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年之后再来聊PPT,我有些不一样的东西想与你分享

曹将 曹将 2021-01-22
熟悉曹将的朋友,多是从PPT开始。 是的,从大二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过了6年多时间。关于PPT的文章,也写了不下于50多篇,中途还出了一本书,叫《PPT炼成记》。 写多了,也就厌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想要去聊太多理论的东西,以手册作为切入点,写一些经验。 但最近的一些经历,我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收获,今天就与大家做个分享。  那么首先说说我最近的收获,包括两点: 第一,是基于商业模型的分析。 因为工作的原因,会去分析各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其中一个基本逻辑是:市场有什么痛点,涉及哪些人,这家企业/产品又能提供怎样的产品来满足需求? 第二,是基于性格的分析。 产品也是有性格的,这来自于它的自身的构造,也来自于外在的品牌宣传。比如一想到NIke,我们会自然而然会加上「激情」的标签。 前者可以让分析更有逻辑,后者则提供了一个看待事物的新思路。 所以结合这两点,我想重新梳理一下对「演示设计」的认识。  

(一)传统演示设计的痛点


 

在传统演示设计中,我们一般会面临两个痛点: 第一,演示的内容不符合观众的口味,结果讲的人辛苦,听的人心累。 第二,即使演示的内容符合观众的预期,但由于内容组织不恰当,也让人听得昏昏欲睡。 这两个痛点都源自于对观众的认知不足。 

面对演示,很多书都给出了它们的建议,有的让我们学习乔布斯的模式,页面简单,靠演说者侃侃而谈;也有的说不是这样,要把内容尽可能详实地写到幻灯片上,该专业的就不要小白,打印出来也可以让大家传阅。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不要慌,一般来说只要是看起来对又相互矛盾,那就可以用场景来解释。

 

这里的场景可以用专业程度和听的目的来划分。



 如果听的人更多是专业,又想获取足够多的干货,比如部门内部的专题汇报,那多点实用内容,讲得深入不是坏事。 但如果听的人更多是外行,目的只是浅尝辄止,那就多举例子,多说故事,页面简单清晰即可,比如发布会。 那如果是专业人士又想浅尝辄止,或者外行又想深入呢? 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考虑的是进行结合,部分页面用大图来引起兴趣,核心页面不吝惜笔墨,情绪都照顾到。

 


 

(二)换个思路来思考「演示」这回事


 上面的思考是我以前的观点。产品与需求的结合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别有支撑的依据,仅仅是靠感觉。 

下面我想换个角度试试:把「演示」看做一个人



 具象化之后,他势必拥有各种性格要素,比如严谨,比如活泼,比如有攻击性,抑或有同理心。 这些特征可以用 DISC 来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流行的性格测试,通过四个维度来刻画人的特质: 
  • D:Director,老板型/指挥者,类似希特勒,表现为目标明确、执行力强。

  • I:Interact,互动型/社交者,类似克林顿,表现为热爱分享、性格活泼。

  • S:Supporter,支持型/支持者,类似《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陈乔恩,表现为依赖和迁就。

  • C:Corrector,修正型/思考者,类似比尔盖茨,表现为标准清晰、追求卓越。

 

不同类型的观众肯定喜欢不同性格特征的「演示君」。



 对喜欢专业干货的观众,D和C属性特质更强的「演示」肯定更对味。 对只是想浅尝辄止的观众,I 和 S 更明显的「演示」则更受欢迎。 这样来看,从性格的角度匹配需求,似乎是个不错的路径。 

接下来我们看看不同属性对应的演示特点。


 


(三)不同属性的演示特点  1. S:同理心

 



2015年2月28日,柴静做了个演讲,介绍她制作的纪录片《穹庐之下》。 这部影片关于环境保护。 演讲一开场,她并没有列举数据说「你看现在PM2.5多高,环境多差,我们要采取行动」,而是说了一段和自己孩子的故事: 

2013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2013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我还记得当时坐在电脑端,听到这些句子的时候的感受——痛苦。 这是她个人的故事,但因为具体,因为息息相关,我们不自觉会去代入,代入的结果,是对接下来的观点保持好奇。 所以,同理心的第一个要素是:用他人能感知到的事例。 同时,这段开场中,柴静还用到了另一个元素,那就是「孩子」。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对「孩子」的免疫力都趋近于 0 ,特别是当看到、听到他们受伤害的场景,我们一般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除了这个元素,还有两类都很容易引发情绪的变化,它们是「宠物」和「美女」。 

比如你看下面这三张图,是不是很容易被吸引?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将这三类归纳为「3B原则」:beauty—美女、beast—动物、baby—婴儿 。他发现,一旦在广告中加入这三种形象,消费者会更容易注意并喜欢。 所以在选择论据时,我们可以往这三类去靠拢,比如在找图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进行表达。 好了,简单总结一下:为了表现同理心,我们可以试着从与观众相关的事例入手,同时可以考虑加入「美女」「动物」「婴儿」的形象。  

2. D :领导属性



 领导者的特质表现在对现场的控制力上,我们一般在发布会的PPT上对此感受更深。 在这些场合,上台的大多是公司CEO或产品经理。 他们站在舞台中央,挥斥方遒,此时全场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幻灯片此时只是辅助,有时只用几个字,一张大图,或者一句观点。

 



这需要演说者对内容保持高度熟悉,但毕竟是CEO或产品经理,这不在话下。 这里插一句。 其实幻灯片内容少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即使内容存在一定的逻辑错误,观众也很难发现,只要演说者气场足够,观众也只会被带着走。  

3. C :逻辑属性



 谈到幻灯片的逻辑,逃不了的架构就是「金字塔原理」。 很多人会花大篇幅来介绍该怎么掌握。 其实说实话,这真的没必要。这不过就是我们读书阶段写作文时经常用到的总分关系。 举个例子,之后准备些一则关于iPhone的评测,那么我准备分为外观、性能和体验三个部分着墨,然后再细化: 
  • 外观:第一,第二,第三。

  • 性能:第一,第二,第三。

  • 体验:第一,第二,第三。

 反映到PPT设计上,就更为简单直观:封面或前几页道出核心观点,引导页列出支撑论点,再通过内容页进行重点阐述。
 

按照这个逻辑发挥,一般都能让观众get到要点。



 其中,逻辑图表和数据表达是一个大类,这里不多说,「PPT逻辑图手册」(正在做)和「PPT图表手册」应该可以帮助到大家,回复「图表」即可获得。  

4. I :分享属性



 这里主聊聊演讲的技巧。 

第一,多用口头语气。


配合情感丰富的表达,更容易让人有代入感。有时适当地「开个小差」,比如聊聊趣事、八卦,反而可以活跃气氛。

 

第二,借助多媒体工具。


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案,记得之前参加李海峰老师的课程,他就通过使用四段视频介绍DISC的四种特质。前一天睡得很晚,当时已经昏昏欲睡。但一看到视频,马上又「垂死病中惊坐起」。不过视频最好不要太长,要不然观众还不如回家自行观看。

 

第三,设置一些互动。


比如抛出问题,让观众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演说者可以松一口气,做个调整;观众也增强了代入感,反而可以提高演说的效果。

  通过赋予四种属性,「演说」也更具人格化特质。

 


 

(四)做个总结


 

首先是行文逻辑。


参照商业模式分析,从「演说」痛点入手,找到目标客群,分析他们的需求,再找到产品进行匹配。

 在「产品设计」上,从性格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演说看做一个人,那他可能具备四种不同的特质: 
  • S :同理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来代入,适当考虑3B原则。一般用在开头。

  • D :领导属性。通过大图、大字、核心观点,来衬托演示者。一般用在演讲场合。

  • C:思考属性。通过金字塔原理组织观点,通过逻辑图表和数据图表来表达观点。一般适用于专家场景。

  • I :分享属性。多用口头语气,多借助多媒体工具,设置互动。这一般用于培训一类的场景。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就像DISC所说的,人是由这四个特质组成,只是表现出来的重点不一样。幻灯片设计也是如此。 最重要的也是在这四个维度里进行搭配,最终产出一个符合观众需求的产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相关文章:

1.DISC初探:我用五天的时间来准备这篇文章,因为这个工具真的有用

2.DISC与沟通:第一轮谈判后,为什么周华故意说了句假话

3.商业模式画布初探: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篇被低估的文章,所以今天我想再郑重其事地推荐一次

4.商业模式画布与自我分析:当张小姐说她想辞职时,我按这个框架给她做了分析

5.PPT手册系列: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赞赏,点击广告,或者分享给更多朋友!


-曹将诚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