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6成患者颈动脉中存在微塑料,斑块去除术后心脏病、中风或死亡风险增加4.5倍 | 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环境健康
NEJM:6 成患者颈动脉中存在微塑料,斑块去除术后心脏病、中风或死亡风险增加 4.5 倍
电镜照片显示,患者颈动脉斑块巨噬细胞中可见锯齿状异物颗粒(箭头) 来源:论文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一项 3 月 7 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针对 200 多名接受颈动脉斑块消除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近 60% 的患者颈动脉中存在微塑料甚至更小的纳米塑料颗粒,其术后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死亡的发生概率是那些动脉中未检测到微塑料患者的 4.5 倍。
微塑料无处不在,通常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分解,因此会积聚在生物体中。这项新研究对微塑料是否会积聚在血管内壁上的脂肪沉积物(动脉斑块)进行了探索,在对 257 名接受颈动脉斑块消除手术的患者的检查中,研究者发现,150 名(58.4%)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聚乙烯塑料颗粒,平均水平为 21.7 ± 24.5 μg/mg;31 名患者(12.1%)也存在可测量的聚氯乙烯,平均水平为 5.2 ± 2.4 μg/mg。在术后 33.7 ± 6.9 个月的平均随访时间内,颈动脉斑块中检出微塑料的患者,其心肌梗死、卒中或全因死亡的风险是未检出微塑料患者的 4.5 倍。此外,斑块样本中含有微塑料越多,患者的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也越高。
据悉,这项研究是首批揭示微塑料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发现之一,将为证实并深入研究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的风险提供证据。但这项研究的作者也警告称,研究并没有证明微塑料是导致患者不良健康后果的原因,不能排除社会经济地位等其他因素对术后结局的影响。(Nature News)
· 热点事件
OpenAI 回应被马斯克起诉:Open 意味开放,但不一定是“开源”
当地时间 3 月 5 日,OpenAI 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对此前遭埃隆·马斯克起诉一事进行了回应,分享了马斯克过去与 OpenAI 管理层的数次邮件往来。在这些电子邮件中,马斯克曾支持OpenAI 放弃开源实践以开发通用人工智能(AGI)。OpenAI 方面强调,“OpenAI”中的“开放”意味着其对 AGI 研究的最终结果应该向所有人开放,但不一定是发展过程中的“开源”。
上周,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称,埃隆·马斯克对 OpenAI 及其高层提起诉讼,指责他们背离了最初的非营利性使命,转而追求利润。马斯克还声称 OpenAI 违反了将重要人工智能进展开源和免费提供给公众的创始协议。此次被公开的邮件显示,OpenAI 首席科学家 Illya Sutskever 曾在 2016 年表示,随着工作越来越接近构建通用人工智能,逐渐变得不那么开放是有意义的。他认为 OpenAI 的开放性意味着人工智能建成后每个人都应该从其成果中受益,而不分享其科学是可以接受的。对此,马斯克当时在邮件中也简单地回答“是的”。马斯克的诉讼还指控 OpenAI 成为了微软的闭源子公司,背离了其“造福全人类”的章程。同时,OpenAI 常在 AI 社区中受到批评,因为其专有模型没有附带开源代码,限制了其他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强大的 AI 模型。对此 OpenAI 在其回应中强调了公司的“开放”本质,表示公司提供了其技术的广泛访问权,也尝试通过开源贡献改善许多人的日常生活。
此外,在 2018 年的电子邮件中,马斯克建议 OpenAI 成为特斯拉的一部分,并警告说没有他的帮助,OpenAI 将很难获得这么多资金。OpenAI 表示,当时马斯克希望控制该公司但其他创始人没有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公开的电子邮件中有一些部分被打码处理,这引起一些粉丝用技术手段解码缺失部分的兴趣。(ArsTechnica.com)
相关阅读:
马斯克起诉OpenAI及Sam Altman,称背叛创始公司时“造福人类”的目标
· 遗传学
为什么有的大熊猫是棕色的?
多年以来,七仔作为全世界唯一一只圈养棕色大熊猫,备受人们的喜爱与关注。迄今为止,只有七只棕色大熊猫被记录在案,它们全部来自中国陕西省的秦岭山脉。近日,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为什么七仔的皮毛颜色如此不同寻常,这一发现也可能适用于野生棕色大熊猫。
根据研究团队 3 月 4 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棕色大熊猫的 Bace2 (一种色素沉着相关基因)基因中缺少一段短 DNA 序列,这意味着蛋白质的编码序列被破坏,从而导致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出现错误。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熊猫特有的 Bace2 是纯合的。基因测序也证实,棕色大熊猫体内的两个 Bace2 均缺失相同的 25 个碱基对片段;而对圈养的其他 192 只黑白大熊猫的基因测序表明,没有一只大熊猫的 Bace2 是纯合的。
“这篇论文的突破在于发现基因或基因片段的缺失也可能导致动物皮毛颜色的变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进化遗传学家施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Nature News)
· 天文观测
天文学家观测到迄今最古老的“死亡”星系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发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死亡”星系,距大爆炸仅 7 亿年,即 130 多亿年前。
天文学家们利用 JWST 高级深河外星系巡天(JADES)的数据,确定了这个星系在 3000 万年到 9000 万年间经历了短暂而强烈的恒星形成阶段。但在韦伯望远镜观测到它的时间点之前的 1000 万年到 2000 万年间,恒星形成突然停止了。这个“死亡”星系的质量相对较低,与银河系附近正在形成新恒星的矮星系小麦哲伦星云相近。天文学家们表示,虽然在观测时这个星系似乎已经死亡,但在此后约 130 亿年的时间里,这个星系有可能恢复了生机,并开始重新形成新的恒星。相关论文 3 月 6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剑桥大学)
· 类器官
科学家首次利用人类羊水中的细胞培养出了类器官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新研究显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从妊娠的第 16 周至第 34 周期间收集的人类羊水,提取其中的胎儿细胞培养出了类器官。
一般而言,类器官的培养通常使用活组织检查中取出的细胞,研究者先将其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然后令其分化成需要的细胞类型。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分析表征了人类羊水中存在的细胞特征,鉴定并分离了胎儿胃肠道、肾脏和肺部来源的活上皮干/祖细胞。培养后,这些细胞形成克隆上皮类器官,表现出小肠、肾小管和肺的特征。羊水类器官表现出其起源组织的转录组学、蛋白质表达和功能特征。研究人员还从先天性膈疝胎儿的羊水和气管液细胞中获得了肺类器官,成功复现了该疾病的一些特征。研究者指出,羊水类器官是按照与产前干预相一致的时间线衍生的,可在临床相关发育阶段研究针对胎儿的个性化治疗工具和再生医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有利支持。(Nature News)
编写:杨雅涵、李裕欣、武沛雯、刘亭君、严丹
编辑:魏潇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