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真情实感就是一种深度,这在说假话成风的作文时代尤显可贵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有学生问:真情实感是一种深度吗?
我说: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啊?
学生说:我们老师说我的作文有真情实感,但缺乏深度。
对于作文教学,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些学生和老师心里,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真情实感有深度吗?为什么有时候文章有真情实感,却缺乏深度?
何郁 \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先说真情实感有没有深度。
毫无疑问,真情实感是一种深度。撇开写作的角度不说,我们把真情实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打量,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喜怒哀乐,实在是最直接地表达了人性,最直接地反映了人的感受,最直接地彰显了人的生命色彩。
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贺知章在京城长安遇见李白,一时喜不自胜,惊呼道:李先生是谪仙人也!于是邀李白同到酒肆喝酒。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酒钱,于是解下身上象征官品级别的金龟充作酒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
贺知章和李白是一见如故,也可以说是意气相投。是的,生活中常常有一种人天然地就喜欢另一种人,一经相见,马上引为同道,并且因为爱好相近、性情相投而成为至交。
贺知章在见到李白的一刹那所表现出的喜悦和快乐,不就是贺知章最直接的人性的流露、最直接的生命特征的反映吗?这个故事现在已过去一千多年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动容,这就是真情实感的魅力。
作为人,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感受,常常能构成无限的人格魅力。
李白和贺知章是如此,魏晋人更是如此。魏晋人在性情方面,是最逼近“真情实感”的,他们常常给我们带来惊世骇俗的表现,但细细一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人,原本应该如此。
有些人即便没有佳作传世,光是故事也足以流传千古。
王子猷月夜访戴,兴高而去,兴尽而返,即便是到了门下,也可以不见,他凭的是自己的一份兴致,跟见不见人完全没有关系,这是多么潇洒!
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去世了,许多朋友都去参加追悼会,最后来的是一位名士,叫孙楚。孙楚先是大哭了一场,然后说,王济啊王济,你老兄生前喜欢听驴叫,今天我就学一回驴叫为你送行吧。说罢便在追悼会上大声学起了驴叫。参加追悼会的一些朋友都笑了,孙楚说:王济啊王济,老天爷这是怎么回事啊,居然让这帮人活着,而让你死了?率真的性情多么叫人羡慕!
魏晋人也好,唐朝人也好,只要是表达了真性情,就仍能在我们心头激起阵阵涟漪。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真人能打动人,那么作文呢?写真性情也能打动人!
那为什么抒写了真切的感受,有时候却显得没有深度呢?这就要问一问你表达的到底是不是真感受,你又是如何来表达这一份真感受的。
同样是写“孝”,我们读一下这样的句子: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对比中,作者李密把祖母的病情写得是那样“朝不虑夕”,把自己与祖母须臾不可分离的意愿写得是那样充分,我们又怎能不为他的至诚至孝所打动?
同样是写“忠”,当我们读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们也一定会为诸葛亮的忠心所折服。
同样是写“亲亲之爱”,“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韩愈与韩老成虽然是叔侄关系,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完全是一边哭泣一边倾诉,这样的文字又怎能不让我们悲痛欲绝?
要说《出师表》《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这三篇文章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可能谈不上,但这三篇文章足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其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表达的是真情实感。
所以,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真情实感不仅是做人的聚焦点,也是好文章的试金石。
《不能忽视的爱》
琚京蒙
在我看来,母爱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亲情,也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很多时候,母爱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亲情。
我一直觉得母亲很啰嗦。
每天早晨,我刚洗漱完,母亲就已买回早点。若是冬天,寒气常常会模糊她的眼镜片,她从镜片上方看着我——看我不慌不忙的样子,她总是重复着那句老话:抓紧点,要迟到啦!我依旧是不慌不忙。倒不是有意气她,实在是早上起来有点慵懒,快不了。母亲又从厨房端出牛奶,看着我坐下来慢慢地喝,便又丢下一句:吃快点,要迟到啦!才去匆忙洗漱。
你说母亲是不是有点啰嗦,难道她不说,我就做不好这些事情吗?
然而,一件极细小的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母亲啰嗦的看法。
上学期,我们周六补课,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冬天天亮得晚,但七点路上已有很多行人,应该是安全的。可母亲不顾我的反对,坚持要送我,说什么沿着河边走,树木幽深,很不安全。我根本不想听,也不愿意听,嘴里嘟哝着:“别的同学不用送,就你送,你不嫌丢人?!”可她是铁了心的箭矢,发出了就不回头,“等真出事了,后悔就晚啦。”
我很无奈,便故意走得老快,一会儿,便把母亲甩到后面,而母亲总是不依不饶地跟着。到了补课学校门口,我扔下一句“到啦”,便头也不回地走了。一来,我是暗示她向后转,二来我也怕碰见熟悉的同学。
这样的情景一次次重复着。直到有一天,我到校早了,学校还没开门,只好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一个后到的同学告诉我说:“我看见你老妈啦!”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路口,看见母亲一直往这边眺望,发现我看见了她,便匆匆转身走开了。此时,我的喉咙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泪水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母亲那偷偷眺望又怕女儿埋怨的慌张的眼神,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懊悔,懊悔少不更事的我,为什么这么久不能理解、不能读懂母亲的一番话语、一点“啰嗦”。我知道,母爱——这人间最无私、如太阳一般热烈灿烂的亲情,在习见的日子里真的是容易被忽视啊!然而,这恰恰又是最不该忽视的!
母亲,我愿一直被你牵着手,不用担心去和留。当我人单影只的时候,母亲,我是多么依赖你的守候。如果可以,我梦想你的臂膀永远是我幸福的依靠!
【点评】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原题是“不能忽视的 ”,让学生自己填充词语,完成命题,然后写作。这个空格可以填具体的物象,比如人、风雨、微笑,也可以填抽象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失败、爱、安静,还可以填一个短语,比如早起、一段历史、一次春游等,填什么、写什么决定着作者立意的高下。
本文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并把它放在母女的情感冲突中展开、扩大,使一位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格外动人。小细节里往往蕴藏着大智慧,这既是一种聪明的写法,也是一种深刻的写法——写细小的东西容易写透。自然亲切的语言使得文章颇有一份感染力。
《难忘余萍老师》
何子美
在初中所有老师中,给予我最多支持与鼓励、希望与勇气的是我的语文老师——余萍。余老师并不是教我三年的老师,可是她在初三一年内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记得军训的第一天,我因为暑假作业完成得好,余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给了我自信。
后来在语文课上,我又由于发言踊跃,反应快,再一次被余老师赞赏。当天晚上余老师来到我的宿舍,满意地说:“何子美,我非常喜欢你。你作业写得好,上课也积极发言,我对你非常满意。继续努力啊!我对你很有信心。”
听到余老师的赞扬,我的心里不知道盛开了多少朵小花。因为我在初一初二时并不被老师重视,所以余老师的表扬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鼓励和莫大的安慰。
余老师不仅在军训时给予我鼓励,在开学之后也一直不断地关照我。
开学之后,我又习惯性地沉默下来,余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在我的作业本上委婉地写道:“希望你以后上课勇敢一点哦!”并且为了锻炼我的能力,余老师还将《杨修之死》一课交给我来备课,由我给同学们讲。结果,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对我刮目相看。余老师说:“何子美的课上得很有魄力!”
在之后的中考复习阶段,我因为身高原因被调到了后排座位,余老师上课非常关照我们后排的同学,怕我们看不见,听不清,她就经常改换幻灯片上的字体,哑着嗓子也要大声讲课,让我和同学非常感动。
现在,我考进了新的学校,再也不能够上余老师的语文课了,再也不能坐在她的讲台下面听她表扬我了,再也不能写她留的作业了。现在,只要一提起余萍老师这个名字,各种酸甜苦辣的记忆就会一下子涌入脑海,仿佛一张张幻灯片在脑海中回放。
余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余老师的每一个亲切笑容,余老师的每一堂课,都令我感到无比亲切。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时光倒流,回到那次军训,回到初中课堂上,再听一听余老师亲切的话语,再看一看余老师温和的笑容。
我也有些后悔,为什么有几次语文课没有好好听讲?为什么有几次语文课与同学们说话?是的,余老师对我失望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对我放弃过。在中考之后,在我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后,余老师给我发了个短信,恭喜我语文取得优异成绩,说这是我三年辛劳所换取的最好报答。
多么好的老师啊!现在一想起我的初中老师,特别是余老师,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下来了。
【点评】
文贵朴实,也贵情真,这是一篇不事雕饰的好文章。所写的事,也不外乎学习、军训上的一些琐事,在写法上,似乎也没有刻意安排,但恰恰就是这样,文章传达出一份特别让人感动的情愫,好文章总是这样出自天然。
作者没有回避自己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甚至“不惜家丑外扬”,这就不仅有几分勇气,而且有几分胆识了。对自己的问题作毫不留情地解剖,使文章在感动之余,又显示了一份深刻性。再加上简洁的叙述,娓娓道来的语调,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怀,就使这篇文章在当今说假话成风的作文时代,尤显可贵。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