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族史写作:这些上海最会写的中学生,这样学会讲好故事的核心内容

王召强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要论写作,复旦附中的同学们应该算是够牛的了吧?除了更多的阅读,他们怎样在课堂上学习写作?《新读写》特地去探究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学习“家族史写作”。


      创意写作是如今许多中学语文课堂的一部分,但对中学生而言,却也不啻为一大考验与挑战。创意写作需要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思考感悟,而这两项都是中学生普遍欠缺的。怎样开发中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写作素材、寻找写作的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级教师王召强老师精心开设了以“家族史写作”为内容的创意写作课程。


      一方面,家族史是每个人唾手可得的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这一内容极具深度与广度,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家的家族史中挖掘出时代变迁、地域特点、生活方式的演变、精神文化的传承、人与社会的融合等多方面人文内涵,可以说家族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让我们听王召强老师说说,他们在课堂上是怎么布置的——


      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都很有限,于是我就把自己多年以来关注的整本书阅读和创意写作这两门独立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2017这一年,尤其是下半年,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主要的探索是如何整合整本书阅读和创意写作;2018年,我申请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课题,面向的是高一学生。


      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中,我给学生选择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当代小说《活着》——在长篇小说中,余华的《活着》算是短小精悍的了,只有十万字左右,学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



      这部小说确实非常好看,属于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主人公徐福贵全家死光光”的故事。它的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1945-1985),刚好是从抗战胜利开始,到改革开放为止。


      用余华自己的话来讲,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样熬过来的。如此沉重的话题,余华写来却非常轻逸。这种举重若轻地讲述苦难的风格,是从卡尔维诺那里学来的。


      读完这本小说,我给学生布置的写作练习是纪实性文学作品的写作——抒写家族史,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祖辈和父辈,了解自己的家族在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中的际遇,或以自己的口吻复述,或以当事人的口吻记述下来,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章。


      史学界有“口述历史”的说法,最初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我是从唐德刚先生整理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顾维钧回忆录》等书中受到启发,准备组织学生整理自己家族的历史的。


      我希望学生重点采访自己的家族在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中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重点关注他们在十四年抗战、五年内战、抗美援朝、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时期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是怎样在自己身上克服了时代的创伤。


      对于创意写作而言,幸福没有任何冲突可言,苦难才是写作不竭的灵感源泉。我希望学生能从家族这个小单元的历史变迁中,照见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社会大变迁。


      在布置采访任务的时候,我特意关照学生,采访时提醒家长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家族苦难,但是对于涉及家族隐私的部分,或者不光彩的经历,可以坚持春秋笔法中“为亲者讳”的原则,毕竟中国人信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


      在学生撰写的家族史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祖辈面对后人的访谈,还是很乐意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过去的。我发现班级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是新上海人,他们的父辈或祖辈大都来自外地,都经历了风风雨雨,靠自己的努力打拼才走到今天。他们的每一篇家族史,就像一部上海的移民史。



      少数学生在访谈中也遭遇过亲人变故、通讯不畅、代际鸿沟等困难,好在祖辈采访不成还可以采访父辈,不过我要求学生尽量采访家族中年龄最大的、阅历最丰富的长辈,然后尽量用长辈的口吻写下来。


      从学生撰写的访谈后记中,我发现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份作业的,因为他们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创意写作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对家族历史的了解,增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并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从创意写作的类型上来讲,我们通常把撰写家族史纳入非虚构类文本的写作范畴,其实它跟虚构类文本写作的要求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需要运用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即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内容。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活力,有戏剧性和冲突性。


      好的故事都是有关逆境或苦难的。幸福没有任何戏剧性可言,境况越糟糕,故事也就越精彩。


      而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际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没有哪一个家族是一帆风顺地走到今天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创意写作的心,就可以写出自己的《百年孤独》来。


      平民的家族记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虽然没有“本纪”“列传”那么重要,但它是最鲜活的历史,是最感性的记忆,它距离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最近,它最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最真切,也最实在。


      我们不应该让它湮灭在大历史的洪流中,你只需要一支生花妙笔,就可以让它存在下去,就可以让它确证你的存在,确证你的家族的存在。



      王召强老师在“家族史写作”实践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搜索、挖掘信息的能力。


      他要求学生先采访祖辈、父辈,列出采访提纲,至少提出十个问题,通过家庭结构、生存环境、家族大事、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人生经历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家族;然后把家庭成员口述的内容整合成一篇文章,这一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中心、谋篇布局、记叙描写之类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王老师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国家命运与家庭命运的关系、几代人经历中折射出的社会发展、不同的人生态度所造成的不同命运,从而从家族成员身上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让我们来看看复旦附中同学写的家族史——

 

人生之路何其漫长——我的家族史


王竹筠

复旦附中高一(1)班 


      其实说起来,我们家的故事也是曲折啊。爷爷生于内蒙古,随国民党军驻扎在黄岩时遇见奶奶,随后再次跟随军队来到上海,后到了广东,又上了国民党撤退的船队来到了最终定居地,也就是我的家乡——台湾。


      由于爸爸是家中第二代中最小的孩子,结婚也比较晚,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奶奶。爷爷在爸爸仍年轻时便已去世,奶奶也在我出生六个月时因病去世。因此我所有关于家族的故事都是从爸爸妈妈和姑姑伯父那儿听来的。


      不过大家都对爷爷奶奶当年的故事津津乐道。从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说起我们家的故事,如此详尽地将它记述下来倒是第一次。也多亏了这次奇特的作业,让我可以好好地了解我的家族那不凡的故事……

 

离家之路——爷爷


      爷爷于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生于内蒙古大草原,从小便说蒙语、写蒙文,从未学过汉字。但爷爷却十分坚定地跟家人说自己是“内蒙古的汉人”。


      听爸爸说,爷爷拥有所有蒙古人应会的技能,十四岁时便可以独自一人骑着一匹马、左右手再各牵一匹马,驰骋在大草原。这是在家中经常被提起的光荣记事。


      我常常想象爷爷在马背上驰骋的模样:一人、三马、一片草原,马背上的少年从容不迫地驾驭着这三匹马奔向前方,马背上的身影稳重,技术熟练。那些原先难以驯服的烈马就这么臣服于他的指令下。这是一幅多么威风的画面。


      爷爷原本可以就这样一直待在家乡,但爱冒险的爷爷偏不安于现状。爷爷找到了当时的察哈尔省长王汗青(没错,我爷爷的家乡就是已经消失的察哈尔省,省长的名字大概没写错吧…)省长很看重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爷爷,亲自教他认汉字、写汉文,还帮爷爷取了汉文的名字,带着爷爷南下进入黄埔军校就读,成为了黄埔军校14期的学员,后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


      当时爷爷并不知道自己家的姓氏用汉字怎么写,便冠上了省长的姓氏:王。这就是我家姓王的由来!


      所以爷爷究竟是不是汉族人,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愿意相信,爷爷是因为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和忠诚,始终对后人称自己是汉族人。


      对了对了,爷爷之后军路挺顺畅的,是当时14期校友中唯一一位战斗敢死队成员,一路当到了中尉,还成了蒋介石身边的带刀侍卫呢!


      就这样,爷爷过起了“兵哥哥”的生活,跟随军队来到了奶奶的故乡——黄岩。



花样少女——奶奶


      说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一脸怀念,想当初要不是奶奶,就不会有我现在这么幸福的家庭了呢。


      奶奶也姓王,娘家在黄岩经营的是大米买卖,收入颇丰,在当地算是个大户人家。奶奶的妈妈(也就是我的曾外婆)坚信女孩子只有读书,才会有不同的人生,便将奶奶送入当地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就读。


      当时学校规定一定要剪齐耳短发,但奶奶喜欢长发,向曾外婆哭诉,曾外婆便向学校建议取消这一规定,还真成功了!


      妈妈说,奶奶晚年回想起自己的母亲,总要说起这件事,每每都泪流满面地说这是自己记得最清楚的一件曾外婆爱她的表现……


      还有一件让奶奶颇为自豪的故事,就是她的名字。奶奶读了书后,认为自己从前的名字太过俗气,便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秀文。奶奶晚年经常拉着妈妈说起令自己自豪的改名事件。


      缘分就是这么奇怪,能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牵到一块儿。


      奶奶年轻时十分活泼可爱,也很喜欢玩,有一次出门玩耍时神奇地遇见了当时驻扎在黄岩的爷爷。爷爷对活泼的奶奶一见钟情,经常躲在奶奶身后偷看奶奶,就是不敢上前搭讪。终于在王县长的鼓励下向队伍长官请求帮忙向奶奶提亲。奶奶想啊,嫁给军人自己的后半身就有保障了,便答应了下来。这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这样,一段姻缘。


      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族是个很神奇的家族:爷爷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奶奶来自以橘子出名的浙江黄岩,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就神奇地走到了一起,又神奇地开始了之后的曲折生活……


生活篇章——前路漫漫


      爷爷奶奶于民国三十一年结了婚(爸爸因为这个作业特地翻出了爷爷奶奶当年的结婚证书,一直保留至今。爸爸真是念旧啊),不久便生下第一个孩子,是一名女孩。不久后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儿。


      原本日子就这样平平稳稳幸幸福福地过着,但就在此时,国民党军在内战中失利,集体撤退。爷爷身为军官,自然也是要离开。带上奶奶和孩子,跟随军队来到广东。当时爷爷把女儿留在了黄岩,交由曾外婆照料,想着反正还要回来,以后就会再见到,便离开了黄岩。谁知道,这会是亲子最后一次见面……


      到了广东后,爷爷聪明的脑袋马上意识到局势不同,当兵,尤其是国民党军,情势越来越糟,便瞒着上级偷偷卖起了猪肉,还因此存下了不少钱。


      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战败,军队继续撤退。爷爷奶奶带着儿子撤退到了台湾。当时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伯,年仅两岁。爷爷奶奶仍然以为还能够再回来,便又没带上大女儿。没想到,这一去,便是永别。


      奶奶一直以为大女儿还活着,等到50年后再次回到黄岩,才知道,就在自己离开后不到两年,大女儿便夭折而亡……



生活篇章——半生悠长


      爷爷奶奶随着军队撤退到了台湾,住在了基隆港,爷爷当上了海军警卫连连长。奶奶当时又有了身孕,爷爷不放心奶奶,便每天请士兵送三餐给奶奶,顺便问问奶奶的情况。后来奶奶快生产了,爷爷左思右想,看着当时军队混乱的模样,毅然决定退伍。


      退伍后,爷爷带着一家人南下到了高雄(这就是我们的定居地啦)。但爷爷从前是军人,奶奶从前是大小姐,并没有什么一技之长。这时,爷爷想起了从前北方人沿街叫卖包子馒头的模样,打算这么做。


      不会做包子,爷爷天天观察台湾商人怎么做,在加上自己的记忆,做出了两边口味兼具的包子和当时台湾人很少吃到的高庄馒头;没有店面,爷爷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叫卖。日子倒也顺利地过下来了。


      写到这儿,想起小时候历史课本中曾写过,当时涌入台湾的国民党军因为家乡各不相同,为台湾带来了大陆各省市的饮食、方言及文化。我想,爷爷走街串巷吆喝的背影,想必也为高雄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吧。


      我们家是当时第一批撤退至台湾的家庭,生活过得平平稳稳。之后不久国民军开始大批涌入台湾,国民党正式执掌台湾政权,这反倒造成了像爷爷这样的外省人与很早从大陆迁居生活在台湾的“本地人”冲突日益增加。


      在当时的台湾,外省人居住在军队分发的眷村中,大多当兵;台湾人大多是务农和做生意,居住在民房中。但就算这样,也无法平息两方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对爷爷来讲或许并不是坏事。虽然失去了本地老客户,但因为急剧增多的外省人,生意不减反增,越来越红火。当时有了钱都是往银行存,但爷爷却不一样,他看见了房地产未来的升值作用,便用赚来的钱买了八套门面房!


      可惜树大招风啊,爷爷之前为了方便做生意,从眷村搬出,来到了本地人居多的市场中。爷爷生意做得火红引起了几家本地商户的嫉妒,再加上当时是本地人与外省人矛盾最激烈的时期,言语斗争、肢体冲突不断。


      当时那几家本地商户联合起来,趁爷爷不在家时到我们摊位上捣乱,又是砸店,又是辱骂,还和前来帮忙我们的其他外省人起了肢体冲突。


      爷爷那与生俱来的烈脾气和当军官的暴躁,怎么可能忍得了,再加上自己天生的仗义、胆量和护短,爷爷与他们爆发了激烈冲突(至于多激烈,家里没有一个人能不打哆嗦完整说出来,真是军人的血性吧)。爷爷一气之下,拿起斧头砍伤了其中一人。


      这下麻烦了,爷爷被告上了法庭。当时附近的外省家庭都为爷爷抱不平,但爷爷有作军官的精神,敢作敢当,也是认为法庭能给他一个公道的结果,毅然上了法庭。


      奶奶为了给爷爷请律师,只好卖掉了家中的八套房,付律师费!就算这样,爷爷也还是败诉,被判了刑,虽然只是关了八个月。


      虽然只是短短八个月,但对一个依靠爷爷这个一家之主的八口之家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啊……


台湾眷村


      爷爷入狱后,奶奶一下子就懵了。由于一直都是爷爷照顾奶奶,奶奶之前过的仍是大小姐生活,什么都不会,还一下子没了八套房,倾家荡产。但还有六个孩子要养,怎么办?


      奶奶曾经告诉妈妈,她从来到台湾的第一天就开始掉眼泪,想家呀,想自己留在黄岩的女儿,想大陆的一切……但在爷爷入狱后反倒没了眼泪,坚强得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奶奶的好强这时才展现了出来。家里一改以前的宽裕,只能喝稀饭。奶奶都会将家门紧紧关上,不让人看到她在家中和孩子喝稀饭。


      眼看爷爷留下的钱越来越少,奶奶必须想办法增加收入。奶奶看看别人家的生意,看来看去觉得卖水果最简单,只要批发,不要技术。就这样,爷爷不在家的八个月里,奶奶做起了卖水果的生意,独自一人养孩子。


      晚年奶奶回想起这段时光,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如同讲别人家的闲话一样,从容道来。奶奶说,幸亏老天爷帮好人,爷爷从来没做过害人的事,天就不会亡我王家。所以生意越做越大,忙到顾不了孩子、顾不上吃饭,日子过得不比爷爷走前差,孩子个个丰衣足食。


      这时好强的奶奶又把家门打开,敞得大大的,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们过得好。


      当然,生意做得好了就不乏招人妒嫉,但奶奶没有爷爷的暴脾气,乐观豁达的她都忍下来了,继续做自己本分的事,那些妒忌之人到也拿奶奶没办法,抓不到把柄呀!


      倒是孩子们性格初长成,保护奶奶。六个孩子中四个继承了爷爷的傲骨和暴脾气,其中两个又同时身兼奶奶细腻开朗的性格。


      当时我的大姑姑,也就是奶奶来到台湾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可是市场里著名的小辣椒,脾气暴的可以。只要看到谁欺负奶奶或弟弟妹妹,就会第一个站到他们面前,凶巴巴地教训他们。时间长了,市场里的人只要看到大姑姑,就不敢对我们家怎么样,这也算巾帼英雄吧哈哈。


      八个月后,爷爷终于回家了,但却从此一蹶不振,与从前判若两人……妈妈认为恐怕是爷爷身为家中男人,却发现这个家没有他也过的风生水起,一家之主的地位及骄傲不复存在,这大概是爷爷一辈子的伤吧。


      回到家的爷爷,对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不想年轻时候那样霸气地样样插手管理,每天颓废地坐在店铺看奶奶卖水果过日子。


      爷爷固执又好强,不愿意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内心,就连自己儿女也不知道自己的爸爸那八个月究竟经历了什么……


终于,可以回家了!


      爷爷奶奶来到台湾的五十年后,终于开放回大陆探亲。这可是头等喜事啊!奶奶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着手收拾回家的物品:做了一个金戒指、带上一些现金。同样思乡的爷爷此时却只是躺在床上,默默地看着奶奶忙活,无动于衷。


      爸爸问过他:“爸爸,您不想回家吗?”但爷爷也只是淡淡地嘟囔了一句:“回家……家都不知道在哪里了,回去干嘛……”就是这平淡的忧伤,令爸爸始终无法忘怀,一直有一份追根溯源的心。


台湾老兵发起返乡运动


      事实证明,爷爷的决定是对的。奶奶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可家中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家里人看到奶奶戴着金戒指,想到奶奶在台湾过的日子一定不错,便不待见奶奶,只有奶奶的二哥对奶奶好。


      奶奶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大女儿夭折而亡,母亲也早已去世。对奶奶而言,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灰心的奶奶提早回来了。同爷爷一样,奶奶再也不愿回到那个令她灰心的“家”。


      对于所有国民党老兵来讲,那个“回不去的家”就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当中有不少像爷爷这样年少离开家乡的人,却因不知道家在哪儿而永远回不去。爷爷又好强固执,不愿意提起这令他伤心的事,这份归家的愿望也就成了他心里不愿触碰的伤疤,连自己儿女问起蒙古,他也不愿意回答。


      爷爷去世前总是不停喊着自己身体不舒服,检查下来却丝毫无大碍,这大概就是心病吧。爸爸自己想想都会觉得痛,看着自己父亲压抑着对家乡的思念度过余生,谁不会动容呢?


      前几年,台湾有部舞台剧《宝岛一村》,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在眷村中生活的国民军们的生活。其中一幕让我那从不轻易流泪的爸爸潸然落泪:几家人聚在一块儿,从一开始说的“祝我们早日回家”,到最后的“这里就是我的家”,各地方言皆不同,可是大家就是能够明白彼此的心意。


尾声


      爷爷奶奶的故事告此一段落,但他们的精神却世世代代在家中传承。爷爷当兵时大公无私,虽然负责整理军需物资,却坚持不为自己拿一针一线私抱财产。爸爸也是如此,在公司主管物流这么多年,除非是公司赠送,连过期的产品都不往家拿,自己花钱买。这是我们王家骄傲的家风!大姑姑延续了奶奶的水果生意,同样继承了爷爷奶奶的经营头脑,生龙活虎。


      说来也神奇,我就这么成为了家中第一位回到大陆生活的后代。现在正在上海写着自己家的家族史。


      这就是命运吧。

 

      后记:每次听家人讲起自家的种种曲折故事,就觉得我们真是神奇的一家。爷爷身为国民党军中的一名军官,带着奶奶来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宝岛上孕育了后代,成为我们一家。


      从爸爸及姑姑伯父的身上,不难看出爷爷奶奶的痕迹——家风、性格、长相。爷爷聪明的头脑令我讶异钦佩,奶奶的适应力及应变力也令我仰慕,这是一代人的故事。正是这一代人的经历,让我们这些后代能在这称为家庭的庇护下茁壮成长。这时就可说一句:“我爱我家!”



岁    月

 

郑旭洋

   复旦附中 高一(1)班


      城市的喧嚣一点点消散了,尘封的记忆一点点清晰了。


      重踏故土,岁月的痕迹那样嚣张地钻进了红砖白瓦,爬上了眉宇银丝。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岁月那样柔情地把每一个婴儿哺育成年,又那样无情地把每一个成人带向暮年。


      一大早,天还微微亮,姥姥姥爷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门口的铁门“哐当哐当”的声音在清晨的曙光中传得很远很远,引得邻居家的黄狗吠叫起来,紧接着鸡叫声、孩子们的跑动声、人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冲击着我未醒的梦,在迷迷瞪瞪中睁开双眼,却发现阳光像个调皮的孩子,影影绰绰的从门缝钻了进来,这是岁月长河里的一天,涓涓流淌。


      穿衣、下床、洗脸,以最快的速度冲到门前,发现姥爷早已准备就绪,这个忙碌了一生的老人,总要趁着清晨的清凉到田里“大显身手”,然后回来匆匆吃个早饭,还要去忙村委会的事情,印象中姥爷似乎永远都不知疲倦,如陀螺一般,转啊转啊。


      可是,这一次,我却发现,岁月在姥爷身上刻上了重重的痕迹,刻在了额角的那些深深浅浅的皱纹里,也刻在了他的右腿上,年前因为忙于村委会的事情,在连续几天的熬夜后,他差点晕倒在回家的路上,好在姥爷也算村里的“名人”了,马上被乡亲们送到医院,已经过去了好些时日,可是,右腿却落了毛病,拖拖拉拉的,一如他这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


      站在远处,也能清晰地看见上了年纪的他“爬上”三轮车时,动作娴熟却略显笨拙,脑梗留下的后遗症使他的右脚用不上力,但姥爷却总笑着说:“没事啊,会好的,趁我还有力气,再为乡亲们忙活几年哈!”每每这个时候,姥爷就像个倔强的孩子似的,许是不甘心于岁月的流逝吧?


      瘦小的身子与偌大的车身极不相称,三轮车歪歪扭扭地驶向远方,留下的只有他前行的坚定,以及他这一生的认真与善良,看着,我的眼眶有些润湿…..


      一路上小心翼翼地“跟踪”到山顶,几经曲折,豁然出现在眼前的是大片大片的桃林,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姥爷扭头看见我,脸上现出欣喜的神情,笑眯眯地嘱咐我小心点。等到姥爷累了、倦了,他便停下手里的活,用早已被汗水浸湿的毛巾擦了擦手,便同我坐在老橡树下,讲述岁月的故事……



      小时候呀,都是老牛在犁地,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爹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地里跑呀、跳呀,满鞋子泥巴也浑然不觉。牛累了、人乏了,爹也是坐在这棵老橡树下,抽着自己卷的“喇叭筒儿”,给我讲故事,告诉我“做人啊,要像老牛一样勤劳、踏实,要肯吃苦、要有耐心”。


      我爹身材高高大大的,每每下地干活都显得十分有劲儿,他声音洪亮,每每吆喝起来,那整片地都是他的声音,听着那洪亮劲,我就觉着生活特别有奔头。


      小时候,常被爹“揪”着同他下地,现在想来,根本不是需要我陪他,而是要我从小就熟悉这片土地,这可是农人们一生的守候呢。


      我啊,就特别喜欢来这片地,在这里耕地,仿佛中总能寻着爹的身影,好像一直未曾离我远去,还有那头勤勤恳恳的老牛,夕阳西下的时候,爹和老牛走在前头,影子拉得很长,那时候,我比你大点,就觉得这就是我未来的人生吧?


      我听得入了迷,心想,或许,这就是情怀吧。


      微风柔柔地,吹动着橡树的枝叶,远离了高楼大厦,远离了城市的热闹,和姥爷就这么坐着,聊着,竟有一些岁月静好的甜美在空气中蔓延。可是,姥爷却轻轻叹了口气,点燃一枝香烟,继续讲下去:


      可是好景不长,我爹在土改运动中,竟然被划定为富农,而比我家地还多的人家,却也只是中农,世事难料啊。后来,我爹被拉去批斗,哎,那阵子,爹的脾气特别的暴躁,我的日子也变得战战兢兢。。。。。。不过,即使在那样的日子里,爹依然告诉我,未来会好的,只要靠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的劳作,天总会亮的。你看,现在的日子,多好啊!


      说到这儿,他嘿嘿地笑了,黝黑的皮肤被阳光照得晶晶发亮,脸上呈现出安详,满足的神情。岁月可以改变什么,却无法抵挡这样一张笑脸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我也一天天地长大,肩上的担子也一天天重起来。


      爹后来做了生产队长,每次去开会总会叫上我,日子开始好过了起来,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在我心中啊,爹的乐观的性格一直都影响着我,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始终那样乐观振奋地过好每一天。而且对于当年的“仇人”,他也不计前嫌。


      正说到这儿,远处一个约摸着八、九岁的女孩正领着一个小男孩向我们走来,她的脸长期在太阳下晒得很黑,时不时低头帮弟弟擦擦嘴巴,俨然一个大姐姐的形象。


      “她不念书吗?”我诧异道。


      姥爷叹了口气,半眯着眼,转过身子去。


      唉,现在还好多嘞,以前,重男轻女的风气才真是厉害呢!男孩能打仗、能干活,读了书还可以光宗耀祖,传宗接代。而女孩子呢,早晚要嫁出去的,读了书也是人家的,所以那个时候,有点钱就供男孩子读书了,女孩子呢就早早下来帮家人干活,像这种情况多得是呢!


      可我呀,从不这么认为,不是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哦,对,知识就是力量!


      “姥爷,芝士很好吃的!”我打趣道。


      “小调皮!”姥爷笑了,满脸的慈爱,继续说道;


      其实啊,咱家也算书香门第了哈,一直就很重视读书。而且,我一直觉得,女孩子把书读好了一样有用,你看,你妈妈当年书读的好,现在日子比你舅舅过得好吧,还有一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嘿嘿!


      当年,你妈妈学习好,所以就算我再累,也要供你妈妈把大学读完。当时村里闲言碎语很多啊,有些人直接说给我听,说我不应该让你妈妈读,女孩子到时候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啊。


      对呢,我妈妈一直说,她如果出生在另外的家庭,可能早就不读书了,就是另外一种命运了呢。


      "是啊,现在他们慢慢也意识到了,女孩读书的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我从你们家回来,老人们都缠着我问东问西的,可羡慕了呢!"姥爷得意而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妈妈不止知何时站在了身后,接着说:“那时侯,每到开学,我就犯愁,要交学费了啊,不说吧不行;说了呢,看你姥爷那时侯身上的负担太重,家里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三个孩子要读书。不过你姥爷每次都很痛快,哪怕是去借,也要保证妈妈读书。妈妈能有今天,真是辛苦您了,爸!”



      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橡树叶,洒在他的身上,岁月此刻是那样的宁静、美好。

路人行色匆匆,都奔向各自心的方向。


      许是走的太急,一个桃子从路过的老人的筐中滚了出来,老人却没有发觉,姥爷快速站起来,捡上桃子就连忙去追,一瘸一拐的背影着实让人心疼。


      我呀,就是闲不住,大家都不容易,能帮衬点儿就帮衬点儿。


      可能受爹的影响吧,村委会里的事情我很上心,现在日子好了,就希望大家都越来越好,能帮到大家,我也很高兴呢。


      咱家那面墙上,贴的都是姥爷的奖状,我可是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呢,哈哈!这样一来,便经常误了吃饭,你姥姥就天天心疼地在我耳边嘟囔:哎,哎,就不知道早点回家吃饭啊,非得饿成这个熊样,哼,饭菜都凉了!


      说着,姥爷又笑了起来,像是小孩子犯了错一般的笑容。纵然早已不再年轻,可此时的姥爷,那浅浅的笑里,是岁月也扼杀不了的纯真啊!


      以前吧,就总想着多帮衬别人些,可日子久了,就有人得寸进尺了。


      有一次,那时侯我也就二十多岁吧,市里的烟草局给了一个工作岗位,要我去做技术员,那样我可就有机会走出大山了,做个城里人了,我等啊等啊,最后我直接去问,那里的负责人才告诉我,名额被大队支书的儿子给顶了,当时年轻啊,也很生气。


      现在经历得多了,就知道,人可以善良,但不能无原则的善良,善良到不近人情,否则,就是对“恶”的纵容啦。都过去了,我从那时侯跟着爹和那头老黄牛的时候,就想过,一辈子在这黄土地上,也满好啊,哈哈哈哈!


      我转过头,看到姥爷正以温柔而坚定地眼神,望向远方,柔情与这位老人极不相称,却如水一般浸润了他的内心。


      看我听得认真,姥爷欣慰地说:“你妈小时候呀,也和你一样,喜欢跟着我到处转悠。现在啊,我老了,走不动了,但看到儿女们在异地他乡生活的好,我也就放心了。


      你妈也是个好孩子,是个善良的人,你们在外面也要与人为善,多多帮助别人。有空就回来,陪姥爷说说话,还有啊,好好读书啊,孩子!”


      是,知识就是力量!我夸张的神情逗得姥爷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黄昏的模样像极了这位已近迟暮的老人,平静、安详、美好。


      是啊,岁月是个神奇的东西,他可以改变人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一些信念,一些坚持,一些对生活的期望。身处不同的年代,位于不同的地域,但这一脉传承的“善良”始终没有改变。


      善良,让这个迟暮老人一生无悔,信念让人到中年的妈妈感恩生活,坚持让蓬勃少年充满斗志。


      原来年花开之时,岁月静好。


 

      后记:无论怎样的人生,有着对生活的执着与坚守,有着对生活的善良与热爱,便不枉此生。


      我的姥爷这一生是平凡的,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传奇,没有大富大贵的生活,然而,对于这位老人而言,这样的人生却是踏实而幸福的,他对于村民的热爱,对于土地的坚守,与乡里乡亲的和谐相处,使得他的人生朴实无华,却也内心充盈。


      他坚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极少的去抱怨生活,总是嘿嘿笑着,给人以极大的平和与坚韧,这个老人,是我和妈妈永远的骄傲。他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每当我对生活有抱怨的时候,想起我的姥爷,心境就安静了下来。


      多么精彩的文字!家族史写作,你也来加入吧……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