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疫苗3-17岁人群临床试验数据公布,已获得中国3岁及以上未成年人紧急使用批准|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冠疫苗
科兴疫苗 3-17 岁人群临床试验数据公布,已获得中国 3 岁及以上未成年人紧急使用批准
6 月 28 日发表在《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份报告显示,3-17 岁人群接种两剂北京科兴中维公司“克尔来福”(CoronaVac)疫苗是安全的,且接种两剂疫苗后,96% 以上的人群产生了中和抗体反应;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度和中度,注射部位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 550 名 3-17 岁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的 Ⅰ/Ⅱ 期临床试验,于 2020 年 10 月 31 日至 12 月 30 日期间展开。受试者分别于第 0 天和第 28 天肌肉注射 2 次疫苗或对照品。安全性结果显示,在至少接种一剂试验疫苗或对照的受试者中,从接种开始至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内,1.5ug 疫苗组、3ug 疫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6%、29% 和 24%。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反应高于 18 岁以上成人和老年人按照相同免疫程序接种两剂次 3ug 疫苗后 28 天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分年龄组分析显示,并未发现免疫反应在不同年龄间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这也是首个发布的、关于 3 岁及以上儿童及青少年人群接种 COVID-19 疫苗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数据。据悉,“克尔来福“疫苗最近已被批准在中国 3 岁及以上儿童人群中紧急使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The Lancet”公众号)
· 超级计算机
全球超算 500 强新榜单揭晓:日本蝉联冠军,中国上榜最多
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榜单 TOP500 于 6 月 28 日揭晓,日本超级计算机“富岳”(Fugaku)继续位列榜首,在超级计算机“TOP500”、“HPCG”、“HPL-AI”、“Graph500”榜单中蝉联世界第一。本次 TOP500 榜单显示,“富岳”接受 HPL 基准测试时的运算速度达每秒 44.2 亿亿次,是排名第二的美国“顶点”(Summit)超级计算机的约 3 倍,也是全球首台单精度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 100 亿亿次级别的超算。“富岳”是 2019 年退役的超算“京”的后续机型,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和富士通(Fujitsu)公司共同开发,是首台使用 ARM 处理器的超算冠军。
美国“山脊”(Sierra)、中国“神威·太湖之光”和美国“珀尔马特”(Perlmutter)分列三四五位。“珀尔马特”是榜单前十位中唯一新入选的超级计算机。中国共有 186 台超算上榜(上次 212 台),上榜数量蝉联第一,但数量有所减少;美国为 123 台(上次 113 台)。从制造商维度来看,中国联想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超级计算机制造商,浪潮紧随其后,中科曙光位列第四。
全球超级计算机 500 强榜单由国际组织“TOP500”编制,每年发布两次,是给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座次的知名榜单。(TOP 500,新华网)
· 天文学
观测到体积最小的白矮星
白矮星是低于 8 倍太阳质量恒星的演化残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帕洛玛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的研究人员通过兹威基瞬态设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 ZTF)在距地球 130 光年处发现了已知的最小白矮星 ZTF J1901+1458,直径约 4300 千米,仅比月球直径(3500 千米)稍大,超越了之前的记录保持者 RE J0317-853 和 WD 1832+089,它们的直径均约为 5000 千米。
白矮星依靠电子简并压力抵抗重力收缩,其质量与体积近似成反比例关系。这意味着 ZTF J1901+1458 也是已知最重的白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 1.35 倍,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质量上限,约 1.44 倍太阳质量)。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通过引力波辐射耗散能量,不断旋进,最终合并成大质量白矮星或导致 Ia 型超新星爆发。ZTF J1901+1458 由两颗白矮星合并而成,拥有比太阳强近 10 亿倍的极端磁场,自转周期为 6.94 分钟。相关研究 6 月 30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Nature,凯克天文台)
· 医药研发
Sanaria 疟疾疫苗对抗疟原虫突变株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 Sanaria 公司宣布其 PfSPZ-CVac(CQ)疫苗实现了对变异疟疾寄生虫的长时间保护。在该公司的一期安全疗效试验中,6 名受试者在最后一次服药三个月后可 100% 抵御一种巴西疟原虫。通常在接种疫苗后两到三周后免疫力就会减弱,这是第一次在服用疫苗长时间后实现对变异疟疾寄生虫的完全保护。这种疫苗可用于保护前往非洲的旅行者,经过进一步开发还可能用于预防非洲人口中的疟疾。该论文还公布了该公司另一种疫苗 PfSPZ-CVac(PYR)的研究结果。这种疫苗于人体内的耐受性良好,在 17 名受试者中,82% 的受试者在最后一次接种后三个月免受了巴西变种寄生虫或非洲疫苗寄生虫的侵害。这与先前其他疟疾疫苗的试验结果相比是一个重大进步。论文 6 月 30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Nature,SANARIA INC.)
· 微生物学
已知最古老的鼠疫菌株被发现,约有 5000 年历史
RV 2039 的头骨。图片来源:Dominik Göldner, BGAEU, Berlin
在一具有 5000 年历史的狩猎采集者遗骸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最古老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这名狩猎采集者编号为 RV 2039,是一名二三十岁的男性。研究人员利用其牙齿和骨骼样本,重建了该细菌的基因组,并将其与其他古老菌株进行比较后,确定 RV 2039 携带的鼠疫杆菌确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此类菌株。它可能是约 7000 年前出现的一个细菌谱系的一部分,距离鼠疫杆菌从其前身“假结核耶尔森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分离出来只有几百年,而且这种古老菌株可能比后来在中世纪出现的菌株传染性更低、毒性更弱。此外,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有着 5000 年历史的菌株很可能是通过被感染的啮齿动物的咬伤直接传播的,而且可能没有传染其他人。相关研究结果于 6 月 29 日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作者表示,这一发现表明,鼠疫杆菌的出现比之前发表的研究结果还要早 2000 年。(Cell Press,Cell Reports)
· 航空航天
首次在太空中进行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美国“太空基因“(Genes in Space)项目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并展示了一种研究细胞在太空中修复受损 DNA 的新方法,标志着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首次在太空中成功进行,这也是活细胞首次在太空中成功整合来自生物体外部的遗传物质。有关研究 6 月 30 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
由于太空中的电磁辐射较强,DNA 损伤的风险增加,因此探究在太空中修复 DNA 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可以在太空中研究酵母细胞 DNA 修复的新方法。该技术侧重于 DNA 双链断裂,使用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对 DNA 链造成精确剪切。和辐射等原因造成的非特定损伤相比,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观察 DNA 修复机制。研究人员成功证明了这种新方法在国际空间站(ISS)培育的酵母细胞中应用的可行性,他们希望借助这项技术,能够对太空中的 DNA 修复过程进行广泛的研究。(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 疫情通报
6 月 30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12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6 月 30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2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福建 3 例,上海 2 例,安徽 2 例,四川 2 例,云南 2 例,陕西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9 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4 例(均为境外输入)。截至 6 月 30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1792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30 日 18:09(北京时间 7 月 1 日 00:09),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337,163 例,新增死亡病例 6,617 例:其中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45,951 例,新增死亡病例 817 例;哥伦比亚新增确诊病例 28,478 例,新增死亡病例 648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81,521,067 例,累计死亡病例 3,937,437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许楚楚、周舒义、管榕、奚奇、武大可、戚译引
编辑:武大可、戚译引
封面图片来源:Pexels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