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影响生活的六种逻辑偏差,你中了几个?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逻辑不仅是一门学问,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实在的用处,可许多人却常常不自觉地具有一些“反逻辑”的认知偏差,比如过度自信、盲从权威、一味从众、安于现状……这些认知偏差究竟从何而来?有没有办法应对或避免?


你是习惯直觉思维,还是逻辑思维?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人的思维系统说起。


      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通常用到两套不同的思维系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它们虽然没法完全分割开,但在不同的场景下,其中一个会起到主导作用。


      请想一想,下面这些场景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吗?

      

      第一个场景:饭桌上,一个朋友谈起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你心里暗暗的想:我不就是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吗?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啊,应试教育也没什么问题。


    第二个场景: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得很帅,后来发现你们竟然是大学校友,还居然是老乡,顿时好感倍增。他是个基金经理,于是你马上就买了一些他管理的基金。

      

      第三个场景:到了双十一网购节,同事们谈论起打折信息和自己买的东西。你也开始刷某宝,看到同事推荐的东西销量很大,果断入手。半年过去了,才想起这个东西你只用了一两次。

      

      这些场景,你觉得自然吗?即使还没发生在你的身上,也很常见,对吗?那么,请你思考一下,这个场景中的“你”,正在用什么思维系统呢?

      

      答案是,直觉思维。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思维活动,但都是不费力的。

      

      大量研究和实例说明:直觉思维非常常见。我们依据生物的天性本能,依据社会生活积累的经验,形成了种种直觉,它们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节约认知资源,提高认知效率。但直觉经常会出错,也容易被他人利用。

     

      与直觉思维对的是逻辑思维。“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逻各斯”,原意指言辞、思想、理性、规律。我们日常说的逻辑,往往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推理的规则。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六种认知偏差


       多年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这两个学科一直在研究:人们在直觉思维系统的主导下,到底有哪些不理性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认知偏差。

      

      目前已经研究出了上百种,以下六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认知偏差。让我们来一起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被这些错误的直觉误导?


01、过度自信


      1981年,心理学家欧拉斯文森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让被测者评估自己的开车技术,还让他们估计一下自己在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当中的排名。你觉得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排在前50%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只可能有50%的人会排在前50%,对吧?但有82.3%的人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排在前50%。这说明,很多人对自己过度自信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股民们在进入股市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会赚到钱,但调研显示超过50%的投资者,自开户以来就一直是亏损的,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自信,高估了自己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

      

      还比如我们身边那些抽烟的人。虽然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原因,甚至有研究认为重度吸烟者患上肺癌的机率是不吸烟者的5.7倍,但调研显示,大多数烟民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不容易患上肺癌。

     

      当然,人们过度自信的程度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就发现,能力欠缺的人,比起真正有能力的人,尤其会高估自己,并且还有拒绝承认的倾向。这后来被称为达克效应。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当人们评估自己智商的时候,平均来说,男性倾向于高估自己,女性倾向于低估自己。

       

      只有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自己的现状,才能促使我们去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习和弥补自我判断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成长。



02、盲信权威

      

      如果你的上级命令你去操控按钮,电击别人的身体,你会照做吗?你可能认为,不会。但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设计的实验证明,在研究员的指令下,向另一个房间里答错题的学生施加电击作为惩罚,但他们不知道对方其实是演员,也不知道电击装置是假的。


      结果呢?无论这个可怜的“学生”如何苦苦哀求、厉声惨叫,即便一些被测试的人感到焦虑或痛苦,但超过50%的被试者都会按照研究员的指令实施电击。这个实验后来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下反复进行,结果相差无几。

 

      即使情况没有这么极端,想想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哪些盲信权威的情况呢?例如,你会认为老板的判断一定是对的吗?已经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给你的建议,你会全盘接受吗?你会本能地觉得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一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力强吗?如果吃了医生开的药觉得不舒服,你会不会觉得医生一定可信,还坚持服药呢?

      

      当然,人们获得信息,社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权威意见,但盲目相信权威是有问题的。运用逻辑思维就会去判断,让事实说话,就会明白什么样的权威更可信,什么时候应该相信权威,什么时候不。



03、盲信大众


      现在有一个慈善团体问你,“我们正在为心脏协会募款,你愿意捐赠一点儿钱来支持心脏移植手术吗?”假设这个信息是真实的,请暂停一秒心里想一想,你会愿意捐钱吗?捐多少钱?

      

      这是美国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没有提及已经有人捐款的情况下,只有47%的人同意捐款。但在展示了捐款者名单和捐款数额后,73%的人顺从了捐款的要求。

     

      你会因为同事和很多人购买某个东西,就跟着买吗?类似的,关于选专业,选工作,要不要买房、结婚、生孩子、离婚,这样一些人生的重大决策,到底该怎么做?

      

      如果盲目从众,很可能作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如果运用逻辑思维,你会考虑自己实际的需求、理财计划、消费倾向,甚至对环保的理念,再决定要不要去做某件事,这样便能减少很多后悔的几率



04、盲信喜好


      回想一下,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你对哪些领导人印象比较好?你可能会想起现任的加拿大总理、法国总统,或者刚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但是你了解他们的施政纲领或政治观念吗?如果不了解,你对他们的好感从何而来呢?


      或许更靠谱的答案是,他们长得很帅。

     

      政治家的长相,会多大程度影响他们受欢迎的程度,这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问题。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学生们展示一些陌生政治家的人脸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他们的能力高低。结果发现,那些在实际竞选中胜出的政治家,其中70%在照片评选中也获得了高分评价。


      在针对不同国家选举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外表有魅力的候选人得到的选票往往更多。

      

      人们往往会因为经理长得帅、因为他和自己有校友或者老乡这种令人喜爱的亲近关系,就把钱交给他去打理,这就是盲信喜好。如果运用逻辑思维,你就需要了解他的投资表现、具体投资领域、基金的风险性、自己的风险偏好等等,才能决定要不要相信他。

      

      人们往往会更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这往往包括外表有魅力的、和自己相似的、和自己有关的、自己熟悉的、会恭维自己的等等,其实,不能带着符合自己喜好的有色眼镜看人,而是应该就事论事地分析具体情况。



05、确认偏差

      

      1989年巴西航空254号航班飞机飞往错误方向,导致燃料耗尽后迫降,造成13人死亡。调查结果发现,这是由机长误读了航向数据造成的。但当时已经有种种迹象显示,飞机在飞往错误的方向,但由于机长心里已经有自己认定的方向,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可能会错,就不断地合理化自己的决策,忽略显示方向错误的证据。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看到那些说到自己心坎里的话,是不是特别认同?而一些你不认同的观点,会不会只看题目就不想点开了?对星座和算命的预言,会不会只找那些符合预言的现象去印证?在人际关系中,一旦形成第一印象不喜欢一个人,会不会总是看到他的缺点,而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或者觉得他做好事也是动机不纯?


      人们倾向于捍卫自己现有的信念,抵制不同的看法。而且人们在寻找证据的时候,会只选对自己有利的,忽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扭曲记忆,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只看见自己想看的。



06、安于现状偏差


      你是不是会在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中、一段不开心的感情中、一种很纠结的状态中、同一个熟人圈中,明明感到不舒服,却待很久而不主动寻求改变?

       

      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常常对变化表示担忧,除非利益显大于风险,否则很多人不倾向于改革。这是人类从原始时期流传下来的趋利避害生存本能,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变化越来越成为主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如果一味规避风险,那么幸运之神就会永远被你拒之门外;只有乘上即使改变的翅膀,才能迎风飞翔,去往下一个地方。



怎样培养逻辑思维?

      

      了解了这六件事,却总是直觉先行,难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最终误导自己的决策。直觉出现的时机,是在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出现的种种自然联想顺利而迅速地接通。


      直觉思维是个什么鬼?是猜想、是假设,是预感、是顿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能让你欢呼雀跃,也能让你追悔莫及。   


      而破解之道,就是主动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系统。 


      逻辑思维是基于已知的、稳定的规律,推理过程是严密的,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后才能获得的。逻辑思维意味着相信事实依据、相信严谨推理的结果,通过对已知规律的把握和应用,让我们做出选择的可靠性程度更高,这就是理智。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一对好朋友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并不矛盾,只是有区别的两种处理问题的方式。逻辑思维具有强大的实用性,而直觉思维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它们都是思维力的体现。

      光有逻辑没有直觉,太过死板,生活会失去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光有直觉没有逻辑,会变得混乱。逻辑思维会弥补直觉思维产生的错误,而直觉思维将逻辑思维的成果进行升华。

      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就像一对性格互补的好朋友,两者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

      逻辑思维可以通过大量的逻辑题目的训练得以提高,平常也要经常的用逻辑去分析事件,不要总是凭感觉去猜,多思考,多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思维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经验和知识的累积。

      直觉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基的,它是凭借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得以出现的,因此,直觉往往比较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的锻炼也是激发直觉思维出现的一个方面。

      多去体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如印象、感觉、趋势、情绪等无形事物的观察力。

      真诚、客观地对待直觉,不要总是猜忌、埋怨、愤怒导致直觉判断失去客观性。还要回过头来冷静的分析其客观性。

      我们不能脱离了逻辑,但我们也需要直觉。受控制的感性和富有灵感的逻辑,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编辑:艾彼



内容综合自:逻辑学、壹心理。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