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作文是这样炼成的!“挑刺”与“梳理”,一个都不能少

王淦生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高考“一模”结束,又到了分析、点评的时候。每年的模拟考作文题不仅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更是对高考作文题的预测与演练。好作文是练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从原作中细细“挑毛病”,加以修改、润色,才能使作文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要点】


      这道作文题从生活中的“器”切入,要求考生在文章中探究“器”的内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思考:


      第一,具体涉及到“器”的形制与内容、物质与精神、功能象征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器”并不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物质的“器”;


      第二,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虚实结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特征之一。由实入虚,由物质到精神。


      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亦可将其视为思想维度。思维品质和思想维度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档次。



【考场原作】


不器与器

(天津一考生)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


      “君子当器。”而我要这样说。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今,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崇尚起“小确幸”“佛系”的生活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起偏安一隅的快乐。


      这虽然无可厚非,然而不能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行渐远?庸碌的我们,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致把自己活成了古语中单调的“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所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时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明星,他们并未都领教过“君子不器”的教诲,但是,他们明白一个处于社会之中的人所要坚持的信念和所要追逐的目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人类的发展前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无论木桶还是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在先哲的引领下,更应该胸中有大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能不负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美好愿望。故而,君子,不为器!   


     君子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应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盛纳自己。     


      包含外物,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胸豁达开阔,拥有“器”的品格,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盛纳自己,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蕴含,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品质,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措置外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我们在心怀天下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升格设想】


      这篇考场作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能辩证地分析问题、阐述问题,在肯定孔子的“君子不器”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君子当器”,论述全面、深刻。


      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三:


      其一,提出论点表意不甚明确。从开头看,这似是一篇驳论文——批评孔子的“君子不器”论,立自己的“君子当器”说。但读完全篇,却发现作者其实是在“器”的两个不同的义项之间做文章,不过是在玩一种概念上的游戏。所以,在文章开头求得“先声夺人”博人眼球的同时,最好能对“不器”与“当器”中的两个“器”字作扼要的解释,以免除读者的误会——毕竟议论文不是小说,没有必要给读者设置这样的“悬念”。


      其二,选择论据事例不够典型。文章中举徐霞客的例子似欠妥当,因为徐霞客的事迹只是“从心”,是出于个人喜好的求索,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求道”之举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中国历史上的孟子、朱熹、王阳明、李贽、梁启超等人应当是更为合适的人选。


      其三,与现实关联不够紧密。对当今社会中的人们追求“成器”的现象的陈述和分析也应力求具体而明晰,同时突出追求“如器”一般包容外物、盛纳自身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通过哪些行动来追求“如器”。



【升格之作】


不器与器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拘泥于“形而下”的“器”,势必难以领悟与回归无形之道,难以成就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在《论语·为政》一文中孔子留下了这样的谆谆告诫:“君子不器。”


      而“器”又有着盛纳万物之功、兼容并包之量,古今成大事者,“盛纳”和“包容”乃是两项必备的素质。因此,我要说:“君子当器!”(开头两段的修改主要是补充了对两个分论点中“器”字的不同含义的阐释,使文章立意更明确,突出了文章的思辨性)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像一件“器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和功能,但求一技之长以安身立命;而必须致力于对“道”的追求,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从而担当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任。可惜这一“愿景”在今天却难以成为现实。当今社会,红尘滚滚,人们忙碌如蚁,很多人崇尚起“小确幸”“佛系”的生活状态,向往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起偏安一隅的快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如此生活状态成了一种人人向往的潮流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已离先哲的教诲越来越远?庸庸碌碌的我们,是否已经活得越来越“形而下”,以致把自己活成了古代仁人志士所不屑的“器”?(这段话的修改,一是将孔子的“君子不器”阐释得更加清楚明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间真理孜孜不倦,终成“百科全书式学者”,创立丰富的哲学体系,成为后人知人论世的导师,为后世所景仰;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探求世间真理,本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极力倡导“仁政”。其影响力,超越茫茫时空。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明星,并未都领教过“君子不器”的教诲,但是,他们明白一个人在社会潮流中所要坚守的信念和追逐的目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人类的发展前进披荆斩棘,追求真理,无论木桶还是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这一段修改,一是调换了论据,因为孟子这一形象更能成为孔子“君子不器”的典型代表,以其为例,更具说服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更应当发扬先哲“君子不器”的思想,胸怀大志,勇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不是仅仅盯着个人的安乐窝和温柔乡,而能放远目光,多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壮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如此,方能不负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美好愿望。因此,君子,不应为“器”!(这段修改之后,重在总结上文,重申文章的第一层意思)


      君子,亦当“器”。这就是要我们兼收并蓄,充实自己,为将自己打造成对国家、对人类有益的人而不懈努力。(对“君子当器”的“器”作简要阐释,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做一名心怀天下、不囿于“器”的“君子”,并非一件易事。我们首先得有“器”的盛纳万物、兼容并包的特质和气度。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博。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必须内外兼修,在外延上不断扩展自己,在内涵上不断充实自己。(修改后重在由“器”的兼收并蓄谈到人的内外兼修,自然妥帖)


      兼容并包,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胸豁达开阔,如“器”之容量广博,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又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畏坎坷,不忘初心;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为自我发展练就不凡的“器量”。盛纳万物,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吸纳,有“器”的“容量”,不断提升品质素养,积累文化知识,修炼本领技能,为成为“国之重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我们在心怀天下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要将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完美交融,成大器,成重器,方能不负韶华,不负先哲的殷殷教诲,不负当今这个太平盛世!(修改后,将两个分论点总结融汇,深化了文章主旨)


【升格点评】


      升格之后的作文,既对孔子的“君子不器”作了重点阐发,强调了拥有高远的志向和悠远的情怀的重要意义,又对作者富有创意的观点“君子当器”作了明晰的阐释和论述。使文章立意更全面,更富有思辨性。


【点评教师:王淦生,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作文指导经验。】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