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长周宏:这些不像“高考作文”的习作才是好的高考作文

周宏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再有一个月,高考就要来了。奋力冲刺关头,不妨看看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教授按照高考标准,给一组中学生习作的打分。在这些学生习作里,不仅有好几篇一类卷,居然还有“满分作文”!为什么?


不似“高考作文”才是高考作文


周宏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


长期以来,对学生作文一直有一种这样的评价:“这篇作文如果放在高考当中不太合适,如果不以高考标准评价,应该算是好作文”。这种说法很让我疑惑,似乎高考作文另有一套评价体系,而这体系和平时作文、竞赛作文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异,且僵化死板。


据说,这是“高考作文研究和辅导专家”的高论,且有所谓“方家”言之凿凿:“自古以来考场作文便自有一套标准”,“书上一条一条写着的”。我不禁要问:“自古便是”就一定对么?“书上写着的”就不会错吗?现在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真的如此僵化死板、扼杀人才吗?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高考作文的评价并无专有的一套标准,即便对审题有要求,也并非仅仅考试如此。任何作文包括竞赛作文,乃至人一生为工作而写的文章,只要有命题,文不对题的一样不会获得好评。所以,倘若我以满分70分的高考评分标准给这几所学校的七篇作文打分,《我的星座下了流星雨》一类下,《方言与我二三事》和《找》几可满分,《邪不胜正》一类上,《顺其天性以教之》和《肩膀》二类上,《遐想》也可一类中上。


《我的星座下了流星雨》选取了三个社会生活场景,表现了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苦闷。这种所谓不太积极向上的情感流露,恰恰真实地反映了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成长的真实历程。这一时的迷茫并不一定是退步,倒很可能证明孩子开始长大,懂得思考人生面对真实。


所以说,它揭示的是年轻学生的成长历程,一旦走过了迷茫,便有更多的坚定,和对未来生活更成熟也切实的爱。犹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这个世界依然热爱她。”稍显不足的是该文的第一节语焉不详且情节有不合理之处。


相比而言,《邪不胜正》更为成熟,思考更加清晰有理性,有积极的态度却并没有流于喊口号唱高调,以分析说理表现出真切实在的“正能量”,对这种文章的肯定,恰恰是对“伪崇高”的反对。


《方言与我二三事》则很好地阐释了阅读积累和思想积累对写作的决定性意义。《找》的作者堪称写作高手,巧妙构思所传达的思考,令人叹服。


《顺其天性以教之》的不足在于在肯定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把其他教育模式一概否定,阐述欠严谨,思考不够辩证,因而多了慷慨,少了理性。《肩膀》稍嫌单薄。


特别要提一下《遐想》。对它的肯定不是因为作者展现了广博的阅读面,而是因为其很好地用所读展现了对文中所提现象的批评,所引不为炫耀,因而贴切自然,有叙述有思考,真正是学以致用,为文章增添了骨肉血脉。


反观时下有些学生作文,也在文中排比铺陈,让你惊叹于他读书之多,稍稍细读便可见血肉分离。这些名著、名人并没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所谓广博的阅读面,在他们那里只有装饰门面之用,它可以唬人,也可能会使个别老师感情冲动丧失理智,最终却不会得到好评,反会暴露思考的软肋,因为华而不实而遭否定。


高考当然鼓励华而实的文风,并在鼓励各种文风并存的同时提倡朴实的文风,但无论何种文风,都应该文质彬彬才是。


笔者还注意到这7篇作文都是高一学生所写,所以隐隐生出了一些担心。这样好的作文到了高三还能保持并发扬吗?


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平时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到了高三反而个性全无、兴趣丧失的情况存在。


所以有必要强调:这些所谓不像“高考作文”的习作恰恰可能是好的高考作文,为人师者,千万不要因为的你的保守和求保险分而扼杀了有灵气有性情的学生!同时我也想建议命题老师,能否让命题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点。



接着就让我们来看看周宏老师特别称赞的几篇作文。


满分作文:《方言与我二三事》


曹杨二中  黄宜铖


林语堂旅居国外的时候,把会说故乡话当作前世修来的福分。在电影院外,听到有人说闽南话足以让他欣喜若狂。然而我,只能遗憾地与这种幸福绝缘。


妈妈对我说,她一直到很大的时候才会讲普通话,大学里因为讲福州话受尽别人的耻笑,所以下定决心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讲福州话。爸爸的偏见更加严重,他甚至认为福州话是低俗的,难听的方言。所以他们从小只要有我在场,就不对我讲福州话。


后来,每当我听到录音里用方言优雅吟唱的古诗词的时候;坐在浓妆艳抹的闽剧演员表演舞台下,对他们精彩的故事一头雾水的时候;听着大人们用福州话或喜或哀地交谈,而我茫然至极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嗔怪我的父母这种过时的自卑的念头。


小学的时候来到上海,我惊讶地发现上海有那么多的电视台、广播每天用上海话播音,报纸上、杂志上每天的新闻标题里都会有一个两个上海话的词语。这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我看来是那么新奇。要知道那时福州人总把说福州话当作俗气得上不了台面的事情。


那时的我当然无法深入思考这种现象,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回到老家,看见福州也有了“攀讲丫偶梅,莫听丫透微”的电视节目,甚至公交车上的整形广告写着“丫霸”两个大字令我会心一笑,我才真正意识到,一座城市对待自己方言的态度其实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自信心啊!


现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州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和父母每次回乡都会惊叹:“这还是那个什么地方吗?完全不一样了!”福州话的地位自然越来越高,已经有了福州话唱的歌曲,就是还没有福州话的文学,上海话有一本经典的《海上花列传》,非常精彩。张爱玲曾经把它翻译成了国语(普通话),目前我还没有看见福州话写的小说。


2010年,我获得了上海市古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来自山东,他为了学习写古诗词甚至背下了整本厚厚《平水韵》,我给吓坏了。


现代人写唐代的诗一般是要求按照古诗词的平仄规律,按照唐代汉语的发音来押韵。我在学习诗词格律的时候,因为不会说福州话,一直搞不明白入声字。(长江以北的方言里基本上没有入声了,但福州话非常系统的保留了入声。)


福建因为地处偏远,语音的改变比北方要小,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汉语的发音。用福州话念那些貌似不押韵的古文和唐诗,如《岳阳楼记》《史记》《易经》或者“远上寒山石径斜”“阿房(pang)宫赋”,都能押韵(或者读出正确的读音)。


老师告诉我,福州话有八种音调,而普通话只有四种音调,这里面涉及很多语言学语音学音韵学的常识,语言一直在不断演变,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其实无须讳言,语言的效率变低了。


古人用单音节词,现代人用双音节词。古人说“月”,今人说“月亮”;古人说“狮”,今人说“狮子”,古人说“妻子”,今人说“妻子儿女”。一小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后变成一大堆。


所以我们可以说古人表达相同的意思所花的时间比现代人要少很多很多。讲话罗嗦的根本原因就是语音越来越简单,同音字越来越多,如果你说“狮”,会有人当作诗湿师施失等等。这让我想到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光这个名字就够绕了。百余字的文章,全部用读音shi的汉字写成,令人绝倒。


有一些人极力贬低普通话,说它是满人造出来的,也曾遭到孙中山的痛恨,还引用了外国语言学家的名言:“语言是拥有军队的方言。”说的略有道理,但还是失之偏颇。殊不知国外研究汉语的人士从来都把方言当成语言来研究,福州话、北京话、普通话和广东话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同的语言,也都是平等的。


有人说,福州话和福清话的区别远远大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区别,我既不会说西班牙语也不会说葡萄牙语,无法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但我觉得还是很可信的。福建是全国方言最复杂的省份,往往过一条街人与人就不再能够沟通了。就算在一马平川开门无山的上海,也有快二十种上海话存在,任何两种上海话互相交流非常困难,就不难想象福建的情况了。


大家都来学会讲普通话,这是好事,但如果学会了普通话丢掉了自己的根,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全世界的人都在学英语,但没有人学英语以后就把自己的母语扔掉了。


学英语只是为了和别国的人沟通而已,而母语代表着个人的归属,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就像在母亲肚子里的感觉。学普通话的意义也是相同。


作家笛安采访藏族作家阿来的时候,很羡慕地赞叹他从小受到两种语言的熏陶,最终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大宝库,拥有各种各样精妙的表达方法和惯用语,它们精准而有个性的表达效果令人拍案叫绝,也可以说是文学的材料库。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本都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全息,每一种语言背后都站着它所对应的磅礴的文化,并且包含了文化的所有内容,一样不落。没有了语言,文化也荡然无存。


如果未来的福州小孩都不会说福州话了,这实在是令人无限忧虑的事情。福州文化的未来何在?福州人会不会从此心灵漂泊不再有根呢?


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的终极关怀。


西藏有:“洁白的雄鹰啊,请借我一双翅膀。我不去很远的地方,我去理塘一转就回来。”传说这是仓央嘉措的诗,暗含爱情与转世的玄机。所有西藏小孩都会唱。玉树地震以后,电视里“最小的志愿者”唱着这首歌,乐观地面对生活。


上海有“摇啊摇,摇啊摇,要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


闽南有“天黑黑,欲落雨。”福州有“撮利起撮撮,伊妈疼伊哥,伊哥讨涝妈,伊弟打宁哦。”


无论什么时候,漂泊到多远的地方,都有一首童谣勾起你最深沉的回忆,让你落泪,告诉你你有多想回来,多想回去。

    

王伟娟老师点评:


 “方言与我二三事”,这个题目,听起来怎么也不像是一个高一的学生能写的,可是,它就是宜铖高一时拿给我看的一篇文章。


你先不要不相信,当你跟这个孩子聊过之后,当你知道他早在多少年前就把民国名家的主要作品都一一读过之后,当你知道他耳朵里塞着正放着的是昆曲名段之后,你绝对会相信,这样的孩子,有什么他不可以写。对语言的敏感和挚爱是他由内而外、浑身上下透露出来的生命特质,在同龄人中实属难见。


满分作文:《找》  


曹杨二中  张炜仑


书桌被弄得一团乱糟,考卷和书本,零零碎碎地散落了一地,杂物堆成了座座小山。我跪在地上一层一层地扒着书包,尽力地翻开每一处空隙,仔仔细细地找,找得战战兢兢、找得天昏地暗……任由我双眉紧锁,大汗淋漓地倒腾个底朝天,偏偏还是没找到。


我终于还是没有找到我所需要的“那样东西”,双腿有些发麻,汗毛竖立,感觉身体在微微地颤抖着,那样东西对我太重要了!没了它,我的任务不是白做了吗!


怎么老是丢东西呢……太粗心大意了,下次绝对要吸取这个教训……


最近的我有些不对劲。就连爸妈也常常对我这样嗔怪着:天天浑浑噩噩的回家,吃饭、做作业、休息、抽出空子上网聊天,其余的时间,尽是花在找遗失的东西上。


我想找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我是怎么了?


在我这看似有序的生活里,似乎暗藏了太多的无序,每天有规律的生活却莫名其妙地被无数枝节的小物件填塞得满满的,我没有丝毫的井然,却感到拥挤,窒息……


我揉了揉太阳穴,绞尽脑汁回忆“那样东西”到底在哪儿……除了几个模糊的轮廓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其他的……


在学校里,我是否把它放哪儿了?我的脑子里浮现出近期学的知识点。


数学物理化学老师告诉我,这几道难题非常重要,各种竞赛和自主招生都要考,想考名校一定要把它弄懂;


历史地理政治老师告诉我,这几个概念非常重要,不管是会考毕业考都要涉及,想要得A一定要把它背出;


对了,英语老师让我把背的课文回忆一下;信息老师最近让我把图像转化为二进制……


我怎么记住了这么多,就是“那样东西”没想起来呢?


在家里,我是否把它落在哪儿了?我的脑子里闪动着聊天界面的提示。有个朋友迫不及待地通知我最近有个明星又发新唱片了,顺便分享了几个搞笑八卦的视频;有个同学向我倾诉最近班级又有“是非之人”了,顺便分享了她如何指责抄作业而被孤立的经过;对了,有个刚认识的校友最近赞叹我能力强,知识面广,想要见我一面……


 “那样东西”还是没找到啊!



在街上,我是否把它丢在哪了?我的脑子里跃动起霓虹斑驳的街口。一个美丽的时尚女郎夹着LV的皮包,拿着一款iPhone手机从走着猫步经过;一个老乞丐披裹着破布衫,浑身臭气地拄着拐杖经过;对了,几位老阿姨在高兴着谈论自己的儿女攒了钱买了一套二手房,嘀咕着“结婚关键要硬底子”……


可怜的我呵!唯独记着了这些,关于我渴求的、苦苦寻找的、至关重要的,却凭空消失在我的生活里了!


我在漫漫的人潮里向前走,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却因为人太多,只好跟着人群涌向一个又一个路口。最后去了哪些地方,自己也记不得了。忽然间想起还有什么事去办,又一次转向狂奔。


我像是在战后的废墟里摸黑寻找,空耗了整整一下午。


我虽然找到了一些碎片,但它们对于有迫切需求的我没有一点意义可言。而唯一能让我因寻找未果而稍稍慰藉的“笑容”、“快乐”,却看不分明。


再一次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


我太浮躁了,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的乐趣低俗,我的行为肆无忌惮,我可以无所畏惧地接受碎片信息,再转手传播出去,得到一份肯定和认同;


我太功利了,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我的梦想枯萎,我的目光短浅,我可以为了竞争放弃正义和纯真的友谊,换来成功和成就;


我太麻木了,在现实的大社会里,我的怜悯缺失,我的思想拜金,我可以对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陌生的人不闻不问。


被硬生生地从回忆和自责里扯回来,我尝试着把乱糟糟的房间清理好。无意中找到一本《帕斯卡尔思想录》,随意翻看,发现这样一句话——那是写在《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一章里的第一句话:“人们缺少心灵,他们不肯和心灵交朋友。”


我可不信“二元论”……


又过了半天,我终究没有找到“那样东西”,稍加整理思绪,准备努力再来一次“大扫荡”。


等等!天!我不会把心丢了吧!

    

王伟娟老师点评:


我的东西丢了——我找我找我找——“我终于还是没有找到我所需要的‘那样东西’”——“我渴求的、苦苦寻找的、至关重要的,却凭空消失在我的生活里了”——“天!我不会把心丢了吧”!


太妙了,我真佩服炜仑有这样的奇思妙想。生活成就了他。他几乎整天就处于“找”这样一种忙乱的生活状态中。没想到竟能忙中生思,忙中出智——赋予“找”以象征意味,让个体的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或生活状态,成为一个社会现状或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有意识的描述,并构成一个值得引发集体思索的哲学命题,真难得。 


一类中上作文:《遐想》


市西中学  李雨瑶


面对着二十多个只比我年轻一两岁的初中生渴望的眼神,我这个已是示范性高中的好学生的回答,无疑让他们失望了。


我亦清楚不过,他们所期待的,是我介绍的学习方法和名师补习,是我做过的经典例题和课外练习,而不是这么一句“多看课外书,多到风景好的地方走走,多参加各种活动”这种听似对学习成绩提高毫无用处的建议。


可惜,他们想要的,我没有。沉默片刻后,一位女生终于怯生生地开口问我:“可是,我们都初三了,学习成绩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天呐,初三!我该如何向这些尚未踏进高中的学生们描述这珍贵的一年呢?任他们信与不信,我只能说,初中的学习内容是多么简单,我甚至后悔没有趁那时再读一些书,再多晒晒太阳,我多么享受沉静在书籍和阳光中的感觉!


小说是作家的遐想,散文是哲理的调味,杂文是思绪的碎片。


在读完《白鲸》后,我才发现我原先对这种海上巨兽,对美国底层劳动人民捕鲸船上的痛苦一无所知;


在读完《巴黎圣母院》后,我才发现我曾经完全不知真正的美的存在是以何种形式;


在读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我才发现我的渺小和“超人”的开脱;


在读完《国富论》和《资本论》后,我才能自己梳理起国家、土地、人民、财富的关联;


在读完《社会契约论》后,我才对自由意志和公民意识有了清晰的认识……


考试中少有这些名著的身影,我也不会因此额外加分,但是这一切无比值得。


在周末,别人匆匆忙忙吞咽下早饭赶往补习班时,我还慢悠悠地在阳光和梧桐间游荡,让斑驳的影和艳丽的光通过树枝间的间隙畅然撒在书上,落叶是我的书签,微风为我翻页,我享受这美景和读书的时光,我爱那碧绿的树和承载着无数重量的纸张——我因此热爱我的生活,热爱所有生命,而热爱予我无穷动力。


我从不以貌取人。外貌与生俱来无可改变,衣着也不过是遮身蔽体的保暖布料。我永不会逼迫他人成为下一个包法利夫人,或让“漂亮朋友”的悲剧在身边重演。


我绝不专横武断,那是独裁者的胡闹。万物有其客观性,我因此容许不同,甚至对立的声音存在。


我知道,这世界上,既有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受着迫害的千万黑人,也有无数在南部的生活因一场战争便面目全非的乱世佳人。我不是无知者,不会顽固地妄图他人以自己为中心。


我善对所有人。无论是像《悲惨世界》中所描写的小偷,还是《双城记》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即使是骗钱的乞丐,也要施与几元钱的援助。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从不存在天生的恶人,只存在明天将会更加善良的人;不存在天生的弱者,只存在明天将会更加强大的人。


我热爱生活,我感激所有人。我感谢我的亲友,感激有人用他们的劳动提供给我赖以生存的食物和住所,感恩关心着我的人。


我尚无亿万的财产来回报他人,但我的四肢健全,我的眼睛还能看见这异常美丽多彩的世界,我的喉咙还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我的手还可以写下文章,我的双腿还能踏遍世界——我爱这样的生活,我要竭我所览所知,所想所得来回报他人。


漫步于书籍之中,散步于阳光之下——我没有全班第一的成绩,但我有一颗无法比拟的,热爱生活的心。


可我又怎么能说服你,初三的学弟学妹们,将那些原本用于应试补习班的时光,消耗于阳光下的漫步,或者用来静静地读上一整本《战争与和平》?


吴蔼忠老师点评:


多么欣赏雨遥同学广博的阅读面,多想为她丰富而充实的心灵体验喝彩!在阅读中,她思考人生、增长经验、完善人格。这是一个幸福的学生!


但是,正如文章开头与结尾提出的现实顾虑,有多少学生还能如此心无旁骛地读书?尤其是面对繁重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的学生们?本文也未必能解决问题,但却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阅读去哪儿了?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