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青团、踏青,健康知有几多?| 民俗健康新解
清明,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仅是因为祭祖,也因为清明的时令。植物苏醒、百花争艳。古时,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看着地里的庄稼,心里喜滋滋的。衣食无忧的今天,看着阳光灿烂,白色的樱花、黄色的油菜花,不有一股“踏青”的冲动?
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明节”,其实包含了三个节点: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它们都跟吃青团、踏青的习俗密切相关。
首先,为什么是“青”团?因为糯米中有新鲜的艾草浆汁。清明时节,莺飞草长,尤以艾草生长最旺盛,古人取其“青色”入食物中,意在享受春天的美好,因此也叫“尝春”。古人对春日的喜悦,也是对生命力的向往,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今天来看,顺应时节、和谐自然、与天地万物交融,正是促进身心健康的良好方法。
如今,蛋黄馅等网红青团盛行,但传统青团是豆沙馅的:一方面,糯米本就不易消化,“荤馅”更会积食;另一方面,豆沙甜馅不易腐坏、不用加热,作为“即开即食”的点心,特别适合随身携带着外出游玩。不过,老年人要注意,青团不易消化、容易噎住,因此要少吃、慢慢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踏青是清明必备节目,祭祖上坟后,正好郊游,放松一冬的郁藏,当然这同上巳节有关。上巳节俗称“三月三”,那一天,古人要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后来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也就是踏青的由来。踏青,不是真去踏“青”,包含很多活动,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冬去春来,因寒冷而蜷缩的身体终于可以“活络”起来,人们迫不及待要在暖和的日头下玩个痛快;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冷食过多容易伤身,需要通过一些活动让身体“热”起来,从而保护自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的做法,恰好符合现代健康生活提倡的“吃动两平衡”:一边吃着美味的青团等点心,一边在适宜的气候与美好的大自然中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充分舒展身心,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真是一举多得。
科普支持: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
顾沈兵 博士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