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慎重引用名言、警句、俗语 | 名师教你写作文

喻旭初 新读写 2021-04-17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近几年,有些学生在议论文中引用一些外国名言,既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也不清楚它的本义,就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博学”和“深刻”。这种忽悠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写文章跟做学问一样,一定要严谨,决不能随心所欲。在议论文写作中,引用名言、警句、俗语务必谨慎。

本文作者:喻旭初,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曾任金陵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全国中语会理事、南京市中语会会长、苏浙赣三省18所重点中学语文研讨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等。
 
      中学生写议论文,经常引用名言、警句、俗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这是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无可指责。但引用须慎重,因为有些名言、警句、俗语,特别是名言,往往是针对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或事说的,是个人特殊经历的特定感悟,它在一定场合有励志作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不具备普适性。

      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余,认识容易陷入片面

      1、细节决定成败。

      在某些时候,有些细节确实能决定成败。但决定成败的因素很多,比如性格、心态、机遇等等,细节决不能看作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

      “性格决定命运”也属此类。

      2、有志者事竟成。

      用这句话来勉励人要立志,不要浑浑噩噩度日,这是对的;但并非“有志”就一定成功,促成最终成功的因素很多,如自身能力、外部条件等。一般来说,只有多个因素结合,才能成功。

      3、天才在于勤奋。

      以此强调勤奋对成才的重要,是对的;但把勤奋作为成才的唯一条件,就不妥了,因为促使成才的因素很多。再说既是“天才”,那只是极少数人,这种人天赋条件本来就好,是一般人无法相比的。

(二)只看结果而不管条件,结论很可能不严密

      4、逆境出人才。

      逆境中确实出过人才,但逆境首先是摧残人才;只有意志坚强、有战胜逆境能力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人才。类似的还有“苦难是财富”,只有能战胜苦难,并从中总结经验,“苦难”才能化作宝贵的精神财富。

      5、知识就是力量。

      这是被广泛引用的一句外国名言,用来说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是可以的。但知识本身不存在任何力量,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用之于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才产生力量。离开“实践”这个条件,这句话就极不严密。

      6、名师出高徒。

      强调“名师”的重要,可以这么说;但“名师”未必能出“高徒”。它需要有条件,那就是“徒”必须真正想学、又肯下苦功,才能成为“高徒”。

(三)前提不清,结论往往有误。

      7、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是一句外国名人名言,多半用来勉励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要放弃自己的目标。但首先要搞清前提,那就是你的“路”是否正确,如果走的“路”本身是错的,还硬要走下去,那就是固执而不可取了。

      8、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这是俗语,常被引用。如果用来鼓励人在奋斗的路上不要半途而废、轻易放弃,这是对的;但并非坚持到底就一定胜利。如果所坚持的事本身有问题,那就不可能胜利,而很可能越坚持越糟糕,因为前提错了。

      9、退一步,海阔天空。

      此话多半用来劝告人在遇挫时要冷静面对,以退为进,继续奋斗。但在现实生活中,“退一步”未必能“海阔天空”,有时退一步很可能全盘皆输。那就要搞清“退”的前提。如果所退的一步是关键的一步,那就决不能退,而应通过理性分析,作出科学决策,这才能“海阔天空”。

喻旭初,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四)把比喻当作现实,容易简单化

      10、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这个俗语旨在强调彼此合作的集体智慧,众人之力大于个人。这是个比喻,不等于现实。再说,“臭皮匠”毕竟不能跟“诸葛亮”相比,别说“三个”,更多的也不行。而且,有时人多了很可能互相牵制,办事效率反而更低。

      11、浪子回头金不换。

      这也是俗语,用以说明犯错的人悔悟改过的价值;但这种价值不一定非得用“金”来衡量。犯错而悔改的人,即使没有“换”到“金”,但能受到众人的欢迎,重新开始新的人生,这比“金”更为宝贵。

(五)把判断绝对化,结论很难成立

      12、人定胜天。

      用来表达改造大自然的决心和信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天”“定”能战胜吗?这个“定”太绝对、太肯定了。过度开发,破坏环境,迟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只有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科学之道。

      13、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是被广泛使用的一句名言,用来鼓励人在失败之后不要灰心,应振作起来,继续奋斗。但更多的时候,失败后并没有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是”是判断词,表肯定,失败成了成功的前提。这就把事情绝对化了,从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六)换个角度,可得出不同结论。

      14、喜新厌旧。

      这是个成语,平时多半用于情感道德领域,是对不良生活作风的谴责,属贬义。换个角度,从事物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喜新厌旧”则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观念。谁不“喜新厌旧”?社会不正是在人们不断的“喜新厌旧”中发展的吗?

      15、吹毛求疵。

      这个成语原用来批评那些故意找茬的人,属贬义。如果换个角度,从“确保质量”上考虑,不放过一个“疵”(缺陷、毛病),那“吹毛求疵”则成了“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代名词,好得很,贬义变成了褒义。

(七)目的错了,价值导向往往出问题

      16、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条俗语被人广泛引用,尤其是一些老人在教育后代时常常这么说。要成人,须吃苦,这是对的。但吃苦的目的是成为“人上人”,那就有问题了。每个人都要努力,人与人应互相尊重,彼此帮助,共同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八)不完整的引用,极易产生误导

      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是庄子的一句名言,大多用来勉励人惜时勤学,用“有涯”的生命去学习“无涯”的知识。但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它后面还有“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意思是: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面对“无涯”的知识,应抓紧时间学习,但不能过分拼命,需适可而止。任何事情,超过了“度”,往往适得其反。

      18、相濡以沫。

      这也是庄子的话,比喻同处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但它只是一段话中的一个词组,全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作者从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出发,认为“相濡”不如“相忘”。相濡,令人感动;相忘,使人超然。庄子的追求是,按自己的本性自由地生活。单独引用“相濡以沫”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使用。

      19、三思而行。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指事情经反复考虑后才去做,表示小心谨慎,多属褒义。其实,“三思而行”后还有下文。孔子对此的看法是:“再,斯可矣。”意思是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不必想得太多。因为想得太多,会犹豫不决,这很容易因过于谨慎而显得保守,此时还可能因该断不断而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这么一想,“三思而行”就含有贬义了。
 
      上述举例告诉我们:在引用名言、警句、俗语时,一定要弄清它适用的对象、场合和范围,否则,不仅不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还可能因此导致错误的结论。

      近几年,有些学生在议论文中引用一些外国名言,既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也不清楚它的本义,就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博学”和“深刻”。这种忽悠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写文章跟做学问一样,一定要严谨,决不能随心所欲。在议论文写作中,引用名言、警句、俗语务必谨慎。

      第一,引用要完整、准确,不能掐头去尾;

      第二,对引文要作简要阐释,尤其是古诗文名句,应说明其本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引用它;

      第三,要使引文成为自己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上下连贯,文气贯通。

      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引用的名言、警句、俗语真正成为有效的论据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