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1年第11期 总第74期
专题策划•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构
编者按:立足新时代,文艺评论何为?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本期特别选登三篇“评论之评”,分别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文艺评论、电影评论的不同视角切入,就当下文艺评论的理论实践展开探讨,重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价值,重构民族文艺评论的发展路径,重寻电影批评与创作的对话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作品出发,重新思考“评论”对于文艺评论本身的重要意义,以期用更加科学、全面的评论,提升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思想根源、基本方法和话语特征/王廷信
内容摘要:当前,理清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基本方法和话语特征,重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价值,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很有必要。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集中体现为处理文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和”的理想。其基本方法为知人论世的关联方法、日常体验的言说方法、以心感物的认知方法和感通万物的思维方法。其话语特征集中以范畴形式来体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范畴按轻重来划分,可分为理想性范畴、根源性范畴、支撑性范畴和延伸性范畴。中国古代文艺批评较少讨论“真”的问题,是因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家不把“真”当作孤立的、纯粹客观的事物来看待。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艺批评 思想根源 基本方法 话语特征
■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价值遵循、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董耀鹏
内容摘要:民族文艺工作是党的文艺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艺评论不仅是题材问题,也不仅是艺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大问题。我们要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科学把握当前民族文艺评论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挑战,坚定正确导向,强化主流声音,以精准及时健康的理论评论,构建民族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引导民族文艺创作。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艺 民族文艺评论
■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批评话语和价值构建/范志忠 潘国辉
内容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以理性的洞察力诠释倡导新主流电影创作的美学意义,勾画时代精神谱系特征,以及流媒体冲击下电影产业新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资本的操控驱使下,影评的专业批评舆论场和社会大众舆论场之间存在着失衡现象,微媒体、自媒体成为当下电影批评的重要空间,暴露出平面化、碎片化、情绪化等诸多问题。中国电影批评唯有立足于时代发展需要,重构价值体系,发挥其理性思辨的光芒与力量,才有可能助推中国电影从“高原”走向“高峰”,助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迎来电影批评的第三次黄金时代。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电影 批评话语 价值构建 电影批评
艺海杂谈
■爆款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逻辑、问题与对策研究/马立新 马苗苗
内容摘要:爆款网络综艺节目具有高流量、高星光、高收益等“高概念”特征,它采用内外联动式的造星机制,打造出现象级明星,以获取最高流量并实现爆款,再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完成流量变现。但很多爆款网络综艺节目存在比较严重的致瘾性、同质化和“三唯”(唯流量、唯明星、唯市场)问题。为此,可以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原理为理论指南,在创作实践中恪守艺术伦理,牢牢把握原创性与主流价值观导向,并建构法理思维和法治意识,改革和创新现行的选星、造星和追星机制,引入明星负面清单制度,创新网络文艺监管体制,将网络综艺节目创作引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爆款网络综艺节目 高流量 造星 流量变现 低碳美学 低碳艺术原理
△《国家宝藏》第三季(左)《典籍里的中国》(右)海报
■动物叙事、族性声音与文化记忆——论乌热尔图小说民族文化书写的叙事建构/陈佳冀
内容摘要:乌热尔图作为鄂温克民族文学书写的代言人,将自身对本民族的深沉爱意与崇高使命感融入创作,动情书写着鄂温克族的民族历史。其小说巧妙借助“动物叙事”的表述策略吁求民族精神的复归,灵活自由地选取多维叙事视角以传达族性声音、揭示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诸种问题,构建起富有民族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乌热尔图在不断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与自审的同时,亦不乏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标识、历史记忆与生存观念的整体审视,并将视野延伸至对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未来愿景等问题的阐发上。
关键词:乌热尔图 鄂温克族 民族文化 叙事建构
■融西学入中道:书法史译著的类型与方法——以熊秉明《张旭狂草》为中心/赵斌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内书法艺术的当代转型正向海外书法研究投去更多关注。熊秉明的《张旭狂草》作为书法史译著的代表作之一,其研究路径既包含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有不同学科方法的层层揭示。熊秉明运用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等方法还原张旭及其狂草的诞生,并主张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成果研究书法问题,如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阐释张旭狂草的美学意义。他通过跨文化、跨学科、跨门类的宏阔视角和多元理念,开辟出一条书法史论的新道路。当前书法研究面临着复杂的当代语境,有必要借鉴书法史译著中的史学方法对相关的西学理论进行索引,然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应用,从而建立起中国当代书法史学的理论构架。
关键词:书法史译著 史学方法 熊秉明 张旭 狂草
△张旭《肚痛帖》
△张旭《郎官石柱记》(局部)
批评争鸣
■从“琉璃瓦”到“长城星球”:民族性视域下电影《流浪地球》价值新探/陈韬
内容摘要:本文将电影《流浪地球》置于中国科幻民族性视域下,重新审视了该作品的价值所在,阐明其对于中国科幻民族化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创造整体性、在地化的科幻空间,以及选用基于民族历史经验的科幻主题,《流浪地球》回应了此前理论界的设想,完成了从“琉璃瓦”到“长城星球”的转变,并实现了对西方赛博朋克类型科幻的突破。这既为理论界的有关争论提供了启发,也为中国科幻的创作指明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科幻 民族性《流浪地球》在地化 赛博朋克
△《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海报
作品评析
■原创歌剧《英•雄》音乐创作探析/余亚飞
内容摘要:原创歌剧《英•雄》以共产党员何孟雄与缪伯英的生平事迹为凭,用丰富的音乐元素对戏剧内容进行编创。音乐创作分别着眼于宏观戏剧环境氛围的营造,对英雄主义戏剧立意的诠释,对剧中人物身份及性格的精细雕琢,以及戏剧情节的冲突性和浪漫气质等方面。该剧不仅巧妙运用了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在内的多种歌唱形式,还融入了丰富的湖南民间音乐素材,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该剧在音乐构创的一些细节处理方面,偶有一些值得商榷或有待调整之处,通过后续改良,可以使之更为完善。
关键词:原创歌剧《英•雄》音乐创作 歌剧评论
△原创歌剧《英•雄》剧照
学术综述
■重塑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感与知识路径——“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颜婧
内容摘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8月28日至30日在线成功举办。会议以“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为主题,围绕“当代语境与文学理论的未来”“当前文论话语的问题与出路”“理论的处境与批评的位置”“新媒介的审美潜能”“西方文论的历史形态与当下变迁”“重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诗学”“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转型与再造”“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重构”这八个议题,反思并追问了重塑文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感与知识路径的诸多认识层次,对推进当前文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现实感 媒介 会议综述
名家专访
■融情铸艺 以情带声 ——访粤曲艺术家黄少梅/采访人:罗丽 黄静珊
黄少梅简介: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31年生,祖籍广东番禺石碁,著名粤曲平喉“星腔”表演艺术家,小明星(邓曼薇)“星腔”第三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1944年,黄少梅拜“星腔”第二代传人李少芳为师,并向梁以忠、王者师、梁巨洵等名师学艺。1946年,黄少梅在广州首次正式登台,后曾到香港、澳门演出。1956年黄少梅以《子建会洛神》获得广州市第一届专业曲艺会演一等奖。1958年进入广东音乐曲艺团工作,同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等领导接见。1963年,黄少梅以《花木兰巡营》获广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一等奖。1985年,黄少梅举办从艺40周年独唱会,是首位举办个人演唱会的粤曲表演艺术家。1987年,她代表广东曲艺界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多年来,黄少梅为国内外数十家唱片公司灌录音像制品,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播,获得第九届中国金唱片大奖。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1年第11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1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冯骥才
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在文学上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有《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五十余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因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冯骥才又是当代文化学者。近20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工作,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于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国务院参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天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1期的封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02年6月成立,是全国较早成立的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属于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秘书处设在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协会首届主席苏中,第二届主席钱念孙,现任主席韩进。现有会员305人,其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65人。
协会成立以来,坚持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政策,坚守文艺评论的职业精神,努力开拓工作局面,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评论创作、精品推介、评奖评优、阵地建设和为民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些优势评论品牌,为安徽乃至全国的文艺理论和评论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在人才培养上,连续六届举办中高级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2021年更是将培训范围拓展至长三角一市三省。在评奖评优上,由两年一次的安徽文艺评论奖评选调整为每年一次的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在阵地建设上,除了每年编辑出版两期理论评论专辑《文艺百家谈》,还在《中国艺术报》开设“徽派艺评”栏目,在安徽省文联网站开设理论研究专栏,与《安徽日报》合作开设文艺评论专版。在创新活动机制上,创办了“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和“徽文艺评台”等平台,将评论名家请进来、文艺作品推出去、评论服务送下去,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理论评论建设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君子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新安画派研究、大自然文学与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等,都是在全国文艺界和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品牌。
2019年10月26日至28日,首届“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举办。活动邀请十余位评论名家走进合肥、滁州,与安徽作家结对指导,帮安徽文艺“诊断把脉”,感受安徽文艺丰富的创作资源,为安徽文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2020年9月26日至27日,“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改稿会在宣城举行,邀请了全国十余位知名文艺评论家与安徽部分中青年作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点评指导,帮助他们提升优化创作思路,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同年 12月27日至28日,“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暨安徽省首届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在池州举行。
2014年11月起,安徽省评协每年都要组织文艺评论家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徽文艺评台”活动,搭建文艺家、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爱好者三方互动,批评、鉴赏、交流、培训功能集聚的评论舞台。活动先后赴阜阳市颍泉区、宣城市泾县、六安市定远县、合锻智能公司、科大讯飞公司、蚌埠市沙漠文化工作室、宿州市灵璧县、新华学院、安徽大学、省人社厅、省总工会、阜阳市颍上县等开展艺术讲座、书画笔会、送文化年货等文艺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体现文艺评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向,并在六安市定远县、阜阳市颍上县设立安徽文艺评论服务基层联系点。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1期的封底
中国艺术产业发展论坛海报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入选 2018年“中国最美期刊”,快来一睹TA的风采!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