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这样的开头,让记叙文与众不同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题好文一半”。的确,一个好的开头能在瞬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使阅卷老师对整篇作文的好感度大增。
记叙文的开头尤显重要,在这里,我们着重讲一讲记叙文的开头应该怎么写。
记叙类文章是最能抒发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文体,也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写作时要在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组织材料的整体谋划下,对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精雕细琢,比如文章的开头。
记叙文的开头往往起着为人物背景、情感氛围、语言风格等定位定调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达到元代作家乔梦符所说“凤头”——短小、漂亮,就要掌握以下具体的开头方法,并依据中心来灵活选择运用。
开篇直接点题法
例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仅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朱自清《背影》(节选)
点评:
此开头为叙述性点题——指出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背影”为文章的写作确定了重点,从第二段开始,回忆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面袍”的父亲,然后具体描绘那个“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
景物描写开篇法
例文: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孙犁《荷花淀》(节选)
点评:
此开头描绘了白洋淀农家月光下院子的凉爽、洁净,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管景物的氛围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都是用来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味。
以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形之笔,却是有心之柳。静谧的农家院子为文中的人物定下情感基调——可爱的家乡不容日寇铁蹄践踏,英勇的白洋淀儿女们保卫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场面描写开篇法
例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沈从文《边城》(节选)
点评:
小说一开始就描绘了湘西幽静的环境:在群山之中,山城是“小”的,溪流是“小”的,白塔是“小”的,人家是“单”的,这一切显得那么的宁静、闲适、淳朴天然。
接着,小说交代了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物,环境孕育人的性格,暗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淳朴、恬静的生活状态。描写场面,主要是为了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人物的心灵。
交代时间、事件开篇法
例文:
十岁那年,我在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史铁生《合欢树》(节选)
点评:
以时间事件开头:时间——十岁那年,事件——作文得了第一名却没有得到母亲的赏识。
开头的生活小插曲的记叙,其目的在于与后文的时间——二十岁之后、事件——残疾之后,母亲对“我”全身心地照料的情景形成对比,从而反映出母爱的伟大,以及自己的自责。
肖像描写开篇法
例文:
大而有神的眼睛,瘦小的鼻子,小巧的嘴巴,微微方形的总是红扑扑的脸,好像血气特别旺盛。与人争论起问题来,巧嘴利舌,总能把你驳倒,就是不占理的时候也往往这样,这时,我总爱打趣地说她长了个八哥的嘴巴,把死人也能说活。
她笑的时候,总是露出满嘴洁白的牙齿,发出珠子落玉盘般的“咯咯”声,常引得我发笑:她就是我的同学,坐在我背后的同学。
点评:
此开头描写同学的习惯、肖像。偏重于“小巧的嘴”的刻画,与后面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表现嘴巴的乖巧。
肖像描写也要有所侧重,要与中心、后文所写内容相一致。语言:活泼俏皮。
直接抒情开篇法
例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饱尝一尝这“秋”,这古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
点评:
此开头直接抒情,点出喜爱北国的“清、静、悲凉”这一中心,为下文描绘五幅画面确定了基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表现在全文中就成了“扇面结构”。
设置悬念开篇法
例文:
对于面馆来说,最忙的时候,要算是大年夜了。北海亭面馆的这一天,也是从早就忙得不亦乐乎。
平时直到深夜十二点还很热闹的大街,大年夜晚上一过十一点,就很宁静了。北海亭面馆的顾客,此时也像是突然都失踪了似的。
——栗良平《一碗阳春面》(节选)
点评:
此文开头写道,“就在最后一位顾客出了门,店要关门打烊的时候,店门被咯吱吱地拉开了”,店门在深夜被拉开的情景就是设置悬念,其目的在于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谁会进来?
同样的内容,不一样的开头,也会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修改前”与“修改后”的开头。
例1:爷爷和锄头
原文开头:
爷爷的家靠近一条小河,小河的前面便是一片农田。在爷爷家的院子里,始终放着一把锄头,虽然锄头的木柄已开裂,但是锄头依然锋利。岁月默默地诉说着爷爷与这把锄头的故事。以前每次去爷爷家,第一个见到的总是奶奶,每次问到爷爷在哪里,奶奶总是用手往田头一指,那个正挥着锄头的一定是爷爷了。
修改后:
爷爷的家坐落在一个宁静而又悠远的村子里,门前流淌着一条潺潺的小河,屋后则是一片片农田。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有一口井,在靠井的墙边,一直搁置着一把锄头,虽然木柄已经失去了光泽,但锄头依然散发着泥土的味道………
以前每次去爷爷家,第一个见到的总是奶奶,每次问到爷爷在哪里,奶奶总是用手往田头一指,顺着奶奶所指的方向望去,那个在绿色的田野间正挥着锄头的一定是爷爷了。
点评:
该文围绕“爷爷和锄头”选材,赞美伴随了爷爷一生的锄头的默默奉献精神,强调爷爷对锄头的一往深情。
围绕文章中心,改“叙说开头”为“场面描写开头”,使得画面背景显得更加生动优美,并且将原段中的“以前每次去爷爷家……一定是爷爷了”的内容另起一段,这样使得第一段只是写到锄头,就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而紧接下来则直接描绘挥动锄头耕耘田野间的爷爷形象,使得锄头与爷爷联系在一起,并且那个遥远的挥着锄头干活的形象也很唯美,完全能够唤起读者美好的想象,从而为下文张本。
例2:那抹橘红的桂香
原文开头:
立冬之后,气温并没有多大的回落,但是连绵的细雨倒是一刻也不曾再停歇了。一眼望去,灰灰的天空没有一丝明快的色彩,暗色的云块在空中快速浮动着,天地间仿佛只有清一色的灰,然而一抹橘红却跳进我的眼中。
是桂花,想想也是该开的时候了。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这种颜色。并不是纯正的红,但总觉得这红并没有如太阳般的刺眼,也没有如梅花般的妖艳,是那种给人感觉温暖的略带橘色的红。
修改后开头:
立冬之后的几天,气温并没有多大的回落,连绵的细雨还是一刻也不曾停歇了。一眼望去,灰灰的天空没有一丝明快的色彩,乌云在天空中快速浮动着,天地间仿佛只有清一色的灰。我无聊地望着,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我的身边,我寻味而去,一抹橘红跳进我的眼中。
“是桂花”,我惊讶地叫了起来,但仔细想想也是该开的时候了。面对着橘红的桂花,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这种颜色——并不是纯正的红,总觉得这红并没有如太阳般的刺眼,也没有如梅花般的妖艳,是那种能让人感觉温暖的略带橘色的红。
点评:
该文题目很有新意,它运用了通感手法,将桂香比喻为橘红,暗示桂花给人以温暖。
原文的开头并没有涉及到桂香,入题有些慢。修改后的文段运用开篇点题法,使得文题与内容浑然一体。
例3:爷爷的骨头汤
原文开头:
我不喜欢回爷爷家,因为,爷爷总是穿着一双沾满了污泥的高筒雨靴,走过身边还夹杂着一股说不清的臭味。于是每次我礼节性地叫了一声“爷爷”后便不再去理睬他了。
但我又舍不得爷爷家那道经久不衰的名菜“骨头汤”,几乎每次回去,这道菜总是有的。爷爷独家秘制的骨头汤,做汤的料都是全天然的,连猪骨都来自于他自家养的猪,所以别提有多鲜美了;更何况,那汤里融入了爷爷的爱与心意,那是浓浓的亲情的味道。
修改后开头:
每次回奶奶家,爷爷总是穿着一双沾满了污泥的高筒雨靴,走过身边还夹杂着一股说不清的臭味,于是每次我礼节性地叫了一声“爷爷”后便不再去理睬他了。
促使我回爷爷家的动力,便是那道经久不衰的名菜“骨头汤”,几乎每次回去,这道菜总是有的,这骨头汤的美味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孔子曾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我则是一品骨头汤,三月常想肉味。
点评:
这篇文章以爷爷的骨头汤为起点,引出对爷爷的相关描写。
从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使“我”离不开爷爷家的,是爷爷家的骨头汤。那么,这骨头汤到底神奇在哪里?在原文开头中,作者直接交代了缘由;而修改后的开头则设置了悬念,更能吸引读者到下文中去寻找答案。
【李书慧,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致力于追求“功利语文”与“诗意语文”的完美结合,创造出“语文文体教学公式法”;在省、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编写教辅用书9本。】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