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才能另辟蹊径,巧妙地写好一篇思辨作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

诸灵康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如今的中学生作文越来越要求思辨性,可谓是“得思辨者得作文”;思辨不仅表现在辩证地看待外界事物,不偏信不盲从;也可以通过“反思”这一点来体现。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会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如果能在写作中善于剖析自我,叙事之余加上一些自己的反思,那么作文就会显得更加具有理性色彩、更有深度,从而体现出作者本人良好的思维品质,打开写作的新局面。


      有不少学生,常常会把反思等同于“检讨”,一味强调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今后要怎样改正,却忽略了对自己言行的前因后果的剖析,使得文章始终停留在较浅的思想层面;或是反思来得太突兀,不能体现出心理变化的原因及过程,使文章显得生涩突兀


      那么,怎样写作,才能通过“反思”来体现出理性思辨的精神呢?


明确反思的目的——反思是为了凸显人性的光辉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提出过一种写作理念:“把自己当罪人写。”它要求作者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莫言指出:“如果一个人缺少一种解剖自我的勇气,缺少一种反省自我的能力,那么这个作家我觉得是不够的。”莫言自称,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蛙》就是一部“把自己当罪人写的实践”。

 

      莫言的仅一千多字的《卖白菜》是他实践“把自己当罪人写”理念的精彩短篇。这篇散文记叙了在1967年那个艰苦的岁月发生的事情:


      年底,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决定卖掉最后的三棵白菜。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老太太来买白菜,她把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很是伤心和气恼。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


      文章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莫言的散文创作实践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他人是罪人,我也有罪。”正是这种反省精神,使莫言的作品散发着真实的人性光辉。

 

      反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自律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典型情绪。它是从人们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闪耀着知错、认错的人性美德的光辉。


      优秀的反思作品,不仅是作者承认自己的错误,还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让读者在作者的反思中看到自己身上同样存在的缺点,在作者愧悔交加的情感激流中受到感染。因而,反思的指向应该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贪婪、虚荣、自私、任性、功力、懒惰等,甚至是违背人类良知的问题。反思的事件最好是大部分人都曾体验过或是熟知的事情。


     学会反思,意味着不仅限于反省行为,更重要思索的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对“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行为再次产生”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后果不要局限于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更要思考这样的行为会给他人,乃至给集体、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不仅能使文章重现一种新的面貌,更能体现出作者跳出个人小世界的开阔视野和宏大格局。



把握反思的时机——立足于“现在”,反思“过去”的事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并在反思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向更加完善、优秀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人类几万年来能够从荒蛮走向文明的根本原因。


      任何反思都不是突然之间产生的,它的产生应有一个适当的时机——第一种可能是“现在”,也就是当作者直接品尝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时候;第二种可能是“未来”,也就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对以前不以为然的事情产生了新的看法。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是苏联的著名作家。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因在与朋友的通信中讽刺了斯大林而被捕。被捕后的第二天,他和一群囚犯被押送着步行去某处营地。这些囚犯中有6名苏联士兵,还有1名德国平民。索尔仁尼琴随身带着一个箱子,他对押解队队长说:“我是军官,让德国人替我扛箱子吧!”队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命令那个德国人扛起了箱子。


      那个德国人便扛着箱子上路了,但走了一段路程之后,他显然是累了,把箱子不停地倒手,向押解人员示意自己已经拿不动了;和他并排走的那6个士兵一见,便主动上前接过箱子,轮流替他扛。而索尔仁尼琴却心安理得地空手走着,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有什么不妥……

 

      多年以后,他回忆这件往事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内疚感,他认识到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怎么能要求那个德国公民替自己扛箱子,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呢?在以后的岁月中,索尔仁尼琴为这件事深深地忏悔着,那种内疚的情绪,几乎伴随了他整个后半生。


      中学生因为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认识水平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许多以前发生的事可能只有在自己长大了之后回忆起来,才会反思当时的所作所为。那么就不妨立足于“现在”来反思“过去”,这样思想的变化更明显,也更真实。


       还有一种写法,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思的层次也出现了变化,比如以前只是碍于外界压力在他人面前承认了错误,后来才真正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以前只看到错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后来才发现身边人为之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这样的写法更能体现自己思想境界的提升,强化合反思的目的。



突出反思的力量——旁人提醒、行为弥补

 

      反省有时是自己内心产生的,有时候则需要旁人甚至外物的提醒,这种提醒有时候是婉转的、悄悄的,而有时候也许是直接的、大声的。只要当事人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有起码的人性与良知,总能接受他人或外物的提醒,总能在他的心里产生思想的涟漪,反省自己言行的过错。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光明日报》上曾撰文讲述在知青岁月中,时任知识青年班班长的他犯下严重过失,以致悔恨交加、泪流满面的故事。

 

      当年梁晓声等一批知识青年在山上开创“新点”。老职工老杨竟冒着不许养鸡种菜的禁令,在宿舍里养起一窝小鸡来。这显然是犯了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弥天大罪。于是全连召开了批判会,梁晓声代表全班写了批判稿,还在批判大会上读了批判稿。老杨一向为人老实,平时对知青极好。他感到了被出卖的愤怒,也觉得当众受批判乃是他终身的奇耻大辱。一天夜里,他吊死在知青宿舍后的一棵树上……


      在料理老杨丧事时,知青们才发现,那是怎样贫寒的一个家啊!一领破炕席,三个衣衫褴褛、营养不良的孩子, 一个面黄肌瘦病恹恹的女人……那一种穷困情形咄咄逼人。知青们的心被震颤了,他们的心情沉重而又内疚不已!养几只小鸡,竟然夺去了一个善良人的性命!梁晓声和全班人竟给他和他一家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在掩埋老杨遗体时,知青们在他的坟头都哭了。

 

      为了在心灵上弥补这一巨大的过失,以后每个星期知青们都给那孤儿寡母送柴,替孩子买书包,买作业本,讲故事, 甚至在这位母亲住院时,全班步行二三十公里赶到团部医院要求输血,并住到孩子家里,替他们做饭,辅导作业。在梁晓声当了老师后,他对这三个孩子极端偏爱甚至是偏袒,可是孩子们依然怕他,依然疏远他。梁晓声知道,孩子们的心里还在滴血,他们竟始终饱尝着因知青的一时过失而带来的巨大痛苦,始终没有走出这场遭遇带来的阴影。

 

      直到梁晓声调离连队,孩子的母亲和三个孩子确认这一群正被良心拷问得无可逃遁的知青其实也和他们一样善良时,她们从内心里原谅了梁晓声们,在感情上接纳了梁晓声们。善良而孤苦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默默地闪在送别的人墙后,直到马车起动,母亲和三个孩子齐声说出一句话:“老师再见!”


      梁晓声更是愧悔交加,心潮翻滚,泪如涌泉……是老杨家贫寒的窘境和孩子们心里长久的阴影唤醒了梁晓声这些知识青年善良的心,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从而用尽全力帮助孩子们,来赎自己的罪过。

 

      旁人或外物的提醒,往往能使作者的反思来得更加自然;并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自我剖析、自我净化的能力,因而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处处都少不了他人的作用。把旁人的提醒作为自我反思的来源,不仅能使反思不至于突兀,而且还能通过旁人的说理或外物的提醒,加大说理的力度,进一步强化文章中所表现的道理。 


      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还应对自己犯下的过错设法弥补。在文章的最后要体现出自己在用实际行动来改正或弥补当时的过错,这才是反思的根本目的,是作者思想提升的体现,也能提升文章的境界。


【诸灵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