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不能让普通孩子变聪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ADHD患儿
近期,网上掀起了一波“聪明药”的讨论热潮。据说吃了“聪明药”,短期内可以提高专注力、提升学习成绩;也有报道称“聪明药”和冰毒一样,越吃越上瘾。这不仅给大家留下了“到底世上有无‘聪明药’”的疑团,而且给正在服用“聪明药”、处于治疗期的“多动症”儿童和家属造成困惑,究竟事情的真相如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误传为“聪明药”的药物,是已经上市了60年,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哌甲酯。
哌甲酯是全球各国ADHD(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用于6岁以上ADHD患儿及成人。
哌甲酯如果在遵询医嘱和严格监管下使用,对于“多动症”治疗就是良药,如果它被非法滥用,就变成了毒药。
哌甲酯属于一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须由具备精麻药品处方资质的医生开具,并且对处方量也有限制。在中国,正规医院经过专科医师诊断为“多动症”,并在有效监管下进行“哌甲酯治疗”,这种情况下导致成瘾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严格管控是为了更有效的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媒体把哌甲酯比作冰毒,不区分哌甲酯的速释和缓释剂型,可能会对正在处于治疗期的“多动症”患儿和家属带来困惑。
事实上,哌甲酯的剂型很多。在中国,临床上已经多年没有速释哌甲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而导致成瘾的利他林),目前国内上市的哌甲酯制剂只有哌甲酯缓释片,采用OROS控释技术,使血药浓度缓慢平稳上升,药效能持续12小时,且不容易产生药物滥用及成瘾。正在接受缓释哌甲酯治疗的“多动症”患儿父母不用惊慌,“多动症”患儿遵医嘱服用缓释哌甲酯,不会导致药物成瘾。
医疗情形下,ADHD患者用药前,需要做一系列身体心理评估,以确保用药安全。譬如,正常人为了考试而临时服药,或者ADHD患者平时不服药,考试才服药;擅自增加剂量,改变服药方式;为了其他目的擅自用药。任何没有适应证、没有医生处方、没按照医嘱用药的情形,都属于滥用,都可能带来危害,包括成瘾及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需要强调的是,缓释哌甲酯不是“聪明药”,不会提高智力。只有真正严格诊断为“多动症”的患儿才能使用,不是“多动症”的孩子使用弊大于利,用服用兴奋剂的方法来提升学习成绩就像运动员用违禁药物提升成绩是一样的,属于药品滥用,也不是缓释哌甲酯的适用范畴,这在临床上是绝对杜绝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他们常被称作“熊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差、自卑、社交困难,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说谎、盗窃和破坏秩序等;青少年则可能有不当行为,如校园欺凌、物质滥用、吸烟、吸毒甚至犯罪。常见于学龄期儿童,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目前中国ADHD的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但就诊率不足10%;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受到关注并接受治疗。
ADHD的治疗需要医教结合、家庭参与的个性化的综合治疗,而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因素调整和非药物治疗无效的诊断明确的ADHD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由于ADHD病程慢性持续的特点,药物治疗往往需要每天使用,持续较长时间。大部分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使用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包括注意力的改善,多动冲动的控制,学习效能的提高,以及自信心得增加。
科普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
李斐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
张健 主任药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创建主任
高鸿云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