”“新时代语境下的文艺经典阅读”“新时代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等选题,邀名家、聚骨干,组织研读探讨,不断提升业务理论水平,已累计培训四百余人次,备受业界好评。
协会始终坚持站在文艺现场,通过理论研讨活动,积极介入艺术实践。连续举办15届“辽宁文艺论坛”,强化问题意识,长期对辽宁文艺发展动态、现象和面临的新问题给予关注和讨论,多年来对“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创新”“艺术家的审美坚守与艺术生态建设”“辽宁地域文化与艺术表达”“聚焦新时代辽宁文艺的现实力量”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成为推动理论评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2021年创办“辽宁艺坛”系列活动,整合文艺资源,聚焦艺术本体,针对文艺热点深入交流、积极发声。
协会始终坚持以评论积极回应创作,通过打造评论品牌,实现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2016年与《辽宁日报》联合创办“一剧一评”栏目,针对影视剧、舞台剧等累计推出文艺评论文章五十余篇。2019年倾力打造省文联“一丁”评论品牌。团结组织省内一批优秀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围绕辽宁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展开评论,以短小精悍、观点犀利、文风清新的文艺评论聚焦和引导创作。已在《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国网等累计发表“一丁”评论文章19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协会把握评论角度和方向,紧密联系辽宁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及创作实践,组织撰写抗疫主题文艺评论文章5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媒体发表。
协会始终坚持做好人才作品推介,以评奖推优等活动集中检验文艺评论成果。“辽宁文艺评论奖”已举办七届,共评出获奖文章51篇。这些文章涵盖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曲艺、影视、杂技、艺术学理论等领域,是全省文艺评论成果的全方位展示。近年来推荐的两篇文章先后入选第一届和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文章类作品。
协会将继续推动辽宁文艺理论评论的创新发展,坚持以活动凝心聚力,为全省有思想活力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搭建言说平台,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勇担重任的评论人才队伍,为辽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9期的封底
新书推介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
编者:《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百年来,无数令人尊崇敬仰的文艺名家大师,把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一起,书写在历史的洪流中。当前,在我国文艺创作、理论评论领域,仍然活跃着一大批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文艺名家大家。《中国文艺评论》杂志自2015年创刊以来,通过“名家专访”(点击查看)等栏目对此有充分展示。本套图书精选其中优秀成果结集出版,对话马识途、秦怡、蓝天野、靳尚谊、叶朗、尚长荣、冯骥才、赵季平、李雪健等文艺名家和理论评论家,总结他们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宝贵经验,倾听他们对时代、对人民、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和深刻认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以更优秀的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入选 2018年“中国最美期刊”,快来一睹TA的风采!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