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变形题”!

张豪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近年来,语文中考强调能力立意,突出语文能力的迁移、整合、运用等方面的的考查,有些题目在命题形式、题目表述上发生变化,可以称之为“变形题”,这在复习中尤其要引起注意。

全文刊于《新读写》杂志。


      临近中考,如何高效地进行阅读部分的复习?


      最常见的复习方式大抵有如下几种:


      一种是反复背记默写,在我所见最夸张的做法是初三一共用掉了8本《文言文点击》,默写纸不计其数。


      一种是大量“刷题”,主要是各区县历年一模二模考题。


      还有就是整理“秘笈”,归纳出各种答题公式,比如“……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之类,也要反复背记“过关”。


      有一些师生仿照其他学科的办法,整理所谓的“错题”,实际上有些题目没有引起重视,有些问题并没有寻得解决之道。


      上述做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重复低效,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固化”已有知识能力上,却恰恰忽视了阅读中的重点、难点,遮蔽了需要解决的阅读能力问题。


      在中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背景下,阅读复习需要改变策略,提高效率。


      我的建议是:弄清考试要求,分类查缺补漏,提高实际能力,解决难点问题。


一、阅读究竟考什么?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素养。通常我们在考试中的“阅读”,都是需要完成的具体题目。


      但首先应该明白,考试是通过命制的题目来考查测评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每一道题目其实都指向学生的某一种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命题者“有指向”地提出问题, 每一道题目的“指向”具体而明确。


      试着将这些“有指向”的问题梳理一下,我们就会发现——


      从文章组成的元素角度看,无非是“字、词、句、段、篇”五个方面。


      从考查能力看,无非是“识记、辨析、理解、赏析、运用”五个方面。


      这样,我们可以把阅读的能力归结为:识记与积累、收集和筛选、概括和归纳、联想与想象、分析与品味、运用与表达等几个方面。其中——


      识记、积累是考查对语文知识常识的记忆与掌握。比如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判断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议论方法等。


      收集、筛选是看你对文章的内容读出多少。比如考指代的“这”,上下文照应句等。


      概括、归纳是在读的基础上对内容重整与组合。比如记叙文中“写了几件事”,说明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等。


      联想、想象是考查阅读时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比如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可能会发生的某种情况。


      分析、品味着眼于对重点语句段落的分析,或一些重要语句作用的理解。比如“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用是什么”“标题的含义”这样的题目。


      运用、表达是综合考查阅读基础上的自主表达。比如“写一则短信”“说说你最感动的一点”这样的题目。


      了解了“阅读考什么”这个问题后,再去进行复习,就会在头脑中明确:按照命题者的“指向”回答问题是解题的基础。要准确答题,必须注意题目提出的要求和暗示,了解命题者要考什么,题目的具体要求。


      在最后阶段的总复习过程中,尤其要摒弃单纯“刷题”或依靠感觉阅读的方法,在有针对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在有效率的阅读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究竟做什么?


      《2019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和《上海市初中语文教学基本要求》是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可以说,每一道题目都是这些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很有必要在总复习时熟悉上述两个标准中对阅读部分的相关要求。


      复习过程中,分类查缺补漏,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


      当然,这里所谓的“分类”,不是简单地分成文言文和现代文,或者进一步分成试卷上的文言诗文默写、古诗词理解与掌握、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而是要有针对地将各部分的重点问题梳理出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内容、归纳整理,做到心中有数。


      1、比如古诗文默写,就要特别关注名家名句,注意容易出错的字词,在关键的、易错字上加深印象;对古诗文的默写可以。古诗词理解与掌握部分,不能拘泥于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和“标签”式的概念,而应立足于对诗词本身的理解,善于理解、迁移。


      2、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难在理解,我总结了文言文阅读的“三个注意”:注意人物描写,从中发现文章字里行间隐藏的信息,体会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体会,发现文章带给我们的启发。希望在复习时从这几个方面加强。


      3、现代文的考查在题目设计上,主要集中在七大方面,又可以根据考查目标细分出几十个考点,但往往占比最大的是内容概括和作用分析两类。在分文体进行总复习时,抓住关键进行分类就显得格外重要。


      (1)比如说明文和议论文都主要从四个方面考查:


      说明的对象与特征、说明方法与作用、说明顺序与层次、说明的语言;论点、议论的方法与作用、议论的层次与结构、议论的语言等,都需要理清文章思路,发现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归纳概括主要信息。


      但在总复习时,要注意许多题目又转换为对学生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2)记叙文阅读其实比较容易失分。


      有些同学往往把记叙文当作故事来看,简单地判断文中所讲述的事件,而不能看出作者真正的意图。


      有些同学常常会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似乎把握了作者的意图,却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很多同学感觉文章大意容易把握,但文后的题目不易答准。


      这些都需要在复习时强化训练,学会“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在上下文的比较中品味出细微之处的精彩,把握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涵。


      我总结了记叙文阅读“四个注意”:注意文章题目、注意文章线索、注意文章首尾、注意重要语句


      意思是说:从题目判断大致含义,从线索分析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感变化,从首尾归结主旨,还要抓住那些中心句、抒情句、描写句、议论句、过渡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等。


      建议从这四个复习时就会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特别注意“变形题”


      近年来,语文中考强调能力立意,突出语文能力的迁移、整合、运用等方面的的考查,有些题目在命题形式、题目表述上发生变化,可以称之为“变形题”,这在复习中尤其要引起注意。


      比如文言诗文的“比较阅读”,2013年出现了两首西湖诗的比较阅读,2015年出现了三首诗词的比较阅读,要求对作者情感和诗句理解做出判断。课内文言文2014年出现了两个语段的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将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及以上)的诗文,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


      在复习中,我们要善于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梳理知识、发现异同,把握特点、迁移思维。


      要特别注意同一作者(比如苏轼、辛弃疾)不同作品的比较,内容相近(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登泰山记》,《伤仲永》与《黄生借书说》)的类型作品的比较等等。


      还要注意命题形式的变化,比如2015年要求完成“基础积累表”,是题型的一种变化;现代文阅读中的“表格填空题”“结构图表填空”“知识卡片积累”“信息填空”等基本都是信息筛选概括类题目的变形。


      在题目表述上,现代文(尤其是记叙文)阅读中畅游“说说你的理解”“句子富有表现力,说说好处”这一类的表述,其实就是作用分析题、赏析题等常规题的变化形式,在解题时找准答题方向,弄清楚命题者出题意图。


      而某一个句子或段落从文中抽出,要求判断“可以放在哪一段哪个位置”,并“说说理由”,这也不过是结构分析的一种变形。


      2017年中考记叙文“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018年记叙文阅读中“文章写的是酸橙,却从吃甜橙写起” 更是加强了综合性,是一道作用题的综合。这写尤其要在复习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阅读总复习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如此”:


认为阅读复习就是反复背记默写、大量刷题、死套答题公式——并非如此


弄清中考考查的目标要求,有针对解决阅读容易疏漏的问题——无非如此


抓住关键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的实际能力和解题的效率——原来如此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江宁学校副校长】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