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材料作文的十二条规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往往看似简单,要写的出彩却很不容易。
写作中,如果只是写了一堆论据堆砌、分析肤浅、论证乏力的“正确的废话”,可能很难达到平均分,甚至很难拿到及格分。不妨看看怎么读懂题目。
本文刊于《新读写》杂志。
怎么写好材料作文?让我们以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为例。
先看2020年上海卷作文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0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从题目类型上来看,这是一道稳中有变的材料作文题,“稳”主要呈现出材料作文“写作材料+写作提示+写作要求”的命题结构;“变”表现在写作材料中以反问句的形式,用“是否”一词旨在提供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写作者的思考。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则是写作的关键。
作文题从整体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验性和思辨性,一定程度上能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利于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
具体来说,怎么写好这道题目呢?
第一, 需要写作者读全题目,读同题目,读出题意。
首先不妨从词句上来分析和理解,所给材料的前半句是陈述事实,强调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难以预测且不同寻常,常常会引起负面连锁反应,是一般人都无法意料和掌控的事情,并且照应后半句“是否”这层含义。后半句点明“事物发展进程”一层,提示考生需要考虑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重要的“转折”只是事物发展过程和时间轴上的一个“点”。
因此,可以把重要的“转折”作为时间轴上的分界点来讨论和思考:人对转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事物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思考人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和能动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立意,或许是本作文题的最佳立意之一。
第二, 整体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是理清写作思路重要前提。
首先,要明确“事物发展”之下的转折,可以是时代的转折,可以是个人的转折,甚至一件小事的转折变化。
其次,转折的性质有良性和恶性之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有个人的转折和时代的转折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人是否能迎来良性转折,同时又能避免恶性转折,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可以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在2020年2月初,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已经在一些地区出现下滑,预计峰值将在2月中下旬出现,4月前疫情发展形势可能会出现“拐点”。之所以能做出上述预测和判断,完全是基于已经掌握的数据、近期疫情发展情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作出判断。因此,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并非无能为力,而是要根据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研判,这一过程足以体现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 审题和立意集中要体现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句话,从而只写或大谈特谈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与“意想不到”的关系,如,重要的历史、政治、时事、社会现象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事件,或联系新冠肺炎事件中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李兰娟院士及张文宏教授等,多次向社会公众推测疫情可能出现“拐点”,并以此阐明材料所呈现的“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一重要事实,而不对材料所提及的问题进行回应和思考,那么,这样的写作只能说是一篇论据堆砌、分析肤浅、论证乏力的“正确的废话”,实则是没有抓住问题本质表达自己的认识、思考和观点,并未涉及到材料作文的“核心点”和“深水区”,因此很难达到平均分,甚至很难拿到及格分。
第四, 立意上要防止出现一“字”挡目,一“词”挡目的问题。
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有的同学常常被题目中的某个字和词眼吸引住,或被绊住,一“字”挡目,一“词”挡目,读不出题意,导致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反之,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来推敲、思考、演绎,并从中引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最终整体理解和把握题意。
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后半句的价值判断,即对材料“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有所回应,或正面肯定,或反面推理,或正反结合进行阐述和思考,明确选取自己思考问题、分析议论和进行立论的角度,思考并引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无能为力,并不取决于那些重要的转折,而是人对重要转折发生后如何妥善处置。
对于可以预料到的转折,当然要“防患于未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案。对于从天而降的转折或事情,则应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充分彰显人的作用、价值、格局和境界。
第五, 需要写作者具备提出并确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果写作者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并能结合写作提示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明确指出“这个问题”是指什么?那么,这种问题驱动式的写作符合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和价值取向。
因此,在写作时先有针对性回答材料中提出的问题,从个体、群体、社会、人类等角度,关注人与事物发展进程中重要转折的关系,阐明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或从人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转折的重要作用着眼,阐述人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从而认识并思考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要顺势而为,积极解决。对于很难改变的事情也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处理。
第六,读出所给材料的逻辑链,并由此获得材料的核心。
对材料作文而言,往往会呈现出相对完整的“逻辑链。
从本题所给的材料来看,命题者先是运用判断性的陈述句“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然后,通过“是否”设置并提出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最后,在写作要求和提示语中,明确引导写作者从已知的认识推断未知的问题——“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从“陈述事实”到“提出问题”再到“引发思考”,这一过程性的逻辑推进,一定程度上隐含了材料的情感倾向和核心思想,而且往往是在材料的最后或整体把握材料后才完全显现出来。
如,思考和把握人生的重要转折与事物发展进程两者之间的关系,重要的转折可以推动事物发展进程,也可以阻碍和影响这一进程等。读出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和核心思想,也就真正读懂了材料,读全了题目,读出了材料的核心。
第七, 学会用联系的方式和思维可以更好地读通读透材料。
对于材料作文,除了读全、读准和读懂所给材料外,还应适当联系社会现实,读通读透材料,整体把握其核心内容和思想。
从“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意想不到发生的”这句话可以联系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比遭遇空难、虎门大桥漂移等事件中出现的“转折”,对个人、家庭、社会等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
而关注“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则能让人思考,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还是大有可为?
对前后两者进行简单对比并稍作分析,如,准确推测和研判新冠疫情中的“拐点”,有利于掌控事物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将看似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控制,这足以表明人在重大转折面前是大有可为的,是可以引领事物发展进程的。
第八,把握关键词。
如果从把握关键词句这个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则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稍作梳理,如,重要的转折、意想不到、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等,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且写作提示、要求都非常清楚。
再如,“事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转折”,应该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和相互推动的产物。
前后形成“意想不到”与“无能为力”的矛盾冲突,应该是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结果。如果写作者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融合起来,并形成理性的判断和成熟的推论,是很容易找到写作点、论述点和思考点,并写出有明确见解、有独到思考的和有较强价值判断的文章。
第九,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果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从材料中抽象出几组构成辩证关系的词组或概念,如,意想不到与无能为力,许多重要转折的意想不到并不意味着人的无能为力,相反,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机遇和新的思考。
好比登山,当我们登上了一个高峰后再看着眼前的远方,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风景和收获,然而当面临着体力和物质储备都遭受挑战时,我们当然更要有所作为。
再如,偶然与必然、过程与结果等,在事物发展进程中往往蕴含着必然,偶然中往往也蕴含着必然,看似偶然的发生,其实有必然的存在。人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虽然具有无能为力的作用,但是并不影响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并不能弱化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十,“是什么”与“为什么”。
对于材料作文,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相对而言,议论文写作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价值判断。对于写作者而言,前者是要想清楚“是什么”,后者则是辨识、论证或讨论为什么及怎么办。当我们有了合理的判断后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对于“重要的转折”,无论是意想不到的转折,还是预料之中的转折,或预料之外的转折,在写作中都应该清楚地阐明具体“是什么”和“为什么”,即“世上许多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于这个问题要有明确的情感态度、写作立场和思想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确立观点的理由,让别人更好地接受你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
第十一,关于作文题是否有写作的预设和情感倾向,可以讨论,但并不是写作的全部。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材料本身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写作预设,而是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生活中我们会坚信,人应该有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这永远是对的。但也要看到,在很多重要的“转折”或灾难面前,人往往也是无能为力的,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有时还要遵循“天命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就像一个人深陷泥潭,越是反抗挣扎,就会越陷越深。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挣扎,懂得并学会自保,然后等待救援。
需要指出的是,材料中“是否意味着”一句,似乎过于简单和直接,而且写作时容易贴标签,导致写作者的认识和思考浅表化。如果改为“这是否在引导人们如何更好地促进事物发展进程”,似乎更好?还有待商榷。
第十二,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好这个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有两点需要写作者抓住把握,一是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二是有一定的思想理认知理论作为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基础,并以此实现不断走高,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和深度。
正如有些事情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无论偶然还是必然,其实都是长期积聚的结果,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没有重视罢了。
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预料不到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行为和思想准备,尽可能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或即使发生了也要第一时间进行预判和补救,从容地面对难以预测到的威力,这样才能在它到来之际,处变不惊,从容不迫。因此,我们需要做到心生敬畏,心怀感激,虚怀若谷,宠辱不惊。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语文教师】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