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家的私人书单:读书就是回家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书单背后,托起了作家的一段成长史。


“谍战剧之父”麦家,在杭州开了一家书店叫做“麦家的理想谷”,书店大门在几盏大红灯笼和绿树掩映下并不显眼,门口一个箭头指着书店,上面写着:读书就是回家


靠窗显眼处展示着很多精品书籍,都是麦家开出的书单,封面附有推荐理由。书单背后,托起了麦家的一段私人阅读史。



麦家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开一家纯粹的书店,为那些爱读书、爱写作的人们建造一个温暖的“家”。但这个“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布置、怎么维护?他一时难以描摹出清晰的图景。


2009年的一次巴黎之行,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让麦家眼前一亮。“它像一个图书馆,又是一个文人集散地,很多人聚集到那里读书,还有不少身无分文的人在那里寄宿、创作……”


这种自由、纯粹的读书氛围深深吸引了麦家,他知道,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开的书店。至于名字,他叫它理想谷。



提到这些年自己觉得最有收获的事,麦家说,就是“陪人读书”,而陪人读书的开端正是理想谷。


麦家说,他意识到乏味而无趣的阅读,会消耗人们对阅读的热情。“当你读了三四页,发现读不下去的时候,无论是谁的推荐,你都可以选择放下。如果你不喜欢一本书,那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书的问题。但不要放弃阅读,去读你喜欢读的书吧。”


麦家说,一个可以膜拜的作家是可以交流的,你需要他,他引导你,这甚至远超生活中与自己亲人的关系。在近期给儿子麦恩铭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如果实在想家了,那就读本书吧。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


01.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对我来说,简直不是一本书,而是世界向我洞开的一只猫眼,一孔视窗。

 

从这里,我看见了世界的另一端,有一个像我一样孤独、苦闷的少年,他叫霍尔顿。我自小由于家庭成份不好,很受歧视,很孤独。

 

我从十一岁开始写日记,到看到这本书时已经写了三十六本,记下的不是阳光,都是阴霾,是黑暗,是一个打小被同伴抛弃和作弄的男孩的愤怒、苦闷、孤独、呻吟、反抗。

 

在乡下,几乎没有孩子写日记的,我一直坚持写,不是因为梦想——将来当作家,而是因为现实——受人歧视,被同伴抛弃。父亲是反革命,外公是地主,爷爷是基督徒,我头上戴上三顶大黑帽子,凶神恶煞,丑陋不堪,只有稻草人才不会躲我。都躲了,我跟谁说话?跟自己,写日记。

 

人天生有交流的欲望,就像肚子饥了要吃。我写日记是自话自说,是肚子太饥,没有正粮吃,以杂粮充饥而已。


 

突然,塞林格告诉我,小说可以这样写,像我写日记一样的写,我又听到了天外之音:你应该写小说。我就这样开始整理日记,尝试把它们变成小说,变成我的《麦田守望者》。

 

神奇之旅开始了,这对我是一条不归路,伴陪我启程的是一本书,一个作家,就是《麦田守望者》,就是塞林格。


02.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你嗜酒如命。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吗?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转游。”——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我对自己说:你不但要每天问自己该做什么,还要告诫自己,不该做什么。这当然很累,但做人还不是累吗?


03.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深深被普鲁斯特宽广巨大的叙述耐心所折服。这样的耐心是可以炼成金的!现在我们身边多为塑料制品。卡夫卡说,因为缺乏耐心,我们被逐出天堂;因为缺乏耐心,我们将永远返回不了天堂。耐心是当代人的稀缺,别为我们腰包里有点钱得意,我们失去的更多……



0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曾经为了更直接地欣赏《洛丽塔》,我重新捧起了英文书。可感觉找回的不是自己的记忆和能力,而是一粒粒细小又蔽目的沙子,不但难以找回,而且在找回的同时又常常任性地从我指缝里溜走,就像水从竹篓里溜走一样。最后我告诉自己,即使读懂了一句话,也是我的成功,我的胜利。现在想来,还是很有趣。



05. 乔纳森·弗兰岑:《自由》


书的扉页有一个题记,他这么说:“我惟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对读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独立的考验。”人对自由的渴望与生俱来,但人丧失自由权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甚至当你彻底自由时又想逃避自由。也许,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是一种误解,是人所以困惑的旁证。



06. 莫言:《红高粱  》


这是一部横空出世的奇诡之作,彻底摧毁了1949之后中国文学讲述"革命故事"一本正经的腔调和内容,其厉器是暴力和荷尔蒙。国族宏大历史被揉进"我爷爷""我奶奶"的情史性史。



不惟如此,《红高粱》充满野性、混杂、粘稠的意象和感觉硬生生造出一种全新的汉语。中国当代小说,因为莫言,因为这部小说,有了新的魅力和出路。


07. 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本书我早就有,而且对它满怀敬意,因为我就是读着这本书开始写小说的。

对茨威格,我一直默默珍爱他,把足够的敬意留给他。我相信作家是靠内心生活的人,内心寡淡的人当作家属于先天不足。茨威格却在被我们淡忘,这不是他小说也不是我们的文学能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耐心出了问题。



08. 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

 

这是王安忆老师力荐我看的一本书,是本老书。

 

网上有位叫李沫来的人读了此书,给朋友写了一封长信,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其中写道:读了此书才明白人的灵魂状态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但是什么时候才可以清晰地感到灵魂的存在呢?捷径便是痛苦。人唯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见得到自己的灵魂,越是痛苦,越是清晰!

 

我读后也有同感。读书有时是为了寻找痛苦,跟灵魂对话。这样的书现在越来越少,所以我推荐它。



09.索尔·贝娄:《赫索格》


《赫索格》里的主人公日日夜夜都在跟人不停写信,倾诉不已。我非常怀念写信的日子,通过写信和收信,感觉就像身体外还长有秘密的根须,在看不见的时空里生存着另一个我:他让我感到安静,受到抚慰。


10.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马尔克斯“最不孤独”的中篇,让中国一大群作家溺爱失去自我,也可以说它“谋杀”了中国好多作家。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形容一个人极度恐惧时这样写道:他的脸有平时的两倍大。我觉得中国人现在是“心有常人两倍的大”,那不是因为恐惧而是贪婪,而贪婪是最致命的恐怖。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